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 被引量:11
1
作者 沈艳莹 刘强 +1 位作者 许雁萍 殷晓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2,206,共5页
目的研究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及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探讨它们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目的研究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及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探讨它们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例MTSCC及10例PRCC中vimentin、RCC、CK7、CK19、34βE12、AMACR、CD10及CD117的表达,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两种肿瘤中7号染色体的遗传学改变。结果(1)vimentin、RCC、CK7、CK19、AMACR、CD117及34βE12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别;CD10在50%(5/10例)的PRCC中呈阳性表达,而在MTSCC中均呈阴性反应。(2)FISH结果显示:10例PRCC均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而在MTSCC中未检测到这一遗传学改变。结论MTSC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其某些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与PRCC相似,极易误诊。7号染色体的异常改变对MTSCC和PRCC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后纵膈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沈艳莹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 恶性蝾螈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
3
作者 沈艳莹 许雁萍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判定中的价值。方法良性病变切除的肝脏标本30例,其中肝硬化及炎症性病变25例,腺瘤5例。肝脏肿瘤标本176例,其中HCC142例(高分化12例、中分化57例、低分化73例...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判定中的价值。方法良性病变切除的肝脏标本30例,其中肝硬化及炎症性病变25例,腺瘤5例。肝脏肿瘤标本176例,其中HCC142例(高分化12例、中分化57例、低分化7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17例,肝脏转移癌(MC)17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TTF-1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运用Fishers精确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组织中TTF-1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所有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的肝细胞胞质中,TTF-1均呈强阳性表达。肝脏肿瘤标本中,HCC组织中TTF-1表达阳性率为78.9%(112/142),而ICC和MC组织中TTF-1表达均为阴性(均P<0.0001)。TTF-1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8.2%和60.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TTF-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001)。结论TTF-1在HCC中的表达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作为其诊断及与其他类型肿瘤或转移性癌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物。TTF-1表达的缺失可能在HCC细胞去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转录因子-1 肝细胞性肝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玲 陈晓宇 +1 位作者 刘强 沈艳莹 《胃肠病学》 2016年第7期392-397,共6页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纳入2006年12月—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原发性GISTs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PCR技术和测序法分析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分析不同部位GIST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共1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ISTs发生于胃86例(51.8%),小肠51例(30.7%),结直肠12例(7.2%),胃肠道外17例(10.2%)。不同部位GISTs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GISTs直径多<5 cm(83.3%),半数为极低危患者(50.0%);胃肠道外GISTs近半数直径>10 cm(47.1%),多为高危患者(76.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胃肠道GISTs显著缩短(P<0.05)。166例患者中132例(86.8%)为c-kit基因突变,6例(3.9%)为PDGFRα基因突变,PDGFRα基因突变者均为胃部GISTs。不同部位GISTs的c-kit基因突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ISTs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GISTs体积小,危险度低,预后较好;胃肠道外GISTs体积大,危险度高,预后较差。GISTs以c-kit基因突变多见,不同部位GISTs的基因突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DGFRα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胃部G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结直肠肿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基因突变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受体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
下载PDF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玲 陈晓宇 +1 位作者 刘强 沈艳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9-402,406,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66例原发性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进行比较,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66例原发性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进行比较,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直径、核分裂象、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GISTs预后判断可以结合经典NIH危险度分级、Ki-67指数及肿瘤手术时是否已侵犯周围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 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预后
下载PDF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昊 沈丹平 +2 位作者 刘佳骅 沈艳莹 倪醒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248-2251,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1,中位发病年龄65岁,肿瘤常见发生部位为胃窦...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1,中位发病年龄65岁,肿瘤常见发生部位为胃窦部(16/25),病理分型以浸润溃疡型多见(18/25)。20例存在术前血清甲胎蛋白升高,19例存在淋巴转移,8例存在肝转移,21例免疫组化呈AFP染色阳性。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4%,2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和TNM分期与预后相关(P<0.05),COX多因素模型中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肝样腺癌常伴血清AFP升高和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易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与预后相关。TNM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样腺癌 胃癌 甲胎蛋白
