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1
作者 沈棋 刘亿骁 何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2,共7页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57.1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2.25,均无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0例行肾根治切除术;9例肿瘤位于左侧肾,4例位于右侧肾,最大径2~12 cm。大部分病例镜下形态为经典型形态改变,细胞核分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系统,11例为G2,2例为G3。病理分期PT1a共6例,PT1b共3例,PT2a共2例,PT2b及PT3a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波形蛋白(vimentin)、AE1/AE3、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αMACR)、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18均为100%(13/13),CK7为92.3%(12/13),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为92.3%(12/13),CK20为46.2%(6/13),CD10为30.8%(4/13),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为7.7%(1/13),嗜铬素(chromogranin A,CgA)、CD57、WT1、Ki-67均为0(0/13)。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未见7、17号染色体多倍体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6个月,2例出现肺转移后死亡(1例核分级为G3,1例伴有坏死),其余11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独特类型肾肿瘤,好发于女性,年龄分布广泛。目前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伴有坏死及高级别形态的病例易发生复发和转移,虽然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黏液腺癌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对PI-RADS 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效能
2
作者 刘毅 袁昌巍 +7 位作者 吴静云 沈棋 肖江喜 赵峥 王霄英 李学松 何志嵩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活检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 目的:比较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活检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诊断效能,以优化前列腺穿刺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参数磁共振(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检查PI-RADS评分5分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mpMRI/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认知融合引导下,行联合穿刺活检(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以联合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靶向穿刺、系统穿刺及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对PCa和csPCa的诊断效能。按mpMRI T分期(cT2,cT3,cT4)进行分组,通过McNemar及Cochran’s Q检验比较不同穿刺方案对PCa和csPCa的检出情况。结果:入组585例患者,联合穿刺阳性560例(95.7%),阴性25例(4.3%)。mpMRI T分期cT2期233例(39.8%),cT3期214例(36.6%),cT4期138例(23.6%)。按临床T分期分层后发现,cT2、cT3、cT4亚组中靶向穿刺与联合穿刺对PCa、csPC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P=0.203、P=0.250、P>0.999;csPCa:P=0.700、P=0.250、P>0.999),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与联合穿刺对PCa、csPCa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9)。系统穿刺PCa和csPCa漏诊率分别为2.1%(12/560)和1.8%(10/549),靶向穿刺分别为1.8%(10/560)和1.4%(8/549),而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检出了所有的PCa和csPCa。但与联合穿刺相比,靶向穿刺和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的平均穿刺针数更少(P<0.001),单针阳性率更高(P<0.001)。结论:对于PI-RADS 5分患者,靶向穿刺及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有较高的单针阳性率及PCa、csPCa检出率,可作为前列腺穿刺方案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下载PDF
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沈棋 胡帅 +2 位作者 李峻 王静华 何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分析因膀胱癌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共865例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cystoprostatectomy,RCP)... 目的:分析因膀胱癌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共865例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cystoprostatectomy,RCP)标本,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发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结果:865例病例中,有235例(27.2%)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ncidental prostate cancer,IPCa),大部分肿瘤(228/235,97.0%)局限于前列腺内(分期在pT2以内),7例(3.0%)分期为pT3。Gleason score评分84例<6分(35.7%),77例为6分(32.8%),64例为7分(27.2%),10例>7分(4.3%)。结论:本研究RCP术IPCa发生率为27.2%,大部分前列腺偶发癌病例局限于前列腺内且Gleason score评分≤7分,临床病理诊断时充分取材可以提高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膀胱切除术 前列腺切除术 肿瘤分级 膀胱癌
下载PDF
32例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棋 孙莉华 +3 位作者 王静华 刘漓波 何群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胞角蛋白AE1/AE3、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igh weight molecular cytokeratin,34βE12)、全长配对盒基因2(paired-box 2,PAX2)、全长配对盒基因8(paired-box 8,PAX8)、波形蛋白(vimentin)、膜金属肽链内切酶(membrane metallo-endopeptidase,MME,又称CD10)、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63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共12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观察。结果:NA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多发于膀胱。肿瘤大小平均4 mm,大体上呈息肉状、乳头状等形状。形态学上特点主要为小管状、囊状、息肉状和/或乳头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阳性表达的有AMACR(P504S)、AE1/AE3、PAX2、PAX8、CK7、vimentin、CD10、34βE12及CK20,阴性表达的有P63、CEA及PSA。结论:NA是一种尿路上皮的少见病变,形态上易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腺癌及透明细胞腺癌混淆,掌握其组织学特点是诊断的关键。诊断困难时可以使用AMACR、AE1/AE3、PAX8/PAX2、CK7、P63、PSA及CEA等标记物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尿路上皮
