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京杭运河沿线民间信息传播与扩散——以漕运旗丁为载体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沈胜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沟通南北的同时肩负漕粮运输的重任。由漕运形成的旗丁群体不仅常年活跃于运河之上,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沿途买卖货物,雇佣篙舵等行为也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传播中...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沟通南北的同时肩负漕粮运输的重任。由漕运形成的旗丁群体不仅常年活跃于运河之上,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沿途买卖货物,雇佣篙舵等行为也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传播中,有诸如米价等重要的商业情报,亦有人云亦云的谣传等,这些民间信息在扩散中往往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或促进某地的商贸活动,间接上强化了旗丁承运者的角色,或影响某地的社会秩序,成为政府控制与反控制的对象。无论何种形式,都反映了传播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民间信息渗透力强,流传广的特点,愈发突出了旗丁群体承运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 旗丁 民间信息 传播
下载PDF
清代中期旗人生计问题的表现及历史影响
2
作者 沈胜群 《黑龙江史志》 2012年第17期17-18,共2页
清初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作为旗人是特权阶层的王朝,清朝从政治到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体现出优待旗人的色彩,特别是其生计方面,经历了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清初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作为旗人是特权阶层的王朝,清朝从政治到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体现出优待旗人的色彩,特别是其生计方面,经历了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到入关后由国家供养、不事工商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旗人享受锦衣玉食,国家钱粮同时,又为后来其生计困难的出现埋下祸根。特别是清代中叶后,旗人人口数量的倍增,加之其不谋职业,披甲兵额有限等因素,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重化,成为清中期皇帝们急于解决,却无良策的难题。最为重要的是旗人生计问题的严重化给当时的政局和为政者的决策以及施政方针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嘉庆朝时期尤为明显,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探寻此问题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期 旗人 生计
下载PDF
清代漕运旗丁挽运中社交网络与信息传递 被引量:3
3
作者 沈胜群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31-40,共10页
清代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每年漕运之期,旗丁挽运粮米途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亦会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交网络,一方面建构旗丁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运河流经的区域社会,催生了旗丁多重的社会... 清代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每年漕运之期,旗丁挽运粮米途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亦会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交网络,一方面建构旗丁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运河流经的区域社会,催生了旗丁多重的社会角色,不断重申承运者身份地位的同时彰显社会中"人"角色多变的特点。旗丁社交网络丰富了其运漕生活,也提供了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传播过程仍未脱离传统"人际"的传播模式,内容上既有诸如米价、土宜等民间信息,又有邸报上的官方新闻,间接上反映了旗丁群体的生活诉求。不可否认,信息传递会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真实信息利于百姓与旗丁生产生活;相反,虚假信息则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区域内民众恐慌,扰乱地方政府统治秩序。无论何种影响,旗丁作为常年行走于运河之上的群体,不仅传播了原有居住地的风俗习惯,又不断采撷着运河沿线的信息,在清代社会发展与信息流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 旗丁 社交网络 信息传递
下载PDF
清代漕运旗丁挽运粮米与社会活动季节性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沈胜群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88,共4页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肩负漕粮运输的功能。每年运漕之期,漕运旗丁于春夏两季重运北上,秋末冬初粮艘回南。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漕运制度、行船期限等政令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河流水文、区域气候等自然因素...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肩负漕粮运输的功能。每年运漕之期,漕运旗丁于春夏两季重运北上,秋末冬初粮艘回南。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漕运制度、行船期限等政令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河流水文、区域气候等自然因素。这种季节性运输活动,不仅催生了运河沿线市场季节性的繁盛,而且影响了清廷漕运政策的制定,某些情形下,成为道光朝南粮海运试行的一个外在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漕运 漕运旗丁 粮米运输 季节性
下载PDF
清代辽河水运贸易与区域农林市场的形成
5
作者 沈胜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
