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声图像及尿液细胞学构建膀胱癌多模态人工智能诊断模型
1
作者 吴少聪 沈润楠 +1 位作者 王良玉 吴少旭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4年第3期175-182,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是否可以基于超声图像及尿液细胞学构建多模态人工智能诊断模型,提升诊断敏感性,并辅助减少膀胱镜的使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从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份同时行膀胱超声检查及尿液细胞学检查的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是否可以基于超声图像及尿液细胞学构建多模态人工智能诊断模型,提升诊断敏感性,并辅助减少膀胱镜的使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从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份同时行膀胱超声检查及尿液细胞学检查的2056名患者进行模型训练及验证。金标准基于患者的组织病理结果进行确定,阴性患者需要进行6个月的随访以确定未患癌。基于ResNet(残差神经网络)模型以及超声影像构建了膀胱癌人工智能(AI)诊断模型,使用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权重作为模型权重的初始化,并采用随机梯度下降和交叉熵损失进行网络权重调整和算法优化,当超声AI模型输出诊断评分后,将其与尿液细胞学诊断结果及临床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多模态诊断模型并为每个个体输出最终诊断概率。最终在验证集以及亚组(包括不同分期、分级、临床场景)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终的多模态模型将命名为BCaUSNet(膀胱癌超声残差神经网络模型)。结果BCaUSNet模型在验证集中的诊断敏感性为0.896(95%CI:0.839~0.938),曲线下面积为0.917(95%CI:0.891~0.942)。在复发监测场景中,模型的敏感性可达到0.821(95%CI:0.631~0.939),阴性预测值可达到0.896(95%CI:0.773~0.965),这可以在有较高把握的程度上辅助减少60%的膀胱镜使用。在尿液细胞学难以诊断的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及低级别肿瘤中,BCaUSNet模型敏感性分别提高至71.4%及93.3%。在超声较易漏诊的非肌层浸润性肿瘤以及小肿瘤(<1.5 cm)中,BCaUSNet模型敏感性分别提高至89.5%及87.5%。结论基于超声图像及尿液细胞学构建膀胱癌多模态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膀胱癌的漏诊、减少膀胱镜的使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以及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超声影像 尿液细胞学 人工智能 多模态诊断模型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基于当前的循证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嘉堂 曹淋 +3 位作者 曾晓莹 沈润楠 尤国昌 黄楷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3年第2期200-204,F0003,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容易引起机体内凝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新冠感染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比普通人大大增加。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主的抗凝治疗为目前血栓防治的首选方法,结合先进、完善的评分体系进行评估并及早进行科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容易引起机体内凝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新冠感染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比普通人大大增加。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主的抗凝治疗为目前血栓防治的首选方法,结合先进、完善的评分体系进行评估并及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血栓预防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VTE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诊治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治疗
下载PDF
联合使用血尿素氮和sPESI评估急性重症肺栓塞病人的30天死亡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丘雪梅 尤国昌 +3 位作者 沈润楠 朱东熙 黄文熙 黄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6,共11页
【目的】探究血尿素氮(BUN)是否有助于增强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的危险分层能力。【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在MIMICⅢ数据库中被诊断为急性重症肺栓塞的患者,并将他们在30 d内的死亡率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结局。根据ROC曲线的最... 【目的】探究血尿素氮(BUN)是否有助于增强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的危险分层能力。【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在MIMICⅢ数据库中被诊断为急性重症肺栓塞的患者,并将他们在30 d内的死亡率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结局。根据ROC曲线的最大Youden指数计算BUN和sPESI的最佳截断值;使用Kaplan-Meier曲线评价BUN、sPESI及其组合在总队列和亚组中的危险分层能力。【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0名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BUN和sPESI均为30 d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BUN的最佳截断值为21.5 mg/dL,sPESI的最佳截断值为2.5。在BUN≥21.5mg/dL和sPESI≥3的高风险组别中,患者30 d的死亡率为41.38%,明显高于sPESI≥1的组别(死亡率为14.28%)。在BUN≤21.5mg/dL和sPESI≤2的低风险组别中,死亡率为4.07%,和sPESI=0定义的低危组相近(死亡率为3.85%)。【结论】联合使用BUN和sPESI可以筛选出病情更为严重的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素氮(BUN) 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 急性肺栓塞 重症监护室 预后
下载PDF
非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合并血栓的抗凝处理探讨
4
作者 陈志波 吴嘉仪 +4 位作者 陈钦昌 陈镇宏 沈润楠 吴桂涛 李勇辉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研究依诺肝素钠及利伐沙班对防治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拔管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血栓形成的患者42例,使用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患者作为依诺肝素钠组(n=24),以利伐沙班抗凝患者作为利伐沙班组(n=18),连续抗... 目的研究依诺肝素钠及利伐沙班对防治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拔管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血栓形成的患者42例,使用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患者作为依诺肝素钠组(n=24),以利伐沙班抗凝患者作为利伐沙班组(n=18),连续抗凝5天,监测患者D二聚体变化,拔管前复查血管彩超明确血栓大小。结果经5天连续抗凝后,共40例患者D二聚体出现下降(95.2%),其中依诺肝素钠组23例,利伐沙班组17例;调整剂量继续抗凝5天后其余2例患者D二聚体亦出现下降(4.8%)。所有患者血管彩超检查血栓范围较抗凝前均未见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导管均顺利拔除,未发生影响生命体征的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依诺肝素钠及利伐沙班对导管血栓有抑制作用,导管血栓患者拔管前应用依诺肝素钠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抗凝处理
下载PDF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选择: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勇辉 彭新治 +2 位作者 陈志波 沈润楠 黄楷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0年第6期741-745,共5页
目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 目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共有29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8名患者为男性,1名患者为女性。有腹痛症状症16例。平均年龄为56.9±10.2岁。按照Yun分型,本研究包含12例Ⅰ型病变,8例Ⅱa型,8例Ⅱb型和1例Ⅲ型病变。共有13例接受观察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11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例接受腔内治疗者仍表现为腹膜炎,遂行开放手术。对于I型病变,均采取了观察治疗;对于Ⅱ型病变,采用保守治疗或者腔内治疗,对于Ⅲ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基础上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无腔内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2(1~48)月,4例接受观察治疗的患者失访。接受肠切除的病例,有反复的出血的表现,遂停用抗凝,其随访4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植入的支架通畅在位。余植入的支架通畅。未植入支架的病例,未见病变进展。结论观察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ISMAD患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适用于有症状ISMAD患者,开放手术适用于有肠坏死的患者。Yun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保守治疗 腔内治疗 Yun分型 单中心经验
下载PDF
D-二聚体对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勇辉 陈志波 +2 位作者 崔进 沈润楠 黄楷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sDV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23例接受CDT治疗的s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sDV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23例接受CDT治疗的s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35.2±11.7)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价D-二聚体预测sDVT溶栓效果。结果23例患者中,14例获得技术成功。溶栓过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溶栓前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61 mg/L,溶栓1~4 d分别为3.03 mg/L、3.67 mg/L、3.95 mg/L、1.62 mg/L,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使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溶栓前和溶栓1~4 d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667、0.714、0.804、0.900、0.667。基于AUC结果和Youden指数法,确定最佳的预测曲线为溶栓第3天,最佳截断值为4.36 mg/L。此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对于sDVT患者,CDT是有效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溶栓第3天测定D-二聚体大于4.36 mg/L时,CDT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亚急性期 导管接触溶栓 D-二聚体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