下载PDF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附597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虞巍 赵亚元 +4 位作者 沈棋 杨新宇 何群 宋毅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对597例(男性253例、女性34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对597例(男性253例、女性34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7岁(20~94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小(P=0.017),局部进展的比例较低(P<0.001),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P=0.022),而在年龄构成、肿瘤数目和分级上,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UUTUC患者多为女性,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肿瘤局部进展的风险相对较低,表明其可能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肿瘤 病理学 性别因素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前列腺逐层切片病理PI-RADS v2.1与PI-RADS v2的评分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慧慧 高歌 +3 位作者 何群 沈棋 王鹤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目的分析PI-RADS v2.1与v2对前列腺癌的评分变化。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7月行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患者资料53例。以前列腺逐层切片病理为金标准,入组癌灶数量89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按照PI-RADS v2.1和v2标准进行... 目的分析PI-RADS v2.1与v2对前列腺癌的评分变化。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7月行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患者资料53例。以前列腺逐层切片病理为金标准,入组癌灶数量89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按照PI-RADS v2.1和v2标准进行分别评分。结果总体上PI-RADS评分发生变化的癌灶11.2%,移行带占比20.5%、外周带占比4%。PI-RADS≥3病灶比例分别为73.0%、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v2.1与v2对所有、移行带及外周带临床显著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867、0.841与0.895、0.878、0.884,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98,P=0.272;Z=0.301,P=0.763;Z=1.231,P=0.218)。结论PI-RADS v2.1与v2最终评分变化主要发生在移行带。PI-RADS≥3分的病例数量无明显变化,对临床决策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病理切片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 被引量:4
7
作者 郝瀚 苏晓鸿 +8 位作者 郑卫 葛鹏 何群 沈棋 杨新宇 张争 李学松 林健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7-631,共5页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前列腺癌体积对PI-RADS v2检出效能的影响:基于逐层切片病理检查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慧慧 胡娟 +5 位作者 何群 沈棋 王霄英 高歌 姜健 王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以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PI-RADS v2)为诊断标准,多参数MRI(mpMRI)对不同体积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5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mpMRI检查,且所有患者在本院行前列腺根治术并进行逐层切片病理检查,共发现83个临床显著癌... 目的:探讨以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PI-RADS v2)为诊断标准,多参数MRI(mpMRI)对不同体积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5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mpMRI检查,且所有患者在本院行前列腺根治术并进行逐层切片病理检查,共发现83个临床显著癌,其中体积≥0.5cm3的癌灶(任何Gleason评分)47个(A组),体积<0.5cm3且Gleason评分≥3+4的癌灶36个(B组)。由两位阅片者以PI-RADS v2作为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的mpMRI图像进行独立盲法阅片,分别比较两位医师对两组临床显著癌的检出率。结果:两位阅片者对A组中外周带癌和移行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25/25)、100%(25/25)和100%(22/22)、86.4%(19/22)。两位阅片者对B组中外周带癌和移行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6%(9/25)、52%(13/25)和9.1%(1/11)、9.1%(1/11)。结论:PI-RADS v2对于体积≥0.5cm3的癌灶具有非常高的检出率,但对于体积<0.5cm3且Gleason评分≥3+4的癌灶诊断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磁共振成像 逐层切片病理检查
下载PDF
第2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漏诊及误诊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慧慧 何群 +3 位作者 沈棋 胡娟 高歌 王霄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33-936,共4页
目的为提高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第2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对多参数MRI(mp-MRI)评估分类标准进行规范。本研究拟分析以PI-RADS v2为诊断标准时前列腺癌的漏诊及误诊情况。资料与方法以逐层切片病理为... 目的为提高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第2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对多参数MRI(mp-MRI)评估分类标准进行规范。本研究拟分析以PI-RADS v2为诊断标准时前列腺癌的漏诊及误诊情况。资料与方法以逐层切片病理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5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mp-MRI资料,归纳阅片者使用PI-RADS v2读片时存在的问题,分析漏诊及误诊情况。结果逐层切片病理共识别114个癌灶,包括83个临床显著癌。MRI发现91个可疑病灶,真阳性63个,误诊率为30.8%,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38.6%,临床显著癌的漏诊率为24.1%。