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苗猪 大市场
1
作者 沈成嵩 王流林 《农村工作通讯》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33,共1页
江苏省金坛县河头镇1992年统计表上农业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但实实在在的产值却超过了亿元。并非他们"将肉藏在碗底下"吃,而是该镇全年生产、运销的45万头苗猪按统计口径规定,有7000多万元不能计算产值,因而"傍上无名&qu... 江苏省金坛县河头镇1992年统计表上农业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但实实在在的产值却超过了亿元。并非他们"将肉藏在碗底下"吃,而是该镇全年生产、运销的45万头苗猪按统计口径规定,有7000多万元不能计算产值,因而"傍上无名"。但镇党委书记李锁福却坦然地说:"通过我们的工作,河头镇的苗猪在全国12个省市扬了名,使全乡农业人口平均获利800元,这是干的大名大利的好事。"河头镇7000多家庭,90%的农户养母猪,全年产苗猪15万头。一只母猪一般两年产五窝苗猪,但在河头镇有些农户却能使一头母猪在两年内产七八窝他们将农业上"间作套种"的方法运用于母猪的饲养,在母猪产仔后2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市场 母猪 方法运用 间作套种 农户 农业人口 农业产值 江苏省 统计表 党委书记
下载PDF
打造技能型农民
2
作者 沈成嵩 《江苏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28,共2页
贫富不均缘于素质差异 笔者曾在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长山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作过一次调查:
关键词 技能型农民 江苏 金坛市 文化素质 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
下载PDF
金坛——劳力转移迎来艳阳天
3
作者 沈成嵩 《江苏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8-28,共1页
至2000年底,金坛市已转移劳力12.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劳力的53.2%.按出外人均可挣回7000元计算,每年可挣回近9亿元,占农民总收入52%,劳动力转移迎来了金坛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艳阳天".
关键词 金坛市 劳动力转移 农业发展
下载PDF
段玉裁纪念馆在金坛落成
4
作者 沈成嵩 《辞书研究》 1986年第1期122-122,共1页
为纪念我国清代著名音韵、文字、训诂学大师诞生250周年,金坛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大南门外愚池,兴建了清代四合院式的段玉裁纪念馆。纪念堂大厅里高挂着“朴学宗师”的镏金横匾,正堂中间端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段玉裁的半身石膏塑像,大厅四... 为纪念我国清代著名音韵、文字、训诂学大师诞生250周年,金坛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大南门外愚池,兴建了清代四合院式的段玉裁纪念馆。纪念堂大厅里高挂着“朴学宗师”的镏金横匾,正堂中间端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段玉裁的半身石膏塑像,大厅四壁分别悬挂王力、楚图南、王个簃等人的字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纪念馆 清代 政府拨款 四合院 音韵 纪念堂 王力 石膏 文字学
下载PDF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力度
5
作者 沈成嵩 《传媒观察》 1996年第4期6-7,共2页
学习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要讲政治”的重要讲话精神,办好我们的县报,很重要的一条。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报道力度 物质文明 “真善美” 讲话精神 要讲政治 家庭伦理道德 文化娱乐场所 公共场所 时代精神
下载PDF
相信春风能唤回!——“吴美芳现象”连续报道的启示
6
作者 沈成嵩 徐忠敏 《传媒观察》 1995年第12期16-16,共1页
