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调强计划边界外放对靶区和皮肤剂量的影响
1
作者 管建 胡睿 +3 位作者 沈丹青 吴传锋 沈裕策 李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727-732,共6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调强计划射野边界外放方法在常规和动态CT图像上对靶区和皮肤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患者10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6.6岁;病灶位于左侧3例,右侧7例;临床分期为T1~T2。根据患者的三维(3D)CT常... 目的比较乳腺癌调强计划射野边界外放方法在常规和动态CT图像上对靶区和皮肤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患者10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6.6岁;病灶位于左侧3例,右侧7例;临床分期为T1~T2。根据患者的三维(3D)CT常规扫描,设计5野切线方向调强计划,在5野调强计划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边界外放方法(直接通量编辑和添加虚拟Bolus)设计出新的调强计划。将3种计划拷贝到同一患者四维(4D)CT动态扫描的10个时相中分别计算平均值。统计两种扫描方式(常规扫描和动态扫描)下3种计划方法的计划靶区(PTV)(V_(95))、皮肤Skin 0.3和Skin 0.5(V_(30)、V_(40)、D_(mean))体积的评价指标,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分析两种边界外放方法对靶区和皮肤剂量的影响。结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比两种扫描方式下3种计划方法组内的评价指标变化,其中3D CT 3种计划方法各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D CT下除PTV(V_(95))在3种计划方法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皮肤Skin 0.3和Skin 0.5(V_(30)、V_(40)、D_(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同一计划方法在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评价指标分析,3种计划方法在组间比较中PTV(V_(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剂量指标只有在添加虚拟Bolus计划方法下,Skin 0.5(V30、V40)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边界外放方法无论在常规还是动态CT图像上,对靶区处方剂量分布影响不大,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但会增加照射野范围内乳腺的皮肤剂量,在临床应用中应评估和关注其对皮肤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调强放射治疗 外放边界 皮肤剂量
下载PDF
宫颈癌放疗技术在初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黄敏铭 沈裕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研究宫颈癌放疗技术在初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次研究分为缓解组47例和未缓解组31例,比较二者在放疗前后的肿瘤直径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放疗后,缓解组的肿瘤直径和表观扩散系数值较未缓解组有明显下降(P<... 研究宫颈癌放疗技术在初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次研究分为缓解组47例和未缓解组31例,比较二者在放疗前后的肿瘤直径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放疗后,缓解组的肿瘤直径和表观扩散系数值较未缓解组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如年龄、肿瘤直径、FIGO分期、分化程度,与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关系也具有显著性,其中,肿瘤直径>4cm的病例和FIGO分期处于Ⅱa~Ⅱb期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宫颈癌放疗技术对初期宫颈癌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明显缩小肿瘤直径,其中又以肿瘤直径>4cm、FIGO分期为Ⅱa~Ⅱb期的患者效果更佳,此外,表观扩散系数值可能作为评估宫颈癌放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疗技术 初期治疗 肿瘤直径 表观扩散系数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