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中华按蚊地区疟疾传播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33
1
作者 沈毓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 目的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结论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疟疾 监测
下载PDF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
2
作者 沈毓祖 周亚琴 +1 位作者 穆正洋 王培军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50-150,共1页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合肥230061)沈毓祖,周亚琴定远县卫生防疫站穆正洋,王培军为观察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单纯海群生药盐防治。人群微丝蚴率与媒介自然感染率的变化,我...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合肥230061)沈毓祖,周亚琴定远县卫生防疫站穆正洋,王培军为观察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单纯海群生药盐防治。人群微丝蚴率与媒介自然感染率的变化,我们于1991~1993年在定远县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丝虫病 海群生药盐 淡色库蚊
下载PDF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尚乐园 高琪 +2 位作者 刘新 沈毓祖 黄光全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 目的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情回升,实际发病数是疫情报告数的6倍。结论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显著,联防形式及实施的措施应予肯定;巩固和发展五省疟防成果仍应坚持联防,但应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联防机制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省 疟疾联防 效果 评价
下载PDF
运用Kriging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水森 黄芳 +4 位作者 汤林华 郑香 沈毓祖 苏云普 黄光全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04-206,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疟疾 地理信息系统 KRIGING
下载PDF
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防治与流行态势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光全 袁方玉 +3 位作者 金小林 赵长磊 苏云普 沈毓祖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共报告疟疾20325例,发病率0.52/万,比2004年上升39.83%;2004-2005年共报告输入疟疾523例,其中恶性疟39例,死亡3例。2年中发病回升的有95个县(市),高疟区有28个县(市)。结论嗜人按蚊疟区发病下降,中华按蚊疟区发病上升,高发疟区由南向北蔓延,输入疟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防治 流行态势
下载PDF
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颖 苏云普 +4 位作者 张红卫 金小林 陈锡欣 沈毓祖 黄光全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90-191,208,共3页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季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剂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检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1%。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发病率 中原疟疾联防 带虫率 抗体阳性率 疫情
下载PDF
ARIMA模型在疟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水森 黄芳 沈毓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ARIMA时间序列模型在疟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建立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1996~2005年安徽省怀远县的疟疾月发病资料,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按照残差不相关原则、简洁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AIC与SBC准则确定模型... 目的探讨ARIMA时间序列模型在疟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建立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1996~2005年安徽省怀远县的疟疾月发病资料,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按照残差不相关原则、简洁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AIC与SBC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建立ARIMA疟疾预测模型。并用所得模型对2006年该县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ARIMA(0,1,1)×(0,1,1)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既往时间段上的发病率时间序列,其方差估计值为0.60,AIC=187.00,SBC=193.58,数学函数式为(1-B)(1-B12)Zt=(1-0.591B)(1-0.281B12)at。该模型对2006年月发病率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0.03。结论ARIMA模型可较好地拟合疟疾发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短期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MA模型 疟疾 预测
下载PDF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香 房文 +4 位作者 黄芳 沈毓祖 苏云普 黄光全 周水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7-421,共5页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489)和12.0%(295/2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结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抗体阳性率 可逆催化模型 感染概率
下载PDF
安徽省间日疟流行区局部疫情回升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伏牛 沈毓祖 +1 位作者 贾尚春 邹铮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分析安徽省疟疾局部疫情回升的特点及原因 ,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有局部疫情回升的7个县、区所有行政村摸底调查 ,了解 1998年以来的疫情动态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对 2 0 0 1年 1~ 7月份的报告病例作个案调查 ,分... 目的 分析安徽省疟疾局部疫情回升的特点及原因 ,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有局部疫情回升的7个县、区所有行政村摸底调查 ,了解 1998年以来的疫情动态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对 2 0 0 1年 1~ 7月份的报告病例作个案调查 ,分析发病特点。 结果 新发疫点数由 1998年的 34个增加到 2 0 0 1年的 2 49个 ,其中重疫点数由 2个增加到6 0个 ,发病率≥ 5‰的疫点由 0个增加到 3个 ;2 0 0 1年 1~ 7月份的 72 7例病人中 ,2 0岁以下者占 5 4.2 % ,无疟史新感染者占 89.3% ( 6 2 8/ 70 3)。 结论 新疫点、重疫点数逐年增多 ,年青的新病例占多数 ,疫情回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 疫点 疫情 回升