为了宣传互敬互爱互助的传统美德,我们《金坛报》抓了一个典型,在3月9日至4月底连续报道“吴美芳现象”,在城乡数十万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救助吴美芳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唤回了人间的真情,收到了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吴... 为了宣传互敬互爱互助的传统美德,我们《金坛报》抓了一个典型,在3月9日至4月底连续报道“吴美芳现象”,在城乡数十万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救助吴美芳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唤回了人间的真情,收到了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吴美芳,是本市革命老区罗村乡山蓬村的20岁少女,小小年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报道 传统美德 革命老区 启示 编委会 新闻界 报社 电视台 童心 社会
下载PDF
如何让大多数农民增收——来自江苏金坛的调查
7
作者 沈成嵩 《农村工作通讯》 2002年第10期32-33,共2页
2000年年底,在江苏省金坛市一次农村工作座谈会上,一些同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看待农民的收入?并且提出,农民增收既要看到平均数,更要看到大多数,要让大多数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 金坛市 农村工作 农民收入 江苏
下载PDF
“富光棍”之谜——从一个侧面看农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迫切性
8
作者 黄秉生 周世康 沈成嵩 《新闻知识》 1988年第4期13-14,共2页
常见的是穷打光棍,而一旦“栽了梧桐树,便有凤凰来。”可颇有点名气的金坛县种田大户丁金关,四个儿子,除了老大外,三个还在打光棍。这消息在不久前的一个全省性会议上传出,有些人觉得是个谜。为解开这个谜,我们两次去金坛。乡党委书记... 常见的是穷打光棍,而一旦“栽了梧桐树,便有凤凰来。”可颇有点名气的金坛县种田大户丁金关,四个儿子,除了老大外,三个还在打光棍。这消息在不久前的一个全省性会议上传出,有些人觉得是个谜。为解开这个谜,我们两次去金坛。乡党委书记刘保生说:“他家富,人不错”第一次是9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丁金关所在的金坛县凁渎乡?〗鸸卣馓煺谙乩锊渭又痔锎蠡ё富?下午同我们一起回乡。乡党委书记刘保生先作介绍: “丁金关是本乡凉渎村农民。1982年秋,承包了村农科队50亩搁荒低洼地和十余亩水面,加自己原来的14亩责任田,成了种粮大户。1983年收5万8千斤粮;1984年又扩大承包五亩半田,收7.1万斤粮,多种经营收入6000元。这下他家由穷变富了:现有6间瓦房,5间工房,有电视机、落地风扇、录音机,还有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特别是今年年初,他把30亩低洼地改成鱼池,年内有万把元收入,明年,将会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坛县 金关 户丁 五亩 成鱼池 妇女主任 种田能手 现代生活方式 老弱妇孺 繁重体力劳动
下载PDF
评品农时
9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15年第3期52-56,共5页
我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的记忆,从小和母亲在一起,她最看重时节。"立春"了,她就说"春打六九头,庄稼丰收不用愁";"惊蛰"了,她说"惊蛰听雷声,蛇虫百足要起身";到了芒种,她又说"芒种一到,不限老少,该麦收了,小满家把家,芒种大插花... 我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的记忆,从小和母亲在一起,她最看重时节。"立春"了,她就说"春打六九头,庄稼丰收不用愁";"惊蛰"了,她说"惊蛰听雷声,蛇虫百足要起身";到了芒种,她又说"芒种一到,不限老少,该麦收了,小满家把家,芒种大插花,要栽秧了";"春分一到,天就暖了;白露一到,天就凉了";"太阳的影子,长到夏至,短到冬至","暑天刮北风,十家药铺九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家 沈氏农书 这一天 种麦 小麦返青 洗泥 文化学者 送寒衣 宋代诗人 六畜兴旺
原文传递
农具:农耕文明的活证
10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12年第6期83-86,共4页
水车龙骨水车,现在许多旅游景点都有摆设,年轻人和洋人都抢着爬到这古老玩意上去一试身手。其实不远的过去,它一直是很实用的农具。古农书记载,龙骨水车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苏东坡《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中,说它是"翻翻联联衔尾... 水车龙骨水车,现在许多旅游景点都有摆设,年轻人和洋人都抢着爬到这古老玩意上去一试身手。其实不远的过去,它一直是很实用的农具。古农书记载,龙骨水车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苏东坡《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中,说它是"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它有双人轴、四人轴甚至还有六人轴的,过去没有抽水机,"三吴"大地上的农民,车水灌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龙骨水车 农具 乌头 农民 镰刀 旅游景点 苏东坡 古农书 抽水机