下载PDF
5例甲状腺内胸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赵玲 高润霖 +1 位作者 刘强 沈艳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B病毒(EBV)编码小RNA(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B病毒(EBV)编码小RNA(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感染情况,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方法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8岁。肿瘤均位于甲状腺内,最大直径2.0~3.5 cm。肿瘤在蛋白水平表达广谱型细胞角蛋白(CK)、细胞角蛋白19(CK19)、抑癌基因P40蛋白(P40)、白细胞分化抗原5(CD5)、白细胞分化抗原117(CD117)、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其他相关肿瘤鉴别诊断标志物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突触素(SYN)、EBV、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蛋白(BRAF)均呈阴性。EBER原位杂交结果为阴性,且无BRAF基因V600E突变。结论·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惰性肿瘤,非常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内胸腺癌 免疫表型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5
8
作者 殷晓璐 朱建善 +1 位作者 沈艳莹 许雁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例MESTK,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MESTK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大体检查示肿瘤边界清,切面呈囊实性。光镜下显...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例MESTK,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MESTK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大体检查示肿瘤边界清,切面呈囊实性。光镜下显示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两种细胞成分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检测示上皮样细胞呈CK阳性反应。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PgR或ER及WT-1阳性反应。随访25-29个月,3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混合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FGFR4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昊 沈艳莹 +3 位作者 刘佳骅 张子臻 沈丹平 倪醒之 《胃肠病学》 2014年第6期345-349,共5页
背景:许多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然而关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背景:许多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然而关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2例胃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GFR4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8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81例(44.5%)FGFR4蛋白表达阳性,FGFR4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均无关。FGFR4阳性与阴性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分化、T1+T2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者的预后明显差于FGFR4阴性者(5年生存率:47.0%对62.1%,P=0.036 8;5年生存率:54.5%对78.6%,P=0.041 3;中位生存期:5个月对15个月,P=0.040 5)。结论:FGFR4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独立指标判断胃癌预后,但在高分化胃癌、T1+T2期胃癌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受体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4型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君良 倪醒之 +2 位作者 沈艳莹 张子臻 肖子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vs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vs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vs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vs(5.0±3.1)月](P<0.05)。结论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不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丹平 倪醒之 +2 位作者 赫超 曹晖 沈艳莹 《胃肠病学》 2012年第9期536-539,共4页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分期标准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这两种标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按第6版TNM分期标准,Ⅰ期209例(21.9%)、Ⅱ期147例(15.4%)、Ⅲ期300例(31.4%)和Ⅳ期299例(31.3%);按第7版分期标准,Ⅰ期168例(17.6%)、Ⅱ期170例(17.8%)、Ⅲ期569例(59.6%)和Ⅳ期48例(5.0%)。两种分期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第6版Ⅲ_A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_A期和Ⅲ_B期,两者之间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Ⅳ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_B、Ⅲ_c、Ⅳ期,这三组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版分期中,肿瘤侵及邻近结构(T_(4B))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穿透浆膜层(T4A)的患者明显缩短(P<0.05);N_1期和N_2期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6版TNM分期标准相对简易,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一步细分,更能精确判别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准确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NM分期 Kaplan—Meiers评估 预后
下载PDF
FGF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佳骅 沈艳莹 倪醒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情况,并以SNP技术检测FGFR4基因外显子9区域内密码子388位点rs351855的LOH,分析FGFR4基因SNP和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FGFR4基因的外显子9区域第401密码子发生1例体细胞突变(R401C,C>T),34例胃癌发生编码区非同义SNP,GG、AG、AA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32%、52%和16%。26例AG型杂合子胃癌患者中,rs351855位置LOH的发生频率为92.31%。LOH发生频率和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患者生存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FGFR4第388密码子rs351855位点发生高频LOH,提示在其附近存在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和FGFR4基因rs351855位点LOH不直接影响胃癌的发展及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 单核苷酸多态性 杂合性丢失 抑癌基因