辽河作为清代盛京地区流域较广的河流,承担着货物运输与人员流动的功能。受地理环境与水文条件的影响,辽河水运贸易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即夏秋季水运活动繁盛,冬春季偏少。便捷的水运一方面在辽河沿岸孕育了以码头为中心的商业城镇,另一... 辽河作为清代盛京地区流域较广的河流,承担着货物运输与人员流动的功能。受地理环境与水文条件的影响,辽河水运贸易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即夏秋季水运活动繁盛,冬春季偏少。便捷的水运一方面在辽河沿岸孕育了以码头为中心的商业城镇,另一方面又催生了诸如粮食和木材等区域市场,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同时也为行销外省提供了条件。牛庄开埠后,各省商人的不断涌入和河海并运的便利条件,不仅推动了辽河的水运贸易发展,而且进一步形塑了当地的种植业结构与商业形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辽河 水运贸易 区域市场
下载PDF
揭秘康熙皇帝为政风格:崇尚清廉 随才器用
6
作者 沈胜群 《决策探索》 2016年第4期44-45,共2页
康熙帝在位61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两个世纪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作为记录康熙帝言行最为原始的文献,(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谕、官员奏对及君臣对话等记载为我们... 康熙帝在位61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两个世纪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作为记录康熙帝言行最为原始的文献,(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谕、官员奏对及君臣对话等记载为我们研究康熙帝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中不难发现其勤政爱民、黜虚求实、崇尚清廉以及知人善任等为政风格和用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清廉 崇尚 风格 为政 康熙帝 文治武功 统治基础
下载PDF
清代辽河水运商货与沿线市镇贸易研究
7
作者 沈胜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7期59-61,共3页
水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运输方式,辽河作为清代盛京地区的重要河流,在区域内部肩负水运货物与供给水源等功能。受气候与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东、西辽河交汇后的干流是辽河水运活动的繁盛之段。便捷的水运,不仅使得区域内诸如粮食、木材等货... 水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运输方式,辽河作为清代盛京地区的重要河流,在区域内部肩负水运货物与供给水源等功能。受气候与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东、西辽河交汇后的干流是辽河水运活动的繁盛之段。便捷的水运,不仅使得区域内诸如粮食、木材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行销外省,甚至形成河海并运的水运格局,而且在河流沿线孕育了众多商业市镇,成为沟通和联系区域内部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水运贸易 市镇 商业活动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高校历史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8
作者 沈胜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翻转课堂,使得高校历史教学课堂面临数字化与学科融合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提供较多的在线学习材料供选择和使用。尤其课堂翻转过程中,以学生...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翻转课堂,使得高校历史教学课堂面临数字化与学科融合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提供较多的在线学习材料供选择和使用。尤其课堂翻转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既增强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的讲授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效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历史学 翻转课堂 新文科建设
下载PDF
“规章定例”与“私议规程”:清代漕运旗丁的权利内涵与认同——以江西省广信、铅山二所“熟屯收租济运私议规程”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剑 沈胜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71,192,共10页
清代在承袭传统漕运制度的同时对明末漕运组织体系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清初时代特征的漕运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每年漕运正常进行的同时彰显着清廷的权威,然而漕运组织的内部实践与运作过程,却有另一番特色。与明朝不同,在清代漕运旗丁组... 清代在承袭传统漕运制度的同时对明末漕运组织体系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清初时代特征的漕运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每年漕运正常进行的同时彰显着清廷的权威,然而漕运组织的内部实践与运作过程,却有另一番特色。与明朝不同,在清代漕运旗丁组织内部逐渐催生了一些私议规程,这些私议规程独立于漕运法规外,行之年久,表面上是弥补漕运制度与实践"间隙"的举措,实际上却是旗丁间为维护群体利益而建构自身权利的一种体现,此间虽有官府的参与,但更多是以默许或支持姿态出现,这不仅影响了清廷制度与律令在下层的执行效果,也为官府权力的延伸与下行预留了空间。另,私议规程的出现为漕运章程的实施提供了腾挪空间,这与其说是漕运制度在运作中有一定的延展力,不如说基层群体与组织在实践中为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漕运 旗丁 屯田 私议规程
原文传递
清代盛京地区水运木植与木税征收机制研究
10
作者 沈胜群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9,共10页
水运,清代盛京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它承载着货物流通与人员流动的功能。受地形地貌与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浑河上游和苏子河流域一带山峦起伏,多木植,成为本地重要的木材产区。由于这一带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区域内木植买卖与流... 水运,清代盛京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它承载着货物流通与人员流动的功能。受地形地貌与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浑河上游和苏子河流域一带山峦起伏,多木植,成为本地重要的木材产区。由于这一带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区域内木植买卖与流通,因而沿河的城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木材市场,其中不少木材甚至运抵京师地区,以供建筑之需。与此同时,为了加强管理与丰盈国库,清廷在各河口处征收木税,实物与折色的征收,既满足了本地陵寝修缮之需,又方便了税银上缴。在此过程中,清廷动态地调整木税征收机制的举措,揭示了此项税银的重要性。相应地,清廷调整征税官员和对私伐木植治理等措施,一方面彰显了官方意志,另一方面构成了木税征收中的制度逻辑,形塑官员行径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制度的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盛京地区 辽河 水运木植 木税