下载PDF
安徽省洪涝灾害后疟疾流行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莲芝 沈毓祖 范厚菊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i011-i011,共1页
近几年,安徽省疟疾疫情连续大幅度回升,病人主要集中在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2003年1~7月发病人数为1 953例,较2002同期上升269.25%,而2003年7月初该类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探讨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对策,于... 近几年,安徽省疟疾疫情连续大幅度回升,病人主要集中在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2003年1~7月发病人数为1 953例,较2002同期上升269.25%,而2003年7月初该类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探讨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对策,于2003年7月对该类地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洪涝灾害 疟疾 流行病 防治措施 疫情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用于疟疾监测的现场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惠 沈毓祖 +1 位作者 高琪 方强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47-249,共3页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 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 ,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 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 ,该 PCR检测试剂盒对 2 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 (5例 )高于常规镜检 (2例...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 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 ,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 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 ,该 PCR检测试剂盒对 2 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 (5例 )高于常规镜检 (2例 ) ,所需检测时间和费用均低于常规镜检。同时 ,采用两法对 5 19例门诊发热病人血片 (镜检初检阳性 16例 ,阴性 5 0 3例 )进行复核 ,镜检复核发现漏诊 2例 ,PCR复核发现漏诊 6例 ,所需复核时间和费用也均低于常规镜检。采用两法对 187例门诊“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病例检测 ,PCR检出阳性例数略高于镜检 ,但单位检测时间和费用也高于镜检。现场评价结果提示 ,该 PCR检测试剂盒可替代镜检用于疟疾监测中大样本检测 ,且具有敏感、特异、高效和价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PCR 疟疾监测
下载PDF
苏、鲁、豫、皖、鄂2004-2005年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乐群 金小林 +9 位作者 赵长磊 苏云普 沈毓祖 左胜利 陈国英 桂爱芳 裴速建 黄光全 刘井元 袁方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年第6期54-57,61,共5页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疟疾联防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中国疾控中心 暴发流行 高发地区 人员组成 卫生部
下载PDF
1995~2000年安徽省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铮 贾尚春 +4 位作者 范厚菊 沈毓祖 陆厚祥 谢文琴 徐伏牛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 对安徽省 1995~ 2 0 0 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 结果 纵向监测点自 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横向监测 32 5 82 2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5人 ,平均微丝蚴率为 0 .... 目的 对安徽省 1995~ 2 0 0 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 结果 纵向监测点自 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横向监测 32 5 82 2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5人 ,平均微丝蚴率为 0 .0 1% ;免疫学监测 ICT阳性率为 4.88% (4 / 82 ) ,特异性 Ig G4测定 6 31人 ,阳性率为 6 .18% (39/ 6 31) ;估计全省尚有 6~ 8万慢性丝虫病病人 ;有 49个市县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占流行市县数的 6 0 %。 结论 安徽省丝虫病监测任务仍十分艰巨 ,需进一步加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流行病学 丝虫病 监测 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恶性疟流行与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邹铮 陆厚祥 +3 位作者 沈毓祖 陈建民 吴振友 徐伏牛 《疾病控制杂志》 2000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 对安徽省恶性疟的流行情况与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根据疫情报告和专题调查结果对恶性疟的流行与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针对流行特点采取病原防治与媒介防制并重的措施。结果 历史上曾发生大面积和局部恶性疟爆发流行 ... 目的 对安徽省恶性疟的流行情况与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根据疫情报告和专题调查结果对恶性疟的流行与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针对流行特点采取病原防治与媒介防制并重的措施。结果 历史上曾发生大面积和局部恶性疟爆发流行 ,经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全省已连续 9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结论 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阻断恶性疟传播 ,达到防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 疟疾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安徽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漏报情况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伏牛 沈毓祖 +2 位作者 邹铮 陆厚祥 谢文琴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 按蚊分布区 疫情报告 漏报率 疟疾疫情 安徽省 发热病人血检 门诊处方 疟疾病 发病人数
全文增补中
我国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种群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23
16
作者 黄天谊 黄亚铭 +17 位作者 王小力 黎学铭 张再兴 王善青 王光泽 潘波 黄志彪 付伟忠 刘惠 高琪 张绍清 尚乐园 许国君 沈毓祖 刘涛 李蓬 曾风秀 车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0-264,共5页