下载PDF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雁萍 沈艳莹 殷晓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TTF-1在8种临床常见肿瘤中的表达,选用来自两家公司的TTF-1抗体,其克隆号分别为8G7G3/1(Dako)和SPT24(Novocas...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TTF-1在8种临床常见肿瘤中的表达,选用来自两家公司的TTF-1抗体,其克隆号分别为8G7G3/1(Dako)和SPT24(Novocastra)。结果收集临床常见肿瘤标本160例,包括肺、甲状腺、肝脏、胃、结直肠、肾、乳腺及卵巢癌各20例。(1)在甲状腺和肺腺癌中,克隆号为8G7G3/1(Dako)的TTF-1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4/20)和80%(16/20),克隆号为SPT24(Novocastra)的TTF-1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9/20)和100%(20/20)。TTF-1的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2)在肝细胞性肝癌中,8G7G3/1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周围正常或良性病变(包括肝硬化、炎症及腺瘤)的肝细胞呈100%(20/20)阳性表达。其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相反,SPT24均呈阴性反应。(3)在胃、结直肠及卵巢癌中,8G7G3/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5%(1/20)和20%(4/20),信号定位于细胞质;而SPT24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为40%(8/20)、10%(2/20)和10%(2/20),信号定位于细胞核。(4)在乳腺癌中,两种不同来源的TTF-1抗体在细胞核及细胞质都呈浅黄色均一性的非特异性表达。(5)TTF-1在肾细胞癌中不表达。结论(1)TTF-1(8G7G3/1及SPT24)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是肺及甲状腺癌的重要特征。(2)TTF-1(8G7G3/1)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物之一。(3)克隆号分别为8G7G3/1(Dako)和SPT24(Novocastra)的TTF-1在本质上是两种具有不同分子量及长短的蛋白多肽,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临床实际应用时需注意抗体来源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转录因子-1 肿瘤/病理学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子臻 沈艳莹 +1 位作者 倪醒之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结核菌上清液(TB-SN),分别与肿瘤细胞株HePG2(肝癌)和A549(肺癌)进行反应。应用特异性荧光探针LIVE/DEAD Viability/Cytotoxicity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结核菌上清液(TB-SN),分别与肿瘤细胞株HePG2(肝癌)和A549(肺癌)进行反应。应用特异性荧光探针LIVE/DEAD Viability/Cytotoxicity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应用Vybrant凋亡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5%TB-SN反应5 d后,HePG2和A549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与TB-SN反应后,HePG2和A54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结核菌素可以介导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菌素 肿瘤细胞 细胞生长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明 曹晖 +6 位作者 金鑫 张云 吴志勇 沈艳莹 刘强 沈镭 戈之铮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3期298-300,共3页
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GIST)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随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格列卫)的成功应用,该疾病已成为现代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经典模型。GIST的生物学特征复杂,很难用... 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GIST)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随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格列卫)的成功应用,该疾病已成为现代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经典模型。GIST的生物学特征复杂,很难用传统的良、恶性加以区分,目前一般认为该肿瘤均具有潜在恶性倾向,而高度恶性的GIST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GIST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为腹腔内直接播散及经血行转移至肝脏。不同于胃肠道上皮源性肿瘤的是,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国内外文献中偶见报道,其发生率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淋巴结转移 伊马替尼
下载PDF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汤道强 沈艳莹 +2 位作者 陈以明 朱建善 刘强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49-251,257,共4页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MEST临床资料,应用光镜对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组织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MEST中,以女性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临床多无...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MEST临床资料,应用光镜对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组织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MEST中,以女性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偶有腰痛或血尿等症状。肿瘤平均直径5.4 cm,边界清,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肿瘤由腺样或囊状扩张的上皮成分与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混合组成。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10/10)、EMA(8/10)(+);梭形细胞vimentin(10/10)、ER(8/10)、PR(8/10)、SMA(7/10)(+)。随访1~5年,10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MEST是一种罕见的肾良性混合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应与肾其他囊性、双向分化的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短臂的杂合性丢失
17
作者 殷晓璐 沈艳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2-444,449,共4页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结果在所检测的23例髓母细胞瘤中,21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染色体8p总的LOH比率为51%(124个LOH/243个可分析位点)。我们在8p22-23.2之间发现了一个高比率的共同丢失区,其长度为18.14 cM。结论染色体8p22-23.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8号染色体短臂 杂合子丢失
下载PDF
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卞学艺 叶青青 +3 位作者 王瑶 沈艳莹 沈丹平 倪醒之 《胃肠病学》 2011年第5期267-271,共5页