原文传递
乡村的千年活计
11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07年第5期30-33,共4页
车水在锡山市吴文化博物馆内、在江阴市华西村的公园里,我们都能见到久违了的龙骨水车,有双人轴、四人轴甚至还有六人轴的,作为旅游项目,
关键词 龙骨水车 草塘泥 农民 乌头 齐民要术 江南农村 乡村 水稻田 农政全书 锡山市
原文传递
劳动手册(外一篇)
12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06年第6期51-52,共2页
近日偶翻藏书,忽地从《列宁选集》里飘下一个已经发了黄的小本本,原来这是1964年县机关党委发的干部劳动手册,看到这陈年的"文物",不仅勾起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六十年代初,我们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农村里经过调整已经呈... 近日偶翻藏书,忽地从《列宁选集》里飘下一个已经发了黄的小本本,原来这是1964年县机关党委发的干部劳动手册,看到这陈年的"文物",不仅勾起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六十年代初,我们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农村里经过调整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那时从上到下大兴干部参加劳动,调查研究,艰苦奋斗三大作风,县级机关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干部,都规定了劳动任务,颁发了劳动手册。我在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经常下乡蹲点,跑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手册 六十年代 大麦 自然灾害 农民 干部 艰苦奋斗 调查研究 县级机关 农村工作
原文传递
以笔为枪投身抗战——记金坛籍抗战诗人钱丹辉
13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05年第1期46-47,共2页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会同陕、甘、宁三省文联、作协以及水利部、冶金部等10部委文联、作协组织,向全国读者推荐了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首的抗日战争文学名作百篇,认为这百篇"...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会同陕、甘、宁三省文联、作协以及水利部、冶金部等10部委文联、作协组织,向全国读者推荐了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首的抗日战争文学名作百篇,认为这百篇"产生于抗日烽火之中","都是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巨大影响 作协 战争文学 义勇军进行曲 艺术性 思想性 优秀作品 纪念
原文传递
小红妈
14
作者 沈成嵩 孟济元 《翠苑》 2005年第4期42-45,共4页
北京,卢沟桥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第三部分"军民是胜利之本"里,有一组江南水乡浓缩的布景和蜡像,在茫茫芦苇竹林丛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冒着漫天风雪,划着一只腰子型的大菱盆,将新四军从对岸接回家来……她就是当年出... 北京,卢沟桥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第三部分"军民是胜利之本"里,有一组江南水乡浓缩的布景和蜡像,在茫茫芦苇竹林丛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冒着漫天风雪,划着一只腰子型的大菱盆,将新四军从对岸接回家来……她就是当年出生入死掩护新四军干部战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革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战士 中年妇女 好妈妈 江南水乡 茅山 芦苇 建昌
原文传递
丘东平在天荒湖
15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04年第4期45-46,共2页
