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卫兵 庞雄奇 +3 位作者 张宝收 霍志鹏 王贵 王阳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55口探井的岩心观察及200多张铸体薄片的鉴定,分析了92口探井的孔渗、岩石压汞及测井解释成果,及其石炭系—志留系碎屑岩储层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之间物性特征的差异,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控因...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55口探井的岩心观察及200多张铸体薄片的鉴定,分析了92口探井的孔渗、岩石压汞及测井解释成果,及其石炭系—志留系碎屑岩储层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之间物性特征的差异,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碎屑岩储层总体为低孔低渗—中孔中渗,碳酸盐岩储层总体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两类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三个物性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完全不同。原始沉积作用是两类储层物性差异形成的基础,宏观上体现在储层沉积相带的不同,微观上体现在储层矿物组分、结构的差异;后期成岩作用,包括压实、溶蚀、胶结及构造裂缝改造是两类储层物性差异形成的关键,相对于碎屑岩储层物性参数大小的改变,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受溶蚀、胶结、构造裂缝改造的影响较大,相对而言受压实作用的影响较小。两类储层物性差异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表明碎屑岩储层应侧重于优质沉积相带中原生孔隙油气勘探;碳酸盐岩储层应侧重于次生孔隙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主控因素分析 碎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卫兵 庞雄奇 +5 位作者 陈践发 杨海军 闫斌 王阳洋 朱心健 赵正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4-336,共13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不断深入,深部油气勘探成为研究区必然选择。以塔里木盆地深部最新油气勘探开发资料为依据,揭示了盆地深部油气勘探现状,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盆地深部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了深... 随着塔里木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不断深入,深部油气勘探成为研究区必然选择。以塔里木盆地深部最新油气勘探开发资料为依据,揭示了盆地深部油气勘探现状,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盆地深部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了深部油气藏类型并阐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深部钻井数比例逐年增大,油气三级储量逐年递增,深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根据油气藏储层特征、物性演化机制及源储接触关系,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可划分为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及改造型油气藏3种8类,常规油气藏包括背斜、断块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包括先成型、后成型致密油气藏,改造型油气藏包括流体改造型、构造改造型及综合改造型油气藏;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分布规律复杂,构造格局与演化控制了其平面分区分带富集,沉积成岩背景与演化控制了其纵向分层分段富集;综合研究表明,当今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应注重储层控油气作用,立足多目的层共同勘探,以致密油气为主导,改造型油气藏为重点,兼顾常规油气,逐步向盆地斜坡、坳陷处紧邻源岩的部位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油气藏 地质特征 成藏机制 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划分及区域对比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沈卫兵 王义凤 +2 位作者 谢鸿哲 王勋 何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67-3983,共17页
进行塔里木盆地新元古界层序划分及区域对比,有助于盆地形成早期环境演化研究与深部油气勘探。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为例,通过新元古界沉积特征详尽剖析,划分了地层序列,进一步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周缘新元古界层序地层进行了区域对... 进行塔里木盆地新元古界层序划分及区域对比,有助于盆地形成早期环境演化研究与深部油气勘探。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为例,通过新元古界沉积特征详尽剖析,划分了地层序列,进一步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周缘新元古界层序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表明,受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的“裂陷—裂拗转换—拗陷”三个阶段控制,盆地西北缘新元古界可划分为三个二级层序:层序Sq1形成于成冰纪早期裂陷阶段,由成冰系东巧恩布拉克组和牧羊滩组构成,分布于孤立的小型地垒-地堑盆地,主要发育冰川及浅水陆棚沉积;层序Sq2形成于成冰纪晚期—埃迪卡拉纪早期裂—拗转换阶段,由成冰系尤尔美那克组与埃迪卡拉系苏盖特布拉克组构成,因盆地连通性加强而分布范围增大,发育冰川、潮坪及浅水陆棚沉积;层序Sq3形成于埃迪卡拉纪晚期拗陷阶段,由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构成,地层向隆起上超且分布范围广,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根据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沉积-构造演化背景及年代地层格架,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新元古界三分的层序充填样式可与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南缘叶城地区对比,其中Sq1层序及Sq2层序底部冰川杂砾岩分别与全球成冰纪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界 沉积相 地层序列 沉积-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复合富油气模式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为例
4
