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模式及路径
1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7,共15页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数智 新型举国体制
下载PDF
以技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困境与路径
2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2,209,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化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当前中国技术创新困境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化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当前中国技术创新困境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以及人才资源结构性失衡等方面。为增强中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非对称”创新优势;提高企业专利产业化率,满足专利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需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竞争优势;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优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 逻辑 路径
下载PDF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技术创新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6
3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F0002,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应用过程促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标准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创新成就的取得得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应用过程促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标准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创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顶层设计及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配套支持、信息通信领域营商环境的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面对技术封锁的外部环境,数字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需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数字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助力数字技术创新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数字技术标准 顶层设计
下载PDF
10 MPa日产千吨冷凝法吸附法耦合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天洋 何红军 +4 位作者 刘作松 潘兴祥 杜泽宇 梅华 朱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6,共5页
提出将冷凝法与吸附法耦合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通过Aspen Plus模拟分析比较了10 MPa日产千吨冷凝法吸附法耦合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与传统冷凝法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将冷凝法与吸附法耦合分离氨能有效提高氨净值,减小氨合成回... 提出将冷凝法与吸附法耦合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通过Aspen Plus模拟分析比较了10 MPa日产千吨冷凝法吸附法耦合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与传统冷凝法分离氨的氨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将冷凝法与吸附法耦合分离氨能有效提高氨净值,减小氨合成回路循环气量及催化剂用量,同时能有效降低冰机功耗。此外,提高冷凝温度可进一步降低冰机功耗,但相应的吸附剂用量、吸附/解吸塔床层体积将增大,解吸所需热量也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吸附分离 ASPEN Plus 模拟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领先之源:基于ROAR创新政策框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丰 沈天洋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52,共8页
人工智能具备通用技术的诸多特征,使其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助推器,从而开启新一轮经济长波。当前正处于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导入期,人工智能的技术轨道还未成型,这是中国引领该技术发展的绝佳机会。中国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具备通用技术的诸多特征,使其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助推器,从而开启新一轮经济长波。当前正处于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导入期,人工智能的技术轨道还未成型,这是中国引领该技术发展的绝佳机会。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基于ROAR创新政策框架的视角提出,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以发展人类增强型人工智能为使命导向,建立和完善组织和制度支撑体系,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ROAR 通用技术 技术—经济范式
下载PDF
基于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制作积木收纳盒”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天洋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第6期49-52,共4页
生活德育渗透课是为了探索如何有机地融合数学学科特点和生活德育,根据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结合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制作积木收纳盒"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学生反观教室中积木随意摆放而产生的问题,激发学习收纳... 生活德育渗透课是为了探索如何有机地融合数学学科特点和生活德育,根据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结合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制作积木收纳盒"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学生反观教室中积木随意摆放而产生的问题,激发学习收纳的动机,确立制作积木收纳盒的目标,通过趣味竞赛和实践操作等课堂活动增强分类思想,初步建立数学素养中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把德育融入于数学课堂中,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素养,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观念 生活德育 小学数学
下载PDF
碱土金属改性MCM-41对氨气吸附高温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作松 何红军 +3 位作者 潘兴祥 沈天洋 朱明 梅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5-181,共7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碱土金属(MgCl_(2)、CaBr_(2)、MgBr_(2))改性MCM-41复合材料,并在固定床上进行氨气吸附实验。利用XRD、BET、SEM、TEM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高温下对氨气吸附的性能。结果表明,氨气吸附容量随着温度...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碱土金属(MgCl_(2)、CaBr_(2)、MgBr_(2))改性MCM-41复合材料,并在固定床上进行氨气吸附实验。利用XRD、BET、SEM、TEM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高温下对氨气吸附的性能。结果表明,氨气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金属盐负载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对于MgCl_(2)和MgBr_(2)复合材料,负载量为40%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CaBr_(2)负载量为30%时达到最高,但其在300℃时吸附容量呈上升趋势。镁盐比钙盐吸附氨气的能力强,溴化物比氯化物的吸附容量大,MgBr2配位数比其他盐大。200℃下负载量为40%的MgBr_(2)/MCM-41吸附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土金属改性 高温吸附剂 复合材料 氨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