结论以PI-RADS v2为诊断标准时,前列腺癌会存在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T1a^T1b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茁 罗程 +11 位作者 胡帅 范宇 刘振华 杨新宇 沈棋 刘漓波 韩文科 周利群 虞巍 何群 张骞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2-8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偶发前列腺癌(即T1a^T1b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977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BPH)而...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偶发前列腺癌(即T1a^T1b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977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BPH)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其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 PSA)≤10μg/L,且既往无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史者共771例,对TURP组织病理标本进行全部取材,由专业病理科医师进行分析,描绘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的肿瘤轮廓,采用Image J 1.47h软件采集图像,测量肿瘤面积,将每例患者所有切片中的肿瘤面积相加,估算的肿瘤体积等于肿瘤测量面积总和乘以模块厚度。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其治疗方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进展情况、干预治疗的原因及方式、肿瘤特异性病死率等。结果:本组患者发现偶发癌86例,检出率为11.2%,此86例患者肿瘤体积0.4~180.2 mm3,其中T1a期77例(89.5%),平均肿瘤体积为(12.3±12.6)mm3,T1b期9例(10.5%),平均肿瘤体积为(105.1±41.8)mm3。所有患者肿瘤体积均<500 mm3,属于小体积前列腺癌。肿瘤Gleason评分,<7分者79例,≥7分者7例。86例患者初步治疗方案均为等待观察,其中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88.9个月(27.9~150.1个月)。共5例患者发生PSA进展,其中T1a期4例,T1b期1例,此5例患者均选择干预治疗。T1b期有1例患者虽然未发生PSA进展,但因患者意愿强烈也选择了干预治疗。T1a期患者中,1例选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未见生化复发;3例选择内分泌治疗,未见治疗后PSA进展。T1b期1例患者选择放疗,未见放疗后生化复发,1例选择内分泌治疗,未见治疗后PSA进展。获得随访的84例患者中非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者6例,未见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者。结论:本研究偶发癌检出率为11.2%,86例偶发癌均属于小体积前列腺癌,等待观察治疗对T1a^T1b期前列腺癌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下载PDF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一家系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国民 卢思广 +3 位作者 王凤英 沈棋 朱海涛 李玉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1-283,305,共4页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1个FFSGS家系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分析该病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家谱分析可提示遗传类型;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病理...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1个FFSGS家系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分析该病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家谱分析可提示遗传类型;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病理早期为局灶性、节段性改变,晚期为弥漫性、球性改变;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差。结论FFSG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临床特征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中国人惰性前列腺癌临床筛选标准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宇 刘茁 +15 位作者 张莲 李德润 何群 杨新宇 沈棋 胡帅 刘漓波 山刚志 李淑清 孟一森 王宇 虞巍 张骞 何志嵩 周利群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591,共6页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手术病理资料。以手术病理Gleason评分≤6、分期T2、癌灶总体积≤0.5 m L作为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对比国际上研究较多的5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标准,分别为Epstein标准(EC)、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标准(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主动监测标准(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Active Surveillance,PRIAS)、UCSF标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和UM标准(University of Miami,UM),对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urve,AU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方法预测惰性前列腺癌的效能差异。结果:临床病理资料中,共有49例(16%)病例符合5种标准中的任意一种筛选标准,不考虑重复计算,其中符合Epstein标准者24例、符合MSKCC者33例、符合PRIAS者28例、符合UCSF者34例、符合UM标准者22例,仅8例(3%)符合全部标准。手术病理中,共24例(8%)符合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通过比较临床病理与手术病理资料,UCSF、MSKCC两标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有良好的表现,AUC也大于其他3种标准,统计效能较高;Epstein、PRIAS两标准的阳性预测值较高,敏感性、特异性略低,统计效能中等;UM标准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AUC都较低,统计效能显著低于其他4种标准;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不能提高统计效能。结论:UCSF标准筛选惰性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高于其他标准,但其准确性仍较低,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并不能提高预测效能,此结果与国外大样本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更适合中国人的筛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前列腺特异抗原
下载PDF
N-乙酰转移酶NAT10在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凌云 龚一蕾 +7 位作者 李挺 郭华 孙颖 迟英凯 沈棋 刘海静 侯琳 张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1-5,8,共6页
