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应当怎样生存下去——美国当代“反英雄”形象浅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沈建翌 《外国文学研究》 1980年第4期132-135,共4页
(一) 翻开美国当代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青年人:作为倾注作家深沉情感的中心人物,不同于哈姆雷特,心目中有一个生而相依、死而相托的信仰,“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也不同于于连·索黑尔,在一种“恶崇拜”的驱使下,不择一切... (一) 翻开美国当代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青年人:作为倾注作家深沉情感的中心人物,不同于哈姆雷特,心目中有一个生而相依、死而相托的信仰,“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也不同于于连·索黑尔,在一种“恶崇拜”的驱使下,不择一切手段地去创造心目中的“英雄业绩”;他们敏感,易受损伤;时而懒散,却不甘堕落;他们的内心常处于一种畸形的变态,而对外界,却总保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作为“史诗性时代”以后的“散文化时代”的产物,用“反英雄”的名字,将他们载入文学史,是有一定概括性的。如果说,二十年代期间,海明威笔下的那位“感觉象在地狱中”,再也不相信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英雄 当代小说 哈姆雷特 海明威 中心人物 史诗性 劳伦斯 三十年代 二十年代 传统价值观念
下载PDF
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述略
2
作者 沈建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9年,首演本很大可能是1941年鲁艺实验剧团在延安演出的《告密者》;80余年来,翻译和演出布莱希特的戏剧数量可观,布莱希特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舞台上“助产术”式的“间离效果”,使得他的作品具... 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9年,首演本很大可能是1941年鲁艺实验剧团在延安演出的《告密者》;80余年来,翻译和演出布莱希特的戏剧数量可观,布莱希特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舞台上“助产术”式的“间离效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导致改编者蜂起,由此带来改编作品的多义性甚至反义性,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首译 首演 改编作品的开放性和多义性
原文传递
西方现当代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数据析略
3
作者 沈建翌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从1907到2020年,西方现当代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7—1949年,从偶然选择到有意识介绍再到弃雅从俗;1950—1978年,基本处于“静默期”;改革开放后,翻译数量大幅增加,剧本上演率也明显提高,出现了市场化选择和... 从1907到2020年,西方现当代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7—1949年,从偶然选择到有意识介绍再到弃雅从俗;1950—1978年,基本处于“静默期”;改革开放后,翻译数量大幅增加,剧本上演率也明显提高,出现了市场化选择和改编演出热潮。统计数据显示,这百余年中有大量西方剧作家作品被翻译和搬上中国舞台。梳理这一历史脉络,揭示不同时期规律性变化背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可以为当代戏剧交流和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当代戏剧 翻译和演出 数据 市场热点 改编热潮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的“异化”理论溯源及批判 被引量:5
4
作者 沈建翌 《戏剧艺术》 1985年第1期86-99,共14页
一、一块刚刚开垦的土地六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位批评家指出:“在当代所有杰出的剧作家中,布莱希特是一个最大的谜。”这个并非贬义的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布莱希特1935年到美国排演自己的《母亲》一剧时,那种身居异地,性情孤癖,既不被人... 一、一块刚刚开垦的土地六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位批评家指出:“在当代所有杰出的剧作家中,布莱希特是一个最大的谜。”这个并非贬义的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布莱希特1935年到美国排演自己的《母亲》一剧时,那种身居异地,性情孤癖,既不被人理解也不愿去理解别人,常常独自一人在纽约街头徜徉的景象。当然,围绕在布莱希特四周的神秘色彩,不仅仅是由于他人品的古怪,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文品”(特别是理论作品)的扑朔迷离所造成。布莱希特生前在剧坛“独自徜徉”的足迹,确实给理论界留下了一笔难以清理的美学遗产,如同有人略带夸张口吻所说的那样:“他留下了使整个一代批评家和剧作家们智尽力竭的矛盾和含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异化理论 剧作家 史诗剧场 六十年代 新型戏剧 黑格尔 批评家 观众 历史化
原文传递
有关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史料补充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建翌 《戏剧艺术》 1984年第2期154-155,共2页
随着我国布莱希特研究的逐步深入,最近,考察和分析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已开始成为评论界关注的问题。《戏剧艺术》一九八三年第四期所译载的夏瑞春《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一文,其材料之充实,论点之中肯,是... 随着我国布莱希特研究的逐步深入,最近,考察和分析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已开始成为评论界关注的问题。《戏剧艺术》一九八三年第四期所译载的夏瑞春《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一文,其材料之充实,论点之中肯,是至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一篇(可惜的是,这项本来应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工作,却让国外学者捷足先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史料 中国戏剧 戏剧艺术 中国文学 新华日报 国外学者 补充 解放日报 评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