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沈群山 黄后宝 +3 位作者 潘彩明 姜书传 蔡张愉 王啸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1期1447-1451,共5页
目的比较腺性膀胱炎在电切术后,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互联网检索正在进行的试验:CurrentControlled Tr... 目的比较腺性膀胱炎在电切术后,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互联网检索正在进行的试验:CurrentControlled Trials(www.controlled-trials.com)和Clinical Trials(www.ClinicalTrials.gov),及相关会议资料,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2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1个研究7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道电切术+丝裂霉素膀胱灌注与尿道电切术+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在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分析提示,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在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丝裂霉素 吡柔比星 META分析
下载PDF
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手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沈群山 张刚成 +5 位作者 尚小珂 聂林 宋艳清 刘洋 卢蓉 王利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60-163,192,共5页
目的 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导管介入组6例,外科手术组10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 目的 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导管介入组6例,外科手术组10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24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MYO).结果 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术后的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55.1±9.3)min比(28.6±8.8)min]、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16.5±7.9)×10^9/L比(8.5±3.2)×10^9/L]、C反应蛋白[(35.3±10.1)mg/L比(11.9±10.0)mg/L]、心肌损伤标记物等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术前经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对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的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沈群山 郑璇 +9 位作者 黎枫 李丁扬 金博文 邓晓娴 龙恺 姚艺 张航 余洁 景驰 张刚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在卵圆孔未闭(PFO)患者介入封堵中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192例行PFO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研究c-TCD、经胸...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在卵圆孔未闭(PFO)患者介入封堵中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192例行PFO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研究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的PFO大小,与PFO介入封堵的相关性。结果192例接受PFO介入封堵患者PFO平均长度(11.90±4.56)mm,平均宽度(1.90±0.62)mm,c-TCD分流量Ⅰ、Ⅱ、Ⅲ级占比分别为18.8%、20.3%、60.9%;c-TTE分流量Ⅰ、Ⅱ、Ⅲ级占比分别为4.2%、16.1%、79.7%。介入封堵过程中共15例PFO常规通过难度较大,行穿刺鞘管辅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c-TCD检查分流量为Ⅰ级时,其通过PFO困难风险是分流量为Ⅲ级时的8.462倍(95%CI 1.470~48.710,P=0.017)。结论PFO介入封堵术前应完善c-TCD检查,评估术中通过PFO的难易程度。当c-TCD分流量为Ⅰ级时,术中通过PFO难度增加,需要使用房间隔穿刺鞘管辅助才能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介入封堵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
下载PDF
4-羟苯维胺酯抑制大鼠膀胱癌的COX-2的表达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沈群山 黄后宝 +4 位作者 潘彩明 薛珺 蔡张愉 王啸 姜书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9期972-977,共6页
目的:使用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SD大鼠膀胱肿瘤模型,观察4-羟苯维胺酯(4-HPR)的对大鼠膀胱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造模组(B组)、造模处理组(C组、D组、E组),处理组分别予以... 目的:使用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SD大鼠膀胱肿瘤模型,观察4-羟苯维胺酯(4-HPR)的对大鼠膀胱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造模组(B组)、造模处理组(C组、D组、E组),处理组分别予以4-HPR、阿霉素(ADM)、卡介苗(BCG)行膀胱内灌注。给药结束后1周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膀胱肿瘤中COX-2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标本病理结果提示4-HPR、BCG、ADM对MNU诱导肿瘤的发生有明确的干预效果(P<0.05)。4-HPR能有效抑制COX-2的表达及微血管的生成并促使肿瘤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4-HPR、BCG、ADM对MNU的致癌过程均有干预作用,4-HPR与ADM、BCG的抗癌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且其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4-羟苯维胺酯 卡介苗 阿霉素
下载PDF
介入术中右心声学造影指导鉴别肺动静脉瘘合并卵圆孔未闭封堵2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沈群山 郑璇 +2 位作者 邓晓娴 李丁扬 张刚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9期717-720,共4页
卵圆孔未闭和肺动静脉瘘均为引起反常栓塞的重要病因,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2例肺动静脉瘘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在介入封堵术中利用右心声学造影,准确评估反常分流来源,指导封堵。术后1个月复... 卵圆孔未闭和肺动静脉瘘均为引起反常栓塞的重要病因,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2例肺动静脉瘘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在介入封堵术中利用右心声学造影,准确评估反常分流来源,指导封堵。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反常分流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提示针对肺动静脉瘘合并卵圆孔未闭,术中利用右心声学造影,可有效鉴别反常分流来源,指导精准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常栓塞 卵圆孔未闭 肺动静脉瘘 右心声学造影 介入封堵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近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沈群山 王利军 +5 位作者 柳梅 宋春来 尚小珂 李红平 肖书娜 卢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7期367-371,共5页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PDA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并接受单纯行经导管介...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PDA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并接受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69例患者,其中男20例(29.0%),年龄24(4,45)岁。