目的:观察N-乙酰转移酶NAT10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NAT10蛋白免疫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NAT10蛋白的... 目的:观察N-乙酰转移酶NAT10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NAT10蛋白免疫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NAT10蛋白的表达。结果: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印迹鉴定与NAT10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化显示166例软组织肉瘤中NAT10蛋白阳性95例,阳性率为57%(95/166),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4例阳性14%(4/28),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NAT10表达的主要分布为:滑膜肉瘤76%(13/1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5%(15/20)、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70%(16/23)、横纹肌肉瘤70%(7/10)、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50%(11/22)、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7/14)、平滑肌肉瘤43%(6/14)、脂肪肉瘤42%(8/19)、黏液性纤维肉瘤38%(6/16)。统计比较显示:滑膜肉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和脂肪肉瘤,以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之间NAT1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NAT10蛋白强阳性表达(≥++)多存在于滑膜肉瘤(53%,9/17)、横纹肌肉瘤(40%,4/10)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0%,8/20)。在FNCLCC分级中,19例I级肉瘤中NAT10阳性表达率为42%(8/19),44例II级肉瘤为43%(19/44),70例III级肉瘤为73%(51/70)。III级NAT10阳性率显著高于II级组和I级组(均为P<0.05)。结论:研究表明N-乙酰转移酶NAT10表达于多种人软组织肉瘤,尤其在高度恶性肉瘤,因此有可能为软组织肉瘤的分级及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酶 软组织肉瘤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和遗传的异质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国民 卢思广 +4 位作者 吕进泉 王凤英 沈棋 朱海涛 李玉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7-349,共3页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方法1个中国皖北地区3代FFSGS家系(Han2005),采集本家系中2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选择位于1q25-31上的10个微卫星标记:D1S452、D1S242、D1S416、DIS466...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方法1个中国皖北地区3代FFSGS家系(Han2005),采集本家系中2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选择位于1q25-31上的10个微卫星标记:D1S452、D1S242、D1S416、DIS466、D1S240、D1S254、D1S202、D1S222、D1S238和D1S413,应用PCR技术得到扩增产物片断,采用ABIPRISMTM310GeneticAnalyze测定PCR产物片段大小。利用Genescan(3.1版)、Genetyper(3.7版)软件处理后得到检测片段大小,依此得到每个样本的基因型。对基因型数据进行校对后,用连锁分析软件LINKAGE的MLINK程序计算每个标记的二点间LOD值,用LINK-MAP程序计算多点间LOD值,根据二点和多点间LOD值判断连锁关系。将Han2005与Martin等研究的FS-W家族进行相关比较。结果所有微卫星标记二点间LOD值在不同重组率时均<0,LOD值在重组率为0时均<-2,说明Han2005疾病基因与1q25-31区域无连锁关系,多点D1S416、D1S254、D1S202、D1S238和D1S413间LOD值也均<-2,进一步排除疾病基因位于1q25-31的D1S416至D1S413间19cM的区间内;把Han2005与FS-W家族比较后发现,2个家族存在临床和基因异质性。结论Han2005家系的疾病基因与已报道的FFSGS定位区域(1q25-31)无连锁关系;AR的FFSGS存在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推测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常染色体隐性 连锁 异质性
下载PDF
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与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迟英凯 沈棋 +3 位作者 王教辰 郑兴征 侯琳 张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观察间叶肉瘤端粒长度与P53、c-myc、TRF1、POT1、hTERT等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探讨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0例骨肉瘤、25例软骨肉瘤、19例横纹肌肉瘤、26例脂肪肉瘤... 目的:观察间叶肉瘤端粒长度与P53、c-myc、TRF1、POT1、hTERT等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探讨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0例骨肉瘤、25例软骨肉瘤、19例横纹肌肉瘤、26例脂肪肉瘤中端粒长度、TRF1、POT1、hTERT,及P53、c-myc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肿瘤类型及内在相关性。结果:骨肉瘤端粒长度短于软骨肉瘤、脂肪肉瘤(P<0.05),横纹肌肉瘤短于软骨肉瘤(P<0.05)。同时,端粒长度与不同组织学亚型软骨肉瘤和脂肪肉瘤相关,反映其恶性程度(P<0.05)。端粒长度变化与端粒结合蛋白POT1、TRF1表达具正相关性(P<0.05),而随着肿瘤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率增高(P<0.05),同时其P53蛋白核聚积及c-myc癌基因表达率也具有升高趋势。结论:端粒短缩普遍存在于间叶肉瘤,并可反映肉瘤的恶性程度;端粒短缩常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POT1的低表达及p53突变及c-myc和hTERT的激活有关,表明端粒短缩为间叶肉瘤发生和恶性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端粒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精囊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慧慧 何群 +3 位作者 沈棋 胡娟 高歌 王霄英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mpMRI)对前列腺癌精囊侵犯(SVI)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术前mpMRI检查,由一名影像科医师综合T_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影像表现,评价左、右侧精囊是否受累,并与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mpMRI)对前列腺癌精囊侵犯(SVI)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术前mpMRI检查,由一名影像科医师综合T_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影像表现,评价左、右侧精囊是否受累,并与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证实104侧精囊中有15侧精囊受累,读片者准确识别11侧,漏诊4侧,误诊1侧。mp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3.3%、98.9%、95.7%和91.7%,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K_(appa)值=0.794)。结论 mpMRI对前列腺癌精囊侵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癌 精囊侵犯
下载PDF
14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病例分析
17
作者 刘毅 刘志坚 +5 位作者 沈棋 吴静云 范宇 李德润 虞巍 何志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 病理学