目的 用分子技术调查中国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与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血滴法采集我国 10个省 (自治区 )间日疟现症病人血样 ,用套式 、半套式 等位特异PCR基因分型法鉴定其型、族归属及其CSP基因型 ,并作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 目的 用分子技术调查中国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与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血滴法采集我国 10个省 (自治区 )间日疟现症病人血样 ,用套式 、半套式 等位特异PCR基因分型法鉴定其型、族归属及其CSP基因型 ,并作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在 384个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中 ,检出温带族 2 5 8株 ,分为 14个不同的(等位变异 )基因型 ,遍布全国各省 ,其中主带≤ 731bp的基因型仅见于南方 5省 ;热带族 79株 ,分为 5个不同基因型 ,分布于北纬 2 5°以南的 5个省 (自治区 ) ;PV 2型 16株 ,包括 2个基因型 ;另 33个分离株为不同型(族 )或不同基因型虫株的重复 (混合 )感染。 结论 目前我国北纬 2 5°以北各省是单一温带族间日疟原虫分布区 ,北纬 2 5°以南地区是温带族与热带族间日疟原虫重叠分布区 ,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局部地区同时尚存在PV 2型 ;温带族内存在地理分布明显不同的 2个基因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环子孢子蛋白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型 种群结构 地理分布 中国
下载PDF
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山鹰 陆惠民 +3 位作者 许龙善 高琪 沈毓祖 黄伟达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 1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方法 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MSP - 1第五多态区 (ICB5 -ICB6 )基因片段 ,部分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82份间日疟原虫现场...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 1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方法 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MSP - 1第五多态区 (ICB5 -ICB6 )基因片段 ,部分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82份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扩增出 4 70bp片段 5 0份 ,4 0 0bp片段 39份 ,其中 7份为两种片段的混合型。海南分离株混合型为 2 0 %(6 / 30 ) ,平均克隆数为 1 2 0 (36 / 30 ) ,安徽分离株混合型仅为 2 3% ,平均克隆数 1 0 2。对 33份样本进行序列测定 ,Sal- 1型17份 ,Belem型 2份 ,12份重组型 (Ⅲ型 )和朝鲜型 2份为我国新发现基因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PvMSP - 1存在 4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 ,以Sal- 1型和重组型 (Ⅲ型 )占优势 ,南部疟区基因型比北部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安徽恶性疟传播媒介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业春 吴振友 +12 位作者 阚水平 李钦白 陈辅群 吴福林 娄彦森 黄启龙 沈毓祖 朱怀平 邹铮 李延庆 范厚菊 陈建明 宣圣珍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50,共3页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按蚊是我省传播疟疾主要媒介。自1958年首次在皖南旌德县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当时定名雷氏按蚊。1975年许锦江等又定名雷氏按蚊嗜人亚种。1979年马素英根据其食性又更名嗜人按蚊。初步提示嗜...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按蚊是我省传播疟疾主要媒介。自1958年首次在皖南旌德县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当时定名雷氏按蚊。1975年许锦江等又定名雷氏按蚊嗜人亚种。1979年马素英根据其食性又更名嗜人按蚊。初步提示嗜人按蚊传播疟疾、丝虫病的重要性。现就嗜人按蚊在我省具体地面分布、传疟作用及其防治对降低疟疾发病,控制恶性疟流行的作用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疾 传播媒介 疟疾
下载PDF
安徽省疟疾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阚水平 沈毓祖 +1 位作者 邹铮 徐伏牛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97-99,共3页
为巩固和扩大安徽省疟疾防治成果,收集并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各县的疟防资料。根据疟疾流行区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和疟疾流行情况,把疟疾流行区分为江淮丘陵高疟区、沿江圩区中疟区、淮北平原低疟区和皖南山区低疟区。1990~1... 为巩固和扩大安徽省疟疾防治成果,收集并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各县的疟防资料。根据疟疾流行区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和疟疾流行情况,把疟疾流行区分为江淮丘陵高疟区、沿江圩区中疟区、淮北平原低疟区和皖南山区低疟区。1990~1997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4、1.1、0.65和0.38。详细分析了各流行区自然地形、气候条件、疟疾媒介种类、居民生产、生活习惯、防疟的组织结构等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对各种不同流行区应采取的具体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强调对江淮丘陵高疟区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包括加强查治传染源、监测防治蚊媒、完善疟疾疫情报告和进行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防治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输入性恶性疟综合防治与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安忠 卫平复 +3 位作者 金祖根 沈毓祖 金家庆 翁元炉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198 9~ 1998年对 1140名外出海南省做工回归人员进行了调查 ,疟疾发病率为 5 4.0 4% ,原虫率为14.39% ,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率为 12 .19% ,占阳性总数的 84.8%。观察 16例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带虫者对氯喹均呈现抗药性 ,临床观察 18例恶性... 198 9~ 1998年对 1140名外出海南省做工回归人员进行了调查 ,疟疾发病率为 5 4.0 4% ,原虫率为14.39% ,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率为 12 .19% ,占阳性总数的 84.8%。观察 16例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带虫者对氯喹均呈现抗药性 ,临床观察 18例恶性疟病人 ,以氯喹系统治疗均无效 ,调查结果表明 ,我区所发现的恶性疟为输入性抗氯喹恶性疟。 10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开展综合防治和监测 ,经过对疫点和疫区居民进行全民抗复发治疗 ,外出回归人员进行药物根治 ,连续 2年“DDT”室内滞留喷洒和 6年溴 (氯 )氰菊酯浸帐灭蚊 ,控制了输入性恶性疟传播蔓延 ,至今未发现输入继发病例。但是 ,随着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输入传染源必将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流动人员 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 疟疾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