功能性MR中度45例(65.2%),重度24例(34.8%)。所有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MR、左心房(LA)直径、左心室(LV)直径、主肺动脉(MPA)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变化。结果 69例患者中PDA漏斗型52例(75.4%),管型9例(13.0%),窗型8例(11.6%);PDA直径(8.19±2.64)mm,封堵器直径为(16.67±4.10)mm。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残余漏、封堵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5.91±17.73)个月。45例中度MR患者中20例减少为无反流,24例反流程度减少至轻度,1例仍为中度反流;24例重度MR患者中10例减少为无反流,10例反流程度减少至轻度,3例减少为中度反流,1例患者仍为重度反流。MPA直径[(2.54±0.78)cm比(3.27±1.11)cm,P<0.001]、LA直径[(3.40±1.03)cm比(4.45±1.21)cm,P<0.001]、LV直径[(4.76±1.16)cm比(6.26±1.45)cm,P<0.001]均显著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3组:A组(0~13岁,26例)、B组(14~41岁,21例)、C组(42~64岁,22例),A组与B组、B组与C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改善率(100.0%比81.8%,P=0.023)显著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A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患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是安全有效的,MR程度均明显减轻,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先心病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的内外科镶嵌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群山 张刚成 +1 位作者 姚艺 陶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5期873-875,共3页
[目的]总结合并体肺侧支的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合并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患者,年龄1~32(12.1±8.2)岁,体重(16.2±8.1)kg,均行螺... [目的]总结合并体肺侧支的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合并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患者,年龄1~32(12.1±8.2)岁,体重(16.2±8.1)kg,均行螺旋CT检查确诊.33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3例术前漏诊术后封堵侧支血管.全组均行外科一期矫治手术.[结果]全组治愈34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顽固性心衰.侧支血管直径2.1~8.2(5.1±1.9)mm.每位患者放置弹簧圈3~18枚,平均9.3枚.1例术后因侧支血管再通而二次封堵.术后2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肺水肿.[结论]合并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外科联合处理侧支血管的问题,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法,有效、简单、安全,可行多支、多次封堵,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并发症 法乐氏四联症/治疗
下载PDF
V-Locsutures与普通可吸收线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比较
8
作者 沈群山 黄后宝 +2 位作者 王啸 邱腾 夏东东 《科技信息》 2013年第26期450-451,共2页
目的:比较V-Loc sutures与普通可吸收线在后腹腔镜肾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手术组共收治了25例确诊的病理分期为T1N0M0的肾癌患者,其中12例术中肾脏创面缝合均采用V-Loc sutures,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 目的:比较V-Loc sutures与普通可吸收线在后腹腔镜肾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手术组共收治了25例确诊的病理分期为T1N0M0的肾癌患者,其中12例术中肾脏创面缝合均采用V-Loc sutures,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8-68岁,平均48.2岁;肿瘤大小为0.9-4.7cm,平均2.8cm;另13例术中采用普通可吸收线缝合创面,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34-74岁,平均45.5岁;肿瘤大小为1.2-4.5cm,平均2.6cm;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肾动脉阻断时间、创面缝合时间、各组手术前后测血肌酐、胱抑素C变化,术后并发症。结果:25例手术均在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V-Loc sutures组和普通可吸收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肾动脉阻断时间、肾创面缝合时间均有差异(P<0.05);V-Loc sutures组手术前后血肌酐、胱抑素C无明显差异(P>0.05),普通可吸收线组手术前后血肌酐、胱抑素C有差异(P<0.05);V-Loc sutures组出现1例血尿,普通可吸收线组出现1例漏尿。结论:V-Loc sutures较普通可吸收线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肾创面缝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更好的保护小肾癌患者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V—Loc SUTURES 后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下载PDF
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梁宇 沈群山 +4 位作者 李海波 程红涛 冯鹏程 孟杰 张珺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7期68-70,共3页
目的:比较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对预防患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的:比较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对预防患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关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或部分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同质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426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患者757例,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患者669例。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有效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31,95%CI为1.02~1.6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复发率低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0.76,95%CI为0.59~0.9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54,95%CI为1.13~2.12,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血尿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2.46,95%CI为1.24~4.88,P<0.05)。结论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较灌注羟基喜树碱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羟基喜树碱
下载PDF
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后宝 夏东东 +3 位作者 沈群山 程庆水 王啸 邱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7期733-737,共5页
