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星座距离限制的MIMO检测算法
1
作者 沈家欢 李鹏 胡冬顺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3-57,62,共6页
为了提高最小均方误差(MMSE)MIMO系统信号检测算法的性能,提出基于星座距离判决的改进型MMSE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判断经过初次检测后信号的可靠性,并根据判断结果,利用最大似然(M L)准则将被判断为不可靠的信号重新估计检测,以提高算... 为了提高最小均方误差(MMSE)MIMO系统信号检测算法的性能,提出基于星座距离判决的改进型MMSE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判断经过初次检测后信号的可靠性,并根据判断结果,利用最大似然(M L)准则将被判断为不可靠的信号重新估计检测,以提高算法的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使用QPSK调制,目标误码率(B ER)为 10-3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天线数量的系统,新提出的算法可以在增加极低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2~10 dB的信噪比(SNR)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检测算法 MIMO系统 信号重估 信号可靠性判断 理论分析 仿真分析
下载PDF
碱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六价铬 被引量:17
2
作者 沈家欢 《环境与发展》 2020年第8期111-112,共2页
采用NaOH/NaCO3溶液作为提取剂,氯化镁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抑制剂提取土壤中的六价铬,最后加入氯化铵溶液作为助溶剂和干扰抑制剂,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测量。结果表明:此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可准确分析土壤中的... 采用NaOH/NaCO3溶液作为提取剂,氯化镁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抑制剂提取土壤中的六价铬,最后加入氯化铵溶液作为助溶剂和干扰抑制剂,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测量。结果表明:此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可准确分析土壤中的六价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六价铬
下载PDF
培元抗癌汤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脾虚血瘀型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免疫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琰妍 沈家欢 +2 位作者 金晓新 孟小茹 何世林 《河北中医》 2022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培元抗癌汤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免疫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94例晚期PLC脾虚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治疗组47... 目的观察培元抗癌汤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免疫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94例晚期PLC脾虚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元抗癌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缓解率68.09%(32/47),对照组缓解率46.81%(22/4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乏力、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D8^(+)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AFP、CEA、CA19-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培元抗癌汤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PLC脾虚血瘀型,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毒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沈家欢 刘启文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20期4645-4647,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6年11月在该院肿瘤科经手术治疗后行放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有52例患者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6年11月在该院肿瘤科经手术治疗后行放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有52例患者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21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2例行肿瘤减灭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后随访2年,经超声检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记录复发、转移、死亡、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情况。统计记录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无病生存患者与复发+转移+死亡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间的差异,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后2年总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2年,80例患者中7例死亡,8例复发,6例转移,2年总生存率为92. 25%(73/80),2年无病生存率为73. 75%(59/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方面与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生存患者在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分期方面与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病生存患者在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方面与复发+转移+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无病生存患者在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方面与复发+转移+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肌层浸润≥1/2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2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OR>1,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肌层浸润≥1/2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2年无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OR>1,P<0. 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后辅以放射治疗,可提升患者2年存活率,其中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肌层浸润≥1/2是影响放疗后患者2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肌层浸润≥1/2是影响放疗后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术后放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