作者 沈卫兵 庞雄奇 +5 位作者 陈践发 王阳洋 张宝收 霍志鹏 陈君青 胡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71-81,91,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为研究目标,利用地质剖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为岩溶、裂缝改造而成的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油气分...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为研究目标,利用地质剖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为岩溶、裂缝改造而成的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主要受优质岩石物理相储层、目的层内外毛细管力势差、烃源岩控制;优相储层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物性越好油气越易富集,毛细管力势差控藏作用表现为围岩与储层间毛细管力势差越大油气越易富集,烃源岩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距油气充注点越近油气越易成藏。优相储层、目的层内外势差及烃源岩联合控制了塔中地区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富油气地质模式,近源-优相-低势综合控藏指数小于0.5的区域不利于油气富集,控藏指数越大,油气富集概率越大,目前已发现的12个油气藏都分布在预测出的油气富集有利区带内,中古17井区—塔中72井区的北东地区、中古17井—中古22井区之间地区及中古44井—中古52井区的西南地区为潜在油气富集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分析 成藏模式 有利目标预测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鄢盛华 王招明 杨海军 姜福杰 沈卫兵 高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多要素匹配 构造变动 晚期成藏效应 相势源复合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风城地区风城组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致密油资源潜力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涛 庞雄奇 +6 位作者 于飒 杨弘毅 王绪龙 庞宏 郭继刚 沈卫兵 徐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7-439,共13页
应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反演、沉积相和构造埋深等资料,预测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等的平面分布,采用生烃潜力方法建立风城组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评价风城组致密油的资源潜力。结果表明:风城组烃源岩分布面积广、... 应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反演、沉积相和构造埋深等资料,预测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等的平面分布,采用生烃潜力方法建立风城组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评价风城组致密油的资源潜力。结果表明:风城组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目前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风城组烃源岩在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和0.85%时分别达到生烃门限和排烃门限。风城组烃源岩现今累积生烃量为3.185×10~9 t,累积排烃量为1.531×10~9 t,残留烃量为1.654×10~9 t,其中云质岩致密油与页岩油资源量分别为0.613×10~9 t和1.565×10~9 t。综合分析认为,风城组烃源岩类型好、生排烃量大,为晚期排烃,具有广阔的致密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城地区 风城组烃源岩 生排烃特征 致密油资源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霍志鹏 庞雄奇 +3 位作者 杜宜静 沈卫兵 姜涛 郭丰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稠变作用 油气显示 油气藏破坏 含油气盆地 中国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输导格架及其控藏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姜福杰 杨海军 +2 位作者 沈卫兵 王涵 王友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51-5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深层 奥陶系碳酸盐岩 油气输导体系 油气运聚成藏
下载PDF
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汤国民 罗群 +4 位作者 庞雄奇 张永庶 郭继刚 沈卫兵 郭迎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利用现有井资料,通过碳、氦和氩等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的演化、构造发育史和天然气成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为典型煤型气,气藏中甲烷和... 利用现有井资料,通过碳、氦和氩等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的演化、构造发育史和天然气成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为典型煤型气,气藏中甲烷和乙烷的反序现象是由成藏过程中混入不同成熟度的天然气所致。天然气主要源于深部过成熟的侏罗系烃源岩,断裂活动是控制天然气藏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断裂—输导层输导源上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天然气 成因类型 成藏特征 构造演化史 鄂博梁Ⅲ号构造
下载PDF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连续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阳洋 陈践发 +5 位作者 庞雄奇 沈卫兵 张宝收 庞宏 胡涛 唐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60-70,共11页
根据102口探井油气测试数据以及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油气藏剖析,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储层整体致密、甜点局部发育、目的层叠置连片、油气广泛分布4大地质特征。源-储大面积紧密接触是油... 根据102口探井油气测试数据以及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油气藏剖析,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储层整体致密、甜点局部发育、目的层叠置连片、油气广泛分布4大地质特征。源-储大面积紧密接触是油气近源充注机制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纵向叠置发育;断裂带是储层局部高孔渗分布的关键,控制了油气的局部高产富集;盖层普遍发育为油气藏保存提供条件,控制了油气平面广泛连片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油气藏油气来源于多套烃源岩,经过多期成藏与构造调整改造,属于构造调整改造作用下形成的叠复连续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油气藏 地质特征 成藏机制 良里塔格组 塔中地区