原文传递
“泊船祭祀”与“人神互惠”——清代漕运旗丁崇祀文化的规制与功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沈胜群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9,159,共13页
清代旗丁迫于漕运诉求与运河沿线祭祀等活动的浸染,在群体内部逐渐孕育出独特的崇祀文化。漕船首尾绘制图案,舱内供奉神龛,路遇庙庵亦要焚香祭拜,甚至泊船演戏,以祀神灵。崇祭文化的繁盛,一方面强化旗丁身份与运役,成为其内在特征之一,... 清代旗丁迫于漕运诉求与运河沿线祭祀等活动的浸染,在群体内部逐渐孕育出独特的崇祀文化。漕船首尾绘制图案,舱内供奉神龛,路遇庙庵亦要焚香祭拜,甚至泊船演戏,以祀神灵。崇祭文化的繁盛,一方面强化旗丁身份与运役,成为其内在特征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祭祀文化中人神互惠的体现。旗丁泊船祭祀等行为既提供与当地民众交易的契机,又象征性建构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无论何种形式,旗丁运漕途中的崇祀活动,都传播了籍贯地与运河沿线的风俗习惯,构成内河漕运文化与民间信仰的一部分,也揭示清廷在信仰层面通过重塑国家祭祀体系保证漕运制度正常运转的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丁 祭祀 规制 功效
原文传递
嘉道时期漕运旗丁呈控案述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胜群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4,共8页
呈控是基层民众据实控诉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方民情与吏治良莠。嘉道两朝,不仅充斥着较多旗丁省控、京控的案例,而且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其虽与诸如嘉庆帝开禁京控等个人意志有关,但大量呈控案的发生,却表明此时漕运结构、... 呈控是基层民众据实控诉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方民情与吏治良莠。嘉道两朝,不仅充斥着较多旗丁省控、京控的案例,而且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其虽与诸如嘉庆帝开禁京控等个人意志有关,但大量呈控案的发生,却表明此时漕运结构、秩序与基层司法系统的崩坏,也暗示了此种调控手段缺乏活力。为寻求公平,旗丁利用运漕之便赴京诉说冤屈,而由此引发的危机亦不容小觑,缓慢累积的特点决定了危机爆发时的破坏性。嘉道时期,内河漕运颓势与地方社会失序与此不无关系。这一层面,与其说漕运制度与实践之间的"间隙"催生了旗丁呈控事件,不如说以皇帝为首的政策制定者的振颓启弊与制度极限二者间的两难境地加速了旗丁呈控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旗丁 呈控 吏治社会失序
原文传递
以船为市:从运漕丁舵商贸活动看清代京杭运河流动市场的形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胜群 《运河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8-34,共17页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肩负漕粮运输与货物流通之责。每年漕运之期,挽运漕粮的丁舵等人随船携带大量土宜、商货等行走于运河南北,这种长途运输的方式,形成了以漕船为载体兼具流动性的市场,在调节南北方货物供需的同时扩充了运...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肩负漕粮运输与货物流通之责。每年漕运之期,挽运漕粮的丁舵等人随船携带大量土宜、商货等行走于运河南北,这种长途运输的方式,形成了以漕船为载体兼具流动性的市场,在调节南北方货物供需的同时扩充了运河沿线市场容量。与之相应,由运漕而形成繁盛的商贸活动,不仅催生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码头、城镇,甚至在市镇内部逐渐演化为专门的集市或商业街,而且为运河沿线百姓提供了诸如拉纤、搬运等工作契机。这种沿河市镇的成长方式,既不同于区域内部因原材料开采衍生市镇的经历,也相异于沿海港口形成中带动毗邻地区崛起的过程。它是在漕运制度与市场效应双重影响下,蕴含深刻地域性特征,反复被赋予政治色彩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诠释了制度与交通在传统市场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内驱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丁 长途运输 流动市场 商贸 运河经济
原文传递
清嘉道时期旗丁粮米运输中船帮之争与社会冲突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胜群 《运河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5-60,共16页
作为清代漕运重要组成部分,旗丁群体不仅是应役出运者,还负责雇佣舵工、水手等任务。此过程中,由运漕形成的事务时刻考验旗丁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嘉道时期,因自身生计与维护本帮需要,旗丁或船帮间往往发生争执或械斗行为。另,漕船'官... 作为清代漕运重要组成部分,旗丁群体不仅是应役出运者,还负责雇佣舵工、水手等任务。此过程中,由运漕形成的事务时刻考验旗丁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嘉道时期,因自身生计与维护本帮需要,旗丁或船帮间往往发生争执或械斗行为。另,漕船'官差'标识也使丁舵等人在运河中嚣张跋扈,欺压民商船只,影响了运河内船只往来与商贸活动,由此产生社会冲突等问题亦不容小觑,一方面人为破坏了清廷厘定的漕运秩序,为宗教结社等活动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频繁或大规模争斗行为,不利于地方社会稳定。无论何种影响,船帮间争斗与社会冲突都说明其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政治问题,间接反映了漕运制度运作中的纰缪,也进一步要求清廷优化运漕结构,以维持固有的漕运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丁 船帮之争 社会冲突 漕政
原文传递
从《康熙起居注》看康熙帝为政风格
15
作者 沈胜群 《中华魂》 2012年第22期27-29,共3页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两个世纪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康雍乾盛世。作为记录康熙帝言行最为原始的文献,《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谕、官员奏对及君臣对话等记载...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两个世纪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康雍乾盛世。作为记录康熙帝言行最为原始的文献,《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谕、官员奏对及君臣对话等记载为我们研究康熙帝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中不难发现其勤政爱民、黜虚求实、崇尚清廉以及知人善任等为政风格和用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帝 起居注 风格 为政 康雍乾盛世 文治武功 统治基础 勤政爱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