193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在茅山下天荒湖畔盘石庄小学的教室里。室外风雪弥漫,滴水成冰;室内汽灯明亮,烟雾腾腾。灯光下坐着三四十位青年农民。一位连鬓胡子、高个子的新四军战士站在黑板前,指着那上面写的字高声领读:"新四军是鱼... 193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在茅山下天荒湖畔盘石庄小学的教室里。室外风雪弥漫,滴水成冰;室内汽灯明亮,烟雾腾腾。灯光下坐着三四十位青年农民。一位连鬓胡子、高个子的新四军战士站在黑板前,指着那上面写的字高声领读:"新四军是鱼、老百姓是水,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离水的鱼儿不能游,无鱼的水儿要生锈!"这是在教抗日战地服务团编印的农民识字课本。领读跟读,书声琅琅,读书声浸润在江南水乡的夜空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东平 茅山 青年农民 识字课本 江南水乡 文化人 战士 下坐 灯光
原文传递
扬州中秋团圆饼
16
作者 沈成嵩 王喜根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 2016年第9期56-57,共2页
扬州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是吃月饼,此外,老百姓还时兴中秋节家家炕烧饼,以庆祝秋熟丰收、合家团圆。城里人烧煤炉,到哪儿找烧柴的大灶?办法有的是,在天井或家门口支个大锅炝,架上大铁锅、大平锅便热火朝天地炕了起来。可以想见,... 扬州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是吃月饼,此外,老百姓还时兴中秋节家家炕烧饼,以庆祝秋熟丰收、合家团圆。城里人烧煤炉,到哪儿找烧柴的大灶?办法有的是,在天井或家门口支个大锅炝,架上大铁锅、大平锅便热火朝天地炕了起来。可以想见,中秋前夕,扬州四乡八镇大街小巷“家家支锅炝,户户飘饼香”,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扬州 铁锅 月饼 烧饼 煤炉 大灶
原文传递
江南夏日
17
作者 沈成嵩 《翠苑》 2018年第6期49-52,共4页
又到了蝉歌柳月、蛙鼓荷风的夏季,在夏秋季节的虫吟中,我最喜爱迎风高唱、清亮声远的蝉鸣。20多年前,我在水乡的一个小集镇上居住,一条大河就在屋后五六米处拐弯,河边上竹枝轻摇,绿树葱茏。午后,我躺在大河旁树荫下的竹椅上休息,河风一... 又到了蝉歌柳月、蛙鼓荷风的夏季,在夏秋季节的虫吟中,我最喜爱迎风高唱、清亮声远的蝉鸣。20多年前,我在水乡的一个小集镇上居住,一条大河就在屋后五六米处拐弯,河边上竹枝轻摇,绿树葱茏。午后,我躺在大河旁树荫下的竹椅上休息,河风一阵阵吹来,这时候不用挥扇,闭了眼睛。只听蝉声“叽……叽……叽”地传来,那声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忽停忽续,此唱彼和,这是一种生命的合奏,是激越的情歌,是高旷清远的乐曲,听来使人产生一种幽静、轻快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小集镇 居住 水乡
原文传递
渔家乐
18
作者 沈成嵩 王喜根 《书摘》 2014年第11期110-111,共2页
扳罾 如今,众多农家乐旅游为了吸引人气,增设了踩水车、推石磨、舂米、扳罾等互动项目,再现农耕时代的原始生活状态,寓教于乐,让孩子觉得十分新鲜。
关键词 农家乐旅游 生活状态 寓教于乐 人气
原文传递
芒种
19
作者 沈成嵩 《社区》 2017年第18期43-43,共1页
眼看着小麦田由乳黄到牙黄、蜡黄,麦芒像鱼叉一样叉开,麦穗儿被南风吹着,发出“泼沙沙”的响声,这时就该开镰了。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芒种
原文传递
夏日三章
20
作者 沈成嵩 《太湖》 2000年第1期42-43,共2页
蝉鸣又到了蝉歌柳月,蛙鼓荷风的夏季,在夏秋季节的虫吟中,我最喜爱迎风高唱、清亮声远的蝉鸣。二十多年前,我在水乡的一个小集镇上居住,一条大河就在屋后五六米处拐弯,河边上竹枝轻摇,绿树葱笼。午后,我躺在大河旁的树荫下的竹椅上休息... 蝉鸣又到了蝉歌柳月,蛙鼓荷风的夏季,在夏秋季节的虫吟中,我最喜爱迎风高唱、清亮声远的蝉鸣。二十多年前,我在水乡的一个小集镇上居住,一条大河就在屋后五六米处拐弯,河边上竹枝轻摇,绿树葱笼。午后,我躺在大河旁的树荫下的竹椅上休息,河风一阵阵吹来,这时候不用挥扇,闭了眼睛,只听蝉声“叽……叽……叽”地传来,那声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忽停忽续,此唱彼和,这是一种生命的合奏,是激越的情歌,是高旷清远的乐曲,听来使人产生一种幽静、轻快的美感。听着这样的曲调,使人心也定了,神也安了,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便在朦胧中安然入睡,什么都不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母亲的摇篮,一觉醒来时,又是满耳的蝉鸣。听蝉鸣使人舒适、欢乐,它绝不像秋虫那样无病呻吟,那样哀怨凄迷,使人愁肠百结。“蝉嗓林越静,鸟鸣山更幽”,越是蝉声喧聒的地方,就越能显示出一种林密树幽的清静。听蝉鸣如闻空谷泉声,使人忘却烦恼,摆脱世俗的浮躁,产生一种返朴归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蝉鸣>> <<蛙鼓>> <<流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