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始终在演生活——话剧演员田水演艺之路剪影
- 1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共4页
-
文摘
话剧《双面胶》让申城的年轻人为之疯狂。他们中,不乏有带着自己未来的另一半前来、把观赏该剧当作“婚前教科书”来阅读的,更有甚者还把话剧中的精彩台词贴到了网上,作为“婚姻语录”来品读。
-
关键词
话剧演员
生活
年轻人
教科书
台词
-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收藏书卷气
- 2
-
-
作者
沈琦华
-
机构
《时代报》采访
-
出处
《上海艺术家》
2012年第1期66-67,1,共2页
-
文摘
我们这些老书虫却对现在的书籍越来越看不上眼,书封做得撩人,装帧更不讲究,一本书连起码的书卷气也闻不到。惭愧惭愧,只好躲到故纸堆里,挑点旧书收藏。
-
关键词
书卷气
收藏
价格走势
古籍善本
宋刻本
拍卖会
藏书家
艺术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坂田藤十郎:七旬歌舞伎的一生青春
- 3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党政论坛》
2008年第12期44-44,共1页
-
文摘
歌舞伎中的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至今已经有近400年历史。
-
关键词
歌舞伎
青春
表演艺术
17世纪
音乐
舞蹈
-
分类号
K833.13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艺术的馈赠
- 4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2年第10期61-61,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庙堂上的艺术有时候离我们很远,花几百元的代价走进剧院,得到的也不全是艺术的恩赐,有时候看一群非专业的演员表演,得到的却是内心克制不住的感动。社区里的老年大学邀请我去上几堂古典音乐欣赏课。从自己收藏的唱片里选出几张,拿到课堂上放放。刚刚从家务事里解脱出来的老人们绕有趣味地听着,碰到耳熟能详的曲子,台下就会响起一阵议论,"这个好像那个什么广告里的,叮叮咚咚的,我就一直觉得好听"。
-
关键词
家庭舞会
庙堂
演员表演
非专业
剧院
文化机构
弹簧地板
小步舞曲
剧种
话剧
傅庚辰
皮革制品
皮鞋
老克勒
艺术
魏明伦
唱片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掉书袋和洋泾浜
- 5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5期62-62,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掉书袋的文人气和假洋鬼子的媚气正在文化教育界蔓延。如今的社会风气、传播媒体到底传达了什么信息给下一代?和朋友聊天,谈起他公子在某学校读书,老师上课说海宁王静安如何如何。听课的学生只好交头接耳:何许人也?王静安就是王国维。如今,称前人的号和表字已经不是礼了,而成了知识。白香山、苏子瞻、陆务观、康南海、梁新会,老师们喜欢摆弄这些东西,学生也只好跟着头疼了。据说,
-
关键词
洋泾浜英语
文化教育
王静安
传播媒体
王国维
社会风气
学生
信息
老师
传达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墓志铭
- 6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12期58-58,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在有传统的老马路上,冬天的时候,不扫落叶。有人路过,"簌簌"响着,轻到几乎听不见,又分明一声一声正往心里踱去。当年,英国伦敦摄政街上赫赫有名的皇家咖啡馆关门落锁时,曾有人把诗人约翰·贝杰曼在1958年写的那首《在皇家咖啡馆邂逅年迈诗人》作为皇家咖啡馆的墓志铭:我在皇家咖啡馆邂逅了他,老态龙钟、庄严肃穆,现代主义依然闪烁着光芒,照亮了伦敦的童话世界。在皇家咖啡馆143年的历史中,名流出入,最著名的顾客应该算英国天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他的童话"快乐王子"给全球的孩子多多少少带来了一时的欢乐。王尔德在19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那里进餐。
-
关键词
童话世界
奥斯卡·王尔德
天才作家
旧书店
庄严肃穆
李师傅
阿尔弗雷德
戏剧作品
批林批孔
一本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花花絮絮的感触和意念
- 7
-
-
作者
沈琦华
-
机构
上海作家协会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7期62-62,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青灯古佛下的戒律还是要的,做记者身在市井,还要心系庙堂。老报人张林岚先生最近交三联书店出版了六卷本《一张文集》,370万字。名记者唐宁女士要去先生家祝贺,她说当年大学毕业进入新民晚报社后,跟着张林岚先生学到很多从业之道。张林岚先生上世纪40年代就在西安开始做记者,从陕西《青年日报》,到西安《华北新闻》。
-
关键词
新民晚报
意念
名记者
大学毕业
毛泽东
新闻界
戒律
市井
西安
赵超构
-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
-
题名平静内心有多难
- 8
-
-
作者
沈琦华
-
机构
上海作家协会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8期62-62,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内心平静的独处好像对我们这种现代人来说变得有些艰难。打开报纸电视,到处是燎人的花边新闻。不过练练"静"功,多少也能摆脱心中的围城。老一辈的文人喜欢昆曲,喜欢书法,喜欢丹青,很大程度上希望能寄情于此,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忽然想起白先勇在某次采访中讲过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来。
-
关键词
白先勇
内心
现代人
昆曲
报纸
书法
围城
人参果
电视
电影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混血
- 9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1期61-61,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中国最开放的地区,也是文化最为多元的地区,一个高桥人将石库门文化推演到极至。上海的教堂很多,作为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华洋杂处"的城市来说,这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这个教堂很奇特。这个奇特的教堂叫做"鸿德堂"。站在多伦路59号"鸿德堂"面前,你也不会认为这是个教堂。它的外表分明是中国传统庙宇,甚至四楼还有庙宇独有的鸣钟。只有进到里面,十字架、管风琴、圣经,这些东西才能让你相信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礼拜堂。只有在上海,才有"鸿德堂"
-
关键词
石库门