背景:曲妥珠单抗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胃癌分子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确认,研究HER2评分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可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目的:探讨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背景:曲妥珠单抗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胃癌分子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确认,研究HER2评分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可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目的:探讨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检测试剂盒和Hofmann等报道的共识小组推荐胃癌HER2评分系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方法(IHC)检测177例胃癌组织的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亚组间HER2阳性率的差异,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ER2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77例胃癌组织中31例(17.5%)HER2阳性,肠型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型/混合型胃癌(28.1%对12.5%,P=0.0109),分化较好的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较差的胃癌(37.0%对10.7%.P<0.0001)。HER2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HER2阳性与阴性者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分化较好的胃癌中,HER2阳性者预后差于HER2阴性者(P=0.0084)。结论:肠型胃癌和分化较好的胃癌是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主要候选人群。HER2尚不能作为独立指标判断胃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原位杂交 荧光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12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5
19
作者 赫超 沈艳莹 +1 位作者 倪醒之 沈丹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2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8例,胃底1例;7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2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8例,胃底1例;7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例GS合并胃癌患者术前血CEA升高,另有1例GS患者血CEA和CA199升高。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呈长梭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GS细胞S-100蛋白和Vimentin呈阳性,2例CD34呈弱阳性。4例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C-kit基因第9、11、13、17和PDGFRA基因第12、18外显子均为野生型,无基因突变。所获随访的9例GS患者中,除GS合并胃癌患者因胃癌复发死亡外,其余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GS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是诊断GS的重要标志物,术前胃镜和CT检查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线索。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GS的关键,微创手术可作为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鞘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艳莹 李晓琦 +7 位作者 杨琳希 方勇 聂明明 何子锐 侯英勇 曹晖 汪明 沈坤堂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4-813,共10页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为测序图中只有突变型基因序列,缺乏野生型序列或突变型基因序列的峰高远高于野生型基因序列(>3倍);“杂合性”突变定义为在测序图中表现为突变型基因序列与野生型基因序列同时存在,且峰高相近(≤3倍)。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5月上海4家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0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例)]确诊为GIST并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排除围手术期死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疗效评价采用Choi标准,分为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病变(SD)和肿瘤进展(PD)。纳入同期经过手术完整切除的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高危GIST患者230例,以及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杂合性”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GIST病例117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与“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组成1∶1配对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经手术完整切除的两组高危GIST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以及复发或转移性的两组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在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发病中位年龄62(31~91)岁;原发性GIST 83例。原发高危GIST(53例)、转移性GIST(21例)及复发性GIST(9例)占比90.2%(83/92)。KIT基因“纯合性”突变有90例(88例外显子11,1例外显子13,1例外显子17),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2例(分别为外显子12和外显子18)。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9(8~181)个月。在经手术完整切除的61例原发局限性GIST中,2例为中危GIST、5例为低危GIST、1例为极低危GIST,其中1例中危GIST术后加用了1年IM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其余53例为高危GIST,50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22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在9例直接采用新辅助靶向治疗(IM或阿伐替尼)的病例中,有5例具有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患者的疗效评价均达到过PR。在所有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50例(54.4%)伴有肿瘤转移或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12例(13.0%)因肿瘤死亡。匹配后的生存分析显示:在100例手术完整切除的高危GIST中,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DFS更短(中位DFS:72个月比148个月,P=0.015);在60例复发或转移性的具有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的GIST中,“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PFS更短(中位PFS:38个月比69个月,P=0.0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与GIST的疾病进展有关。相应靶向治疗药物对于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仍然有效。相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手术切除后更容易复发,且复发转移者IM有效控制时间短,预后更差。因此对于这部分病例,仍然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KIT/PDGFRA基因 纯合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