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树叶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2
1
作者 廖矛川 汪迎洲 +2 位作者 杨芳云 李竣 任永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研究樟属植物樟树叶化学成分,采用溶剂提取法、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聚酰胺、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从樟树叶的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苯乙醇类化合物,7个为酚类/苄基类化合物,1个为... 为研究樟属植物樟树叶化学成分,采用溶剂提取法、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聚酰胺、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从樟树叶的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苯乙醇类化合物,7个为酚类/苄基类化合物,1个为苯丙酸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熊果苷(1)、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苄基-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淫羊藿次苷D;(4)、对羟基苯乙醇-α-L-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3,5-二羟基苯乙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6)、4-羟基苯乙醇-3-O-β-D-(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3-羟基-苯乙醇-4-O-(6’-O-β-芹呋喃糖基)-β-D-葡吡喃糖苷(8)、对羟基苯甲醛(9)、香草醛(10)、对羟基苯乙酮(11)、丁香酸(12)、绿原酸正丁酯(13).化合物2~8,13为从樟属植物中首次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叶 化学成分 苯乙醇类化合物 提取分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对野菊花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程龙 任永申 +3 位作者 李艳秋 焦马静 汪迎洲 梅之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3-667,共5页
采集不同采收期(花蕾期HL、初花期CH、盛花期SH、终花期ZH)的野菊花及茎叶(JY)样品,建立野菊花水提物HPLC指纹图谱,并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野菊花样品生物量从高到低顺序为SH>CH>ZH>HL.化学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采摘时期... 采集不同采收期(花蕾期HL、初花期CH、盛花期SH、终花期ZH)的野菊花及茎叶(JY)样品,建立野菊花水提物HPLC指纹图谱,并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野菊花样品生物量从高到低顺序为SH>CH>ZH>HL.化学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采摘时期的野菊花水提物成分种类由少到多、含量由低到高,在盛花期达到顶峰,继而转衰.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糖球菌的抑菌效果为HL最强、ZH较差.综合考虑生物量、化学成分及抑菌强弱后,在盛花期采收野菊花能够实现药材产量最大、药效较好、质量较优、综合效益最佳.同时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对保障野菊花药材质量、提高产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采收期 生物量 化学指纹图谱 抑菌作用
下载PDF
气候调控愈伤组织培养结合基因组分功效灰色关联分析鉴定人参属药用植物关键基因及抗炎活性成分
3
作者 艾娇 任永申 +6 位作者 程龙 刘新桥 李艳秋 焦马静 汪迎洲 邓鑫 陈霖霖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2年第4期261-273,共13页
[目的]建立人参属药用植物关键基因和抗炎活性成分的鉴定新方法。[方法]首先,选择2年生人参、三七、西洋参、日本参、大叶人参的新鲜根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其次,采用HPLC-MS分析愈伤组织中的皂苷,以一氧化氮还原为功效进行“成分功效”... [目的]建立人参属药用植物关键基因和抗炎活性成分的鉴定新方法。[方法]首先,选择2年生人参、三七、西洋参、日本参、大叶人参的新鲜根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其次,采用HPLC-MS分析愈伤组织中的皂苷,以一氧化氮还原为功效进行“成分功效”灰色关联分析,寻找抗炎活性成分,并采用qRT-PCR测定炎症因子,以验证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最后,再次使用qRT-PCR检测愈伤组织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并使用“基因组分”灰色关联分析检查基因调控途径与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三个实验温度(17、24和30℃)中,低温(17℃)更适合人参愈伤组织的产生。与其他人参植物相比,低纬度天然三七在高温(24℃和30℃)下的适应性更强。相同气候条件下(17℃)三七和日本人参愈伤组织中人参皂苷含量最高。抗炎成分主要是包括G-Rh1、G-Rb1、G-Rg3和G-Rh6/GKa。CYP76A47对抗炎成分的积累贡献最大。[结论]本研究为同一属多组分、多功能和多用途植物的基因组分功效相关研究提供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活性 基因-成分-功效灰色关联分析 HPLC-MS 人参属 QRT-PCR 愈伤组织
下载PDF
熊胆粉解酒防醉作用及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艳秋 程龙 +5 位作者 艾娇 焦马静 汪迎洲 邓旭坤 陈令坤 任永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0-1254,共5页
目的:探索熊胆粉防醉、解酒作用及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美他多辛300 mg/kg),熊胆粉低(200 mg/kg)、高(600 mg/kg)剂量组,各10只,分别在给药前后30 min给予15 mL/kg白酒,观察熊胆... 目的:探索熊胆粉防醉、解酒作用及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美他多辛300 mg/kg),熊胆粉低(200 mg/kg)、高(600 mg/kg)剂量组,各10只,分别在给药前后30 min给予15 mL/kg白酒,观察熊胆粉解酒、抗醉效果(醉酒潜伏时间和睡眠时间);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美他多辛300 mg/kg),熊胆粉低(200 mg/kg)、高(600 mg/kg)剂量组,各12只,连续给予除空白组外的其他组15 mL/kg白酒14 d,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的肝脏系数,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固醇(TC)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醉酒潜伏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时间显著减少(P<0.01);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P<0.01),肝组织中ADH、ALDH、GSH含量及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AKP及T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病变程度显著减轻,肝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状态。结论:熊胆粉具有良好的防醉、解酒效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亦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胆粉 防醉 解酒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