下载PDF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汽车冲压件成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马晓春 沈卫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板料冲压成形作为一种重要的塑性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在汽车制造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板料冲压成形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外汽车冲压件成形的现状.综述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论基础以及一些专... 板料冲压成形作为一种重要的塑性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在汽车制造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板料冲压成形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外汽车冲压件成形的现状.综述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论基础以及一些专用的有限元软件.板料在冲压成形过程中经常出现起皱、破裂及回弹等缺陷.通过对几种典型汽车冲压件的成形分析,证明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在成形过程中很好的预测成形缺陷.并指出数值模拟在冲压成形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冲压件成形 有限元法
下载PDF
温度导向法制备氟化镧掺杂单晶及其电导率的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元山 刘君安 +3 位作者 沈卫兵 王常珍 翟玉春 田彦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78-81,共4页
采用温度下降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氟化镧{纯LaF_3及掺杂(Sm,Eu,Ga)F_3、CaF_2的LaF_3}单晶。用交流电桥法测定了20~100℃范围內这些单晶的离子导电率,得出其离子导电率在10^(-6)Scm^(-1)数量级。用交流阻抗谱的方法在100~400℃范... 采用温度下降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氟化镧{纯LaF_3及掺杂(Sm,Eu,Ga)F_3、CaF_2的LaF_3}单晶。用交流电桥法测定了20~100℃范围內这些单晶的离子导电率,得出其离子导电率在10^(-6)Scm^(-1)数量级。用交流阻抗谱的方法在100~400℃范围内、氩气保护下测定了氟化镧{LaF_3掺杂1%(Sm,Eu,Ga)F_3、2.05%CaF_2}单晶及市售氟化镧{LaF_3掺杂(0.2%EuF_2、5%CaF_2)}单晶的阻抗谱,求得单晶离子电导率皆在10^(-4)Scm^(-1)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导向法 氟化镧 电导率 交流电桥法 离子晶体 LAF3
下载PDF
混合拖动设备的负荷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卓然 周锦 沈卫兵 《陕西电力》 2016年第1期21-24,共4页
在实际电网中,变频拖动设备具有较特殊的负荷特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潜在影响。现有的拖动负荷中,常规的基于异步电动机的拖动设备和新型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拖动负荷分别占有不同比例。根据常规拖动负荷和变频拖动负荷的机理模... 在实际电网中,变频拖动设备具有较特殊的负荷特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潜在影响。现有的拖动负荷中,常规的基于异步电动机的拖动设备和新型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拖动负荷分别占有不同比例。根据常规拖动负荷和变频拖动负荷的机理模型,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CLM结构,通过拟合辨识得到不同混合比例的拖动负荷模型参数。基于PSD-BPA平台,将其应用于变频拖动负荷占比较大的某实际电网,通过仿真对比分析,研究了其对实际电网电压、有功和无功动态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动设备 变频拖动设备 负荷模型 CLM
下载PDF
DCS系统在热电厂电气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卫兵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6年第10期35-36,共2页
近些年在热电厂的机炉控制中广泛地应用一种先进的控制系统,即集散控制系统(DCS),并且获得了较为客观的成绩。但是在热电厂电气控制系统中,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采用的是独立控制模式,DCS系统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应用这... 近些年在热电厂的机炉控制中广泛地应用一种先进的控制系统,即集散控制系统(DCS),并且获得了较为客观的成绩。但是在热电厂电气控制系统中,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采用的是独立控制模式,DCS系统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应用这对机电系统的协调性和热电厂的电气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DCS系统的应用,主要对DCS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S 热电厂 电气专业 作用分析
下载PDF
变频拖动设备对负荷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沈卫兵 周锦 +1 位作者 唐莹莹 陈谦 《广东电力》 2016年第9期58-62,共5页
针对大中功率的全控型变频拖动设备使用比例日益增大的问题,分析其对现有负荷模型的影响,并对大比例变频拖动设备的负荷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将修正后的负荷模型及其静态负荷模型应用于某地区电网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所得结果:当系统电... 针对大中功率的全控型变频拖动设备使用比例日益增大的问题,分析其对现有负荷模型的影响,并对大比例变频拖动设备的负荷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将修正后的负荷模型及其静态负荷模型应用于某地区电网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所得结果:当系统电压跌落时,变频拖动设备使系统无功需求急剧增大,对系统的阻尼特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动设备 变频拖动设备 负荷模型 静态负荷模型 电力系统 安全稳定
下载PDF
基于ARM的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终端
16
作者 沈卫兵 赵剑锋 《江苏电机工程》 2006年第6期30-32,共3页
介绍了基于高级RISC处理器(ARM)的电力系统负荷管理和控制终端(简称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终端)的功能分析和主要技术指标,对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终端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框架作了分析和描述,测试结果表明该终端能实现负荷管理、监测的功能,且测... 介绍了基于高级RISC处理器(ARM)的电力系统负荷管理和控制终端(简称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终端)的功能分析和主要技术指标,对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终端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框架作了分析和描述,测试结果表明该终端能实现负荷管理、监测的功能,且测试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负荷管理 交流采样 控制 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具有滞回特性的微电网逆变器电源组网方式