目的:研究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蟾毒灵对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法检测癌细胞周期蛋白D1(... 目的:研究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蟾毒灵对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法检测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蟾毒灵可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蟾毒灵能诱导T24细胞凋亡;20nmol/L浓度的蟾毒灵预处理膀胱癌T24细胞后,与对照组(36.42%)进行比较,可分别在12h(69.76%)和24h(88.14%)显著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P<0.05),且可降低膀胱癌T24细胞的CyclinD1mRNA表达水平。结论:蟾毒灵能显著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诱导T24细胞G0/G1周期阻滞,下调人膀胱癌T24细胞CyclinD1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蟾毒灵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D1
下载PDF
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宇 沈群山 +2 位作者 张珺 孟杰 李海波 《安徽医学》 2019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 目的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TURB-t术后且行二次电切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残留、肿瘤的复发率及进展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首次TURB-t术后残留率为8.33%,观察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对照组患者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复发率为50.00%,观察组为1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8,P=0.014)。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肿瘤进展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结论二次电切能减少肿瘤病灶残留,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能够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二次电切 肿瘤复发 膀胱灌注 吉西他滨
下载PDF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刚成 沈群山 +1 位作者 尚小珂 王利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 目的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输送轨道的操作技巧 被引量:9
13
作者 尚小珂 张刚成 +4 位作者 沈群山 王利军 姚艺 李丁扬 肖书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部手术时间22~58 (33.36±8.50) min,X线透视时间(13.02±4.11) min.12岁以下儿童75例采用全麻下实施操作,余患者均采用5%利多卡因局麻下实施.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但有25例因术中导丝穿过三尖瓣腱索而重新建立轨道;有16例发生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恢复后继续实施操作并获得成功;有2例因封堵器型号不当而更换封堵器.有1例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术后未出现即刻主动脉瓣反流、新发的三尖瓣反流及溶血者.随访12个月中并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迟发的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溶血.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这一改良技术可提升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建立输送轨道时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输送鞘管 心律失常 并发症
下载PDF
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5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蓉 张刚成 +3 位作者 尚小珂 沈群山 周红梅 刘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应用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应用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PDA患者5例,术前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在1.0~1.5。入院时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和试封堵试验,阳性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范靶向药物治疗,治疗后6、12个月综合评估介入封堵治疗指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随访12个月,无一例死亡,3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术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均呈下降趋势,1例经靶向药物治疗6个月后仍无手术指征,但一般情况好转,1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个月后放弃治疗,病情逐步恶化。结论经积极靶向药物、介入封堵治疗可使部分PDA合并ES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 心间隔封堵装置
下载PDF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尚小珂 柳梅 +2 位作者 张刚成 沈群山 彭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43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均为右心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术组21例,外科修补手术组2... 目的研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43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均为右心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术组21例,外科修补手术组22例。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较大残余分流、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次要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心律失常、切口愈合欠佳、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包切开综合征,无需处理的微量残余分流等)、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总费用(万元)、手术时间(min)、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43例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均一次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部分病例反流即刻消失。两组中,每组手术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修补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修补手术组略低于介入封堵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外科修补手术组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次要并发症1例,为微量残余分流,无需处理。介入封堵组手术成功率100%,次要并发症1例,为主动脉瓣轻微反流,无需特别处理。(3)术后随访3~12个月,存活率为100%,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并发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反流 介入封堵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尚小珂 张刚成 +4 位作者 沈群山 王利军 姚艺 李丁扬 肖书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2-97,共6页
