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与创新:《十五贯》的改编 被引量:3
1
作者 汪诗珮 《文化遗产》 2009年第2期117-133,共17页
本文通过对传奇"改本"《十五贯》的文本、艺术之价值及缘由的分析,指出"改本"并非"单向"自"原本"修编而来,而是于"无形"之中,兼采"原本"《双熊梦》之芳华,以及历代艺人积... 本文通过对传奇"改本"《十五贯》的文本、艺术之价值及缘由的分析,指出"改本"并非"单向"自"原本"修编而来,而是于"无形"之中,兼采"原本"《双熊梦》之芳华,以及历代艺人积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贯》 《双熊梦》 昆剧 折子戏 改编
下载PDF
元代戏剧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2
作者 汪诗珮 《中华戏曲》 2006年第1期263-302,共40页
剧场艺术除了演员与表演、剧作家与剧本之外,另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演出场合与观众,然后者材料往往较为曲折、隐晦,需通过层层解读庶能掌握整体面貌。此外,文献资料往往难以确认其所叙述之戏、曲的体裁与内涵,但后人解释上的局限,... 剧场艺术除了演员与表演、剧作家与剧本之外,另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演出场合与观众,然后者材料往往较为曲折、隐晦,需通过层层解读庶能掌握整体面貌。此外,文献资料往往难以确认其所叙述之戏、曲的体裁与内涵,但后人解释上的局限,并无法限制历史现象,亦即当时的演剧活动及其整体环境;故不妨将视角放大些,俯瞰当时的“戏剧”而非划限在“杂剧”上,反能促进对局部的了解。本文以“戏剧”替代元代通行的“杂剧”,原因在此。而以“传播与接受”之词替代“演出场合(剧场)与观众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戏剧 传播 剧场艺术 文献资料 历史现象 整体环境 剧作家 观众
原文传递
元杂剧“题目正名”新探——以元刊杂剧为切入点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汪诗珮 《中华戏曲》 2005年第33期105-137,共33页
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 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文献目录 演变脉络 讨论题目 元代杂剧 探究目标 孙楷第
原文传递
从晋京、立足到荣景:1918上半年的荣庆社
4
作者 汪诗珮 《戏曲研究》 2020年第1期103-126,共24页
冀中平原出身的昆弋腔于20世纪初的重要事件,为1918年1月"荣庆社"晋京于天乐园商业演出。~①该年即为昆弋荣庆社在北京展现风华的"关键元年",过程中,从1月13日晋京,至3月逐渐立稳脚跟,再至大放异彩的4月至6月,1918... 冀中平原出身的昆弋腔于20世纪初的重要事件,为1918年1月"荣庆社"晋京于天乐园商业演出。~①该年即为昆弋荣庆社在北京展现风华的"关键元年",过程中,从1月13日晋京,至3月逐渐立稳脚跟,再至大放异彩的4月至6月,1918年上半年北京评剧家与观众如何看待北京昆弋班,以及荣庆社自身所发生的变化,其实值得细究。因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韩世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庆社 韩世昌 昆弋腔 商业演出 冀中平原 评剧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