17
作者 吴仲超 沈卫兵 +5 位作者 路坦 孙建连 盛华艳 孙智慧 黄奇 薛立军 《电子设计工程》 2016年第5期172-174,共3页
微电网在孤网运行时,至少需要一个电源工作在主控模式下,如恒压恒频(V/f)或带下垂特性的控制方式,从而平衡微电网的功率和电压。主控模式下,当逆变器电源输出的功率越限时,需转为非主控模式,如恒功率(PQ)或倒下垂控制方式,而由另外一个... 微电网在孤网运行时,至少需要一个电源工作在主控模式下,如恒压恒频(V/f)或带下垂特性的控制方式,从而平衡微电网的功率和电压。主控模式下,当逆变器电源输出的功率越限时,需转为非主控模式,如恒功率(PQ)或倒下垂控制方式,而由另外一个微电网逆变器电源接替主控任务。本文提供了一种具有滞回特性的微电网逆变器电源,可等效增大主控电源的控制能力。若采用多个该型逆变器电源,可设置不同的门槛值,使得各个逆变器电源之间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阈值平衡微电网的负荷波动,有更好的调节特性,且不需要通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回特性 微电网 逆变器电源 组网方式 主从控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卫兵 庞雄奇 +5 位作者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8-1022,共15页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匹配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剖析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运移方向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断裂、源储接触关系及盖层等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匹配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剖析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运移方向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断裂、源储接触关系及盖层等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构造背景、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配置关系等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海平面升降旋回、优质储层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等研究成果,基于源储纵向接触关系及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目的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近源混合成藏模式与远源混合成藏模式;根据油气来源区域及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又可分为内部源岩叠加混合成藏模式与内外部源岩交叉混合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输导体系 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差异性分布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卫兵 庞雄奇 +4 位作者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贾颖超 罗广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3-926,共14页
为探求塔里木盆地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水分布规律,对现有勘探成果及断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现出"马鞍状"三分特征,东部塔... 为探求塔里木盆地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水分布规律,对现有勘探成果及断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现出"马鞍状"三分特征,东部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塔中10号断裂带多分布气油比、干燥系数、硫化氢含量、含蜡量相对较高、密度相对较低的凝析气藏,两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以挥发性油藏或油藏分布为主;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层间不整合面以下300 m范围内。综合分析认为,不整合面纵向上控制了储层、油气藏的主体发育层位,平面上通过差异溶蚀作用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的主要分布范围;断裂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形成有效的输导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充注强度及油气藏类型;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点控制了油气的差异分布,越靠近高点,油气越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气差异分布 主控因素 塔中Ⅱ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中隆起奥陶系储层与油源断裂复合控藏模式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卫兵 陈践发 +1 位作者 罗广平 贺礼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3,共13页
基于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及储层、断裂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地化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以礁滩沉积为基础,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及裂缝,控制了油气相对高孔渗富集... 基于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及储层、断裂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地化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以礁滩沉积为基础,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及裂缝,控制了油气相对高孔渗富集。储层孔味度和渗透率越大,与围岩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就越大,含油气概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毛细管力(2.5 MPa)。奥陶系油源断裂交汇处为油气优先充注点,控制了油气的近源富集。距离充注点越远,油气充注强度越小,油气产能越低,油气地球化学性质规律性变化,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距离(距充注点20 km)。在储层和油源断裂联合控制下,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富集呈"近充注点一相对高孔"的地质模式,于充注点近端的高孔渗储层内优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断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奥陶系 塔中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