教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
鸿德堂
怡和洋行
上海
天祥洋行
混血儿
惠山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收藏书卷气
- 10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2年第8期61-61,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从古籍善本到民国书刊,到古旧图书,到现在,铅字也快要变成文物了。读书人自是多情,还是有人不舍得这一方一方的铅活字。书籍的印刷大概是这么一条脉络,从雕版刻本到石印,到铅印,到激光照排。可惜,技术越先进,我们这些老书虫却对现在的书籍,越来越看不上眼,书封做得撩人,装帧更不讲究。
-
关键词
古籍善本
民国
书刊
古旧图书
宋刻本
书卷气
诗卷气
纸型
凸版制版
-
分类号
G25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咖啡话剧和英译《红楼梦》
- 11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2年第12期59-59,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卖咖啡却把话剧的"魂"丢了,英译《红楼梦》却错误百出,要把东西文化的精神聚合起来,难上加难。同济大学的张生兄邀我去参加一个研讨会,议题是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的。张教授特意把这个会安排在了一个创意园区里召开,三十多个文化产业方面的大教授坐在一起,聊聊上海的文化创意,倒也难得。如今这一派学问成了显学,可惜,我不是从理论里讨生活的学者,便和坐在旁边的汤惟杰、郜元宝诸教授闲话。研讨会的场所实际上是个艺术咖啡馆。
-
关键词
话剧
剧种
戈鲲化
《红楼梦》
章回小说
咖啡
哈佛大学
藏书楼
英译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
-
题名高邮和巴黎的歌
- 12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3期62-62,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无论是汪曾祺还是Yann Tiersen,他们把自己对故乡点滴的情感都收来织梦,迷幻了我们的情感。长假我和高邮籍的同事一起去他老家玩。就为了看一下汪曾祺的老屋——竺家巷9号。不过他对我此行的目的很是疑惑,"又是一个吃了鸭蛋还想看看鸭子的家伙。""我就是想去看看那些消失的歌。"我笑着和同事说。
-
关键词
汪曾祺
故居
家巷
高邮
《天使爱美丽》
文游台
巴黎
法国
-
分类号
K928.9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 13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书摘》
2012年第3期28-30,共3页
-
文摘
2006年12月27日,南京东路378号王开摄影地下二层档案室内消防龙头的爆裂引发了“水灾”。在清理时,一只尘封40年的旧纸箱被意外发现,打开纸箱,一批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珍贵照片赫然映入眼帘,整个上海滩轰动了。报上说,在这些比较珍贵的照片中,还有一部分是王开照相馆创始人王炽开的家庭私人照片。如今,这些照片都已经归还给王炽开的孙子王志浩了。
-
关键词
老照片
故事
三四十年代
南京东路
上海滩
创始人
照相馆
纸箱
-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就这样匆匆地长大了
- 14
-
-
作者
沈琦华
-
机构
上海作家协会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4期62-62,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社会发展的越快,人心反倒越冷。现实社会太现实,白日梦都做不起来。童年学钢琴,在苏州河边的石库门房子里叮叮咚咚,钢琴老师常常要我停下来,听窗外的天籁,再听她弹的音符的轻重。我是顽石一块,只是觉得窗外一片自由天地。那个时候迷侦探片,《尼罗河上的惨案》,毕克的波洛、邱岳峰的雷兹上校。
-
关键词
伏文彦
波洛
《尼罗河上的惨案》
钢琴
键盘乐器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堂吉诃德的白日梦
- 15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3年第2期61-61,共1页
-
文摘
正核心提示:《堂吉诃德》揭示了一个人生中最大的难题: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闲来无事,唱机里放着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堂吉诃德》,边听边和音乐中那个可爱的骑士一同做一场白日梦,倒也十分惬意。小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国宝,由作曲家信手借来,植入音符,编排出另一番意象。交响诗《堂吉诃德》由引子、主题、10段变奏和终曲13个段落组成。
-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小说
斯特劳斯
《堂吉诃德》
白日梦
-
分类号
I55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记录历史的温存
- 16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2年第9期61-61,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历史的记忆,有时其实挺简单的,也许是一间凌乱的小屋,也许是雨窗下和某人的剪烛话旧,也许是冬夜炉边心仪的美食,也许就是襟上袖口沾过的泪痕。还未步入萧索中年,竟迷上了古玩,囊中羞涩,只能收些古籍善本、扇面之类的小玩意儿。周末闲暇在汉口路上的"申报馆"喝茶。据说这幢"申报馆"是当年的报业巨子史量才花70万银元修建的。报馆刚落成,英国《泰晤士报》就派员来参观,惊叹在远东竟然还有着和《泰晤士报》旗鼓相当的现代报馆。忽然来了一通电话,朋友笑着在听筒那边说,"来看两把扇子,在新闻界讨生活的人绝对感兴趣,史量才家的玩意儿。"那两把扇子我是自然买不起的,跑过去只为一睹为快。两把扇中一把是梅兰芳1922年赠给史量才的,
-
关键词
袖口
梅兰芳
雨窗
史量才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变化
- 17
-
-
作者
沈琦华
-
出处
《浦东开发》
2012年第11期63-63,共1页
-
文摘
核心提示:上海变得太新,太冷了。愿未来的上海人能够谅解今日的上海人。上海南市的梅溪弄是一条不到200米的弄堂,在当中的弄堂口,曾有着上海最后的"老虎灶"。有关"老虎灶",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一辈子做小生意的"老虎灶"浴客,每天洗澡必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众澡友戏称他"××号",却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前些年"××号"病了要洗澡,孝顺的儿子在家中浴缸里放满了水,可他就是不肯脱衣。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意思。
-
关键词
旧书店
商场
百货商店
上海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