目的 分析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Pm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1例,女178例,年龄3~34 (9.94&#177;8... 目的 分析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Pm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1例,女178例,年龄3~34 (9.94&#177;8.53)岁,体重(28.47&#177;18.11) kg.按照缺损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是否>2mm分为两组:A组(150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B组(239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术后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机械性溶血、术后三尖瓣反流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3.72%,显著优于A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为22例(14.67%),显著高于B组术后的5例(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次要观察指标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机械性溶血发生率、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14、P=0.392、P=0.573、P=0.385、P=0.946.在VSD直径较小时,使用任意类型封堵器均可获得成功.A组中当VSD直径为5~10 mm时,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VSD直径大于10 mm组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仅1例获得成功(P<0.05).B组中或大型缺损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低于VSD直径≤5mm组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PmVSD介入封堵总体成功率较低,但缺损直径小于5mm的室间隔缺损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当缺损直径大于5rnm时成功率非常不理想,有待于更新和改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反流 介入封堵 偏心型封堵器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改良漂导丝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尚小珂 张刚成 +4 位作者 沈群山 王利军 姚艺 李丁扬 肖书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漂导丝技术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中的使用操作技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451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分为A组(术中使用... 目的探讨改良漂导丝技术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中的使用操作技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451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分为A组(术中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和B组(使用传统技术建立轨道)。比较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建立轨道成功率、总手术成功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TI)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所使用的封堵器型号、类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31.53±5.69)min比(42.65±10.77)min,P<0.01]短,心律失常发生率(11.6%比61.0%,P<0.01)和术后出现TI并发症发生率(0.7%比5.0%,P<0.01)较低,建立轨道成功率(99.3%比95.0%,P<0.01)与总成功率(98.3%比87.4%,P<0.01)较高。结论改良漂导丝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可靠、更具实用性,在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术中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方式建立动-静脉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建立轨道 并发症 漂导丝
下载PDF
腹腔镜下行去顶开窗术治疗多囊肾合并多囊肝临床价值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海波 李超志 +5 位作者 沈群山 梁宇 冯鹏程 孟杰 程红涛 张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28-631,共4页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去顶开窗术治疗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肝、肾囊肿去顶开窗术治疗。结果8例患...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去顶开窗术治疗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肝、肾囊肿去顶开窗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肾囊肿去顶开窗术,手术顺利,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为70~120 min,平均(96.31±14.26) min;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4~6 d,平均(4.89±0.76) d;术后随访时间为8~24 m,平均随访(18.52±5.03) m;8例患者腰腹部胀痛程度和高血压均降低,5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 C 明显降低,3例患者肾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去顶开窗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多囊肝 腹腔镜下去顶开窗术 疗效
下载PDF
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体肺侧支的内外科镶嵌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刚成 沈群山 +1 位作者 姚艺 陶凉 《心脏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80-482,共3页
目的:总结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年龄1~28(15±10)岁,体质量(18±8)kg。均行螺旋CT检... 目的:总结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年龄1~28(15±10)岁,体质量(18±8)kg。均行螺旋CT检查确诊,38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3例术前漏诊术后封堵侧支血管。全组均行外科一期矫治手术。结果:全组治愈37例。死亡4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侧支血管直径2.5~9.4(5.3±2.1)mm。每位患者放置弹簧圈3~21(10±6)枚。3例术后因侧支血管再通而二次封堵。术后4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2例灌注肺。结论: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在围手术期应当内外科联合处理侧支血管的问题。可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法,有效、简单、安全,可行多支、多次封堵,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绀 先天性心脏病 体肺侧支 镶嵌治疗
下载PDF
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血管一站式镶嵌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卢蓉 尚小珂 +1 位作者 沈群山 张刚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617-620,共4页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5.7)kg,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全组患者在术前行64排心脏增强CT检查,肺血管无不良发育,McGoon指数为1.7±0.6, Nakata指数为176.7±7.3。76例初步筛查有体肺侧支血管,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漏诊,术后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5.1%。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侧支血管直径最小2.5 mm,最粗9.4 mm,平均(5.3±2.1)mm。每例患者最少放置弹簧圈2枚,最多21枚,平均10.2枚;其中一支血管最多置入弹簧圈9枚。封堵血管最少1支,最多11支,平均3.7支。1例患者术后出现侧支血管再通(或出现新的侧支血管),再入导管室行侧支封堵术。术后1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3例出现肺水肿。75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均存活。4例TOF行心内修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好于Ⅱ级。结论合并有体肺侧支的TOF患者在围术期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技术处理体肺侧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体肺侧支 镶嵌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