下载PDF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妍斐 何世明 +6 位作者 吴宇财 熊盛炜 沈棋 李妍妍 杨风 何群 李学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下不同类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表达情况,分析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筛选出11例FH-RC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3岁(平均36.7岁)。4名女性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仅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肾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无皮肤平滑肌肿瘤的病史及家族史。肾细胞癌的肿瘤直径2.1~12.0 cm(平均8.83 cm),9例患者有肾窦或肾周脂肪侵犯,6例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7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脾脏被膜。11例患者中7例(7/49例,14.3%)原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2/9例,22.2%)原诊断为集合管癌,2例(2/51例,3.9%)原诊断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病理学大多表现为乳头状、管囊状、实性片状等不同结构的混合,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为乳头状(9/11例,81.8%)及管状(8/11例,72.7%)结构,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肿瘤细胞均可见灶状分布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Ⅲ~Ⅳ级)及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癌组织CA9、CD10、CK7染色大多阴性,2例TFE3阳性表达的病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TFE3基因均未发生易位或扩增。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82个月,确诊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9~31个月(平均19个月)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已有5例发生了远处转移。结论:FH-RCC在组织形态学上与多种肾细胞癌有重叠,乳头状及管囊状排列方式的混合存在是FH-RCC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癌细胞中灶状出现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是该类型肾细胞癌的重要组织学特征,F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平滑肌瘤的年轻女性肾细胞癌患者,需警惕FH-RCC的可能。部分FH-RCC的诊断缺少临床证据,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延胡索酸水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的核仁定位及在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关立照 沈棋 +4 位作者 孙颖 王教辰 龚一蕾 侯琳 张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hALP)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功能。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的方法检测hALP在HeLa及Saos2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rDNA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观察hALP与rDNA定位关系,利用RNA... 目的:探讨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hALP)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功能。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的方法检测hALP在HeLa及Saos2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rDNA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观察hALP与rDNA定位关系,利用RNA干扰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其核仁定位性,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包含不同长度片段的hALP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细胞以探讨其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ALP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ALP在HeLa及Saos2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核仁,并与rDNA有共定位。免疫电镜显示,hALP主要位于核仁的颗粒区;RNA干扰后hALP在核仁区的染色明显减弱;其核仁定位由hALP羧基端的功能域介导。hALP蛋白表达于多种人肿瘤细胞(如平滑肌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的核仁。结论:hALP蛋白具有明显的核仁定位性,并由其特异性的功能域介导,hALP可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的核仁,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 细胞核仁 肿瘤
下载PDF
HPV病毒E1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在宫颈上皮病变检测的运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爱英 沈棋 +2 位作者 龚一蕾 侯琳 张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12-14,20,共4页
目的:研制人乳头瘤病毒(HPV)E1蛋白抗体,并运用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通过基因重组、原核表达并纯化阳HPV E1蛋白片段;经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及基因转染鉴定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例宫颈病变中E... 目的:研制人乳头瘤病毒(HPV)E1蛋白抗体,并运用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通过基因重组、原核表达并纯化阳HPV E1蛋白片段;经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及基因转染鉴定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例宫颈病变中E1蛋白,经原位杂交验证。结果:将PCR扩增的E1蛋白保守功能域(第362~456aa)基因片断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K- 318的6×His标签下游,经诱导表达和亲合层析,纯化出14kD His-E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血清经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不仅可与His—El蛋白结合,也与HeLa细胞内源性及基因转染表达的天然E1蛋白反应。运用免疫血清检测7例宫颈尖锐湿疣和6例宫颈上皮内瘤病(CIN)Ⅲ级病例显示:7例宫颈尖锐湿疣6例为阳性染色,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病灶中挖空细胞的胞核。同时6例CINⅢ级病变全部阳性,着色主要为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细胞核。为了确定上述病例中E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的准确性,运用原位杂交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7例宫颈尖锐湿疣均为HPV/11型杂交阳性,6例CINⅢ级病变全部为HPV16型杂交阳性,显色部位与免疫组化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研制的HPV E1蛋白抗体可以用于病理组织学HPV病毒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抗体 免疫组化 原住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