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群落区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生乐 李高如 +6 位作者 高美华 何培民 张伯伦 汪茂秋 王沁怡 李亚如 方淑波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9-625,共7页
研究湿地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对植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市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区,利用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各采样点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监测数据,根据计量学原理,采用地理... 研究湿地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对植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市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区,利用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各采样点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监测数据,根据计量学原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筛选影响海三棱藨草密度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群落区表层土壤中全氮质量比的平均值变化在0.11~0.47 g/kg之间,全磷质量比的平均值变化在0.62~1.57 g/kg之间;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表明,移植海三棱藨草对南汇东滩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效;表层土壤中全氮含量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和分布关系密切;表层土壤的含盐量和含水量以及采样点高程是海三棱藨草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理加权回归 南汇东滩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汇东滩景观格局变化及鸟类种群数量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伯伦 张生乐 +7 位作者 王沁怡 汪茂秋 高美华 李高如 李亚如 龚国宁 何培民 方淑波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3-800,共8页
为了阐明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东滩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水鸟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2005年、2013年和2020年每年5月的Landsat 7/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了各时期东滩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了东滩景观格局的变化与鸟类... 为了阐明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东滩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水鸟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2005年、2013年和2020年每年5月的Landsat 7/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了各时期东滩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了东滩景观格局的变化与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滩的湿地面积由2005年的69.55 km^(2)减少到2020年的30.09 km^(2),这是因为一些湿地被开发为农田和建筑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时期东滩的景观由以湿地为主,转变为以农田为主,再转变为以建筑用地和农田为主,湿地明显破碎化,人类活动是导致东滩景观改变的主要因素;2005年5月至2020年4月,东滩中的雁形目和其它鸟类的种群数量总体在增大,鹤形目、鸥形目、鹳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总体在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鸟类 种群数量 城市化 南汇东滩
原文传递
南汇东滩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时空分布特征
3
作者 武鹏玲 吴铭轩 +6 位作者 胡阳 何宁 王沁怡 张生乐 汪茂秋 钟胜财 方淑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62,共13页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脲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光滩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光滩区>海三棱藨草区>混合区>互花米草区,过氧化氢酶的大小顺序为混合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光滩区;混合植被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单一植被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土壤肥力;不同植被类型区域土壤酶活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肥力进而影响了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棱藨草 互花米草 生物入侵 土壤酶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Macro Benthos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 Associ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m after Wetland Restor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Maoqiu HU Yang +7 位作者 HE Ning WU Mingxuan WU Pengling WANG Qinyi ZHANG Bolun ZHANG Shengle GAO Meihua FANG Shub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1152-1164,共13页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macro benthos responded to coastal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species approach, methods for identifyi...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macro benthos responded to coastal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species approach,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functional groups of macro benthos more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states of the wetland, i.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is study, the macro benthos samples, soil samples, and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each same sample site in April, July, and October of 2017 and January of 2018. Aft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cro benthos functional groups according to some trai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unctional groups were examined by a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macro benthos were classified into 11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ir traits of forms of locomotion, feeding habits, and food gathering methods. The semi-mobile suspensivores(FDX), semi-mobile surface detritivores(SDX), and Jawed mobile carnivores(CMJ) were the main groups observed in a y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ticle size,moisture content, and plant height were important common factors influencing most group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FDX was particle size(P=0.020). Moisture content(P=0.004), plant cover degree(P=0.008), and particle size(P=0.032) comprised the main restrictions of SDX in summer. Soil salinity(P=0.040) and plant height(P=0.011)we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MJ in autumn and winter. This study shows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 benthos functional groups to promote coastal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future bio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groups macro benthos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biogeomorphological index wetlands restor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15)N示踪的南汇边滩海三棱藨草氮素分配策略及修复建议
5
作者 何宁 胡阳 +7 位作者 吴铭轩 张伯伦 张生乐 武鹏玲 汪茂秋 王沁怡 何培民 方淑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5-642,共8页
当前,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修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外在表观数据的统计并据此进行适宜模式的试验探究,而缺少高程差异下海三棱藨草内在物质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15)N标记实验,探究了海三棱藨草在生长季中期、末期不同高程区域... 当前,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修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外在表观数据的统计并据此进行适宜模式的试验探究,而缺少高程差异下海三棱藨草内在物质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15)N标记实验,探究了海三棱藨草在生长季中期、末期不同高程区域植物新吸收^(15)N地上、地下及种子球茎繁殖体中的N分配特征,并基于示踪结果提出了生态修复建议。结果表明:生长季中期,沿高程降低新吸收^(15)N地上分配率增大,表明随高程降低,海三棱藨草倾向于向地上分配更多N素以适应环境胁迫;生长季末期,强干扰区海三棱藨草新吸收^(15)N显著向地下部汇集,表明在潮汐水淹强烈的干扰区,海三棱藨草会分配更多N素到地下以保持来年定居的潜力;新吸收^(15)N分配率球茎远大于种子,表明繁殖体N素分配以球茎为主,种子为辅。基于^(15)N示踪结果,我们建议:通过斑块移栽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在相同干扰程度的区域进行斑块挖取并就近移栽;通过繁殖体进行生态修复时,应优先选择球茎来设计修复方案,同时构建种子库以备未来萌发的可能,而种子球茎应选取生长于环境较优的高程相对较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程 同位素 地上 地下 斑块移栽 繁殖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