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鹏凯 姜兆磊 +6 位作者 梅举 黄健兵 汤敏 刘浩 蔡捷 沈赛娥 丁芳宝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 评价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06月至2021年06月完成的75例接受同期二尖瓣手术和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39... 目的 评价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06月至2021年06月完成的75例接受同期二尖瓣手术和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39~77岁。术前二尖瓣病变情况:二尖瓣狭窄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7例。房颤中位病程3(0.75,5)年,其中持续性房颤26例,长程持续性房颤49例。左心房内径(52.29±6.97)mm;左心室射血分数(59.19±9.17)%。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先行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再行二尖瓣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围术期死亡1例,为二、三尖瓣修复及房颤消融患者,因肺部感染于术后59 d死于呼吸衰竭。出院时,70例(94.6%)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2~36(23.0±6.7)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发生1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死于心力衰竭。2例患者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1例窦房结功能障碍,1例房室传导阻滞)。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术后第1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3±3.5)%,术后第2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1±4.6)%。结论 冷冻联合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治疗中,早、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病变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射频消融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沈赛娥 王英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43-847,864,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mL/kg,呼气...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cmH2O)和组Ⅳ(潮气量为5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cmH2O),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机械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 肺功能
下载PDF
气道食管双通喉罩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赛娥 金耀君 +1 位作者 张铮 尤新民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气道食管双通喉罩(PLMA)在甲状腺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男17例、女23例,年龄21-67岁,体重45~75 kg,常规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静脉麻醉诱导... 目的探讨气道食管双通喉罩(PLMA)在甲状腺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男17例、女23例,年龄21-67岁,体重45~75 kg,常规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静脉麻醉诱导,下颌完全松弛后采用弹性树脂探条插入法置入PLMA, 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后1、3、5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头过伸位后和术中15、30、45、60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各时点的PLMA位置及术毕患者呼吸恢复后的声带活动情况。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达100%,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部分患者PETCO2、Paw升高(P<0.05);口咽部漏气,但不影响通气功能,术毕声带活动正常。结论 PLMA可安全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麻醉,但术中必须严密观察通气质量、口咽漏气及手术医师的操作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喉罩 甲状腺
下载PDF
温度改变对体外循环期间动脉血与氧合器排出气二氧化碳分压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沈赛娥 张韫佼 +2 位作者 苏枫 陈锡明 王英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9-670,共2页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因其无创、方便、连续性,已作为全身麻醉患者的常规监测手段。对于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只要管理恰当,血流动力学稳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ncQ的差值的正常值为2.5~4...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因其无创、方便、连续性,已作为全身麻醉患者的常规监测手段。对于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只要管理恰当,血流动力学稳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ncQ的差值的正常值为2.5~4.5mmHg(1mmHg=0.133kPa),因此,在多数情况下,PETCO2可以准确、连续地反映PaCO2,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1]。然而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由于心肺功能被人为抑制,反映组织灌注及氧交换的指标完全依赖于间断性检测PaCO2,目前尚无常规连续监测PETCO2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体外循环期间 氧合器 PETCO2 PACO2 排出 温度
下载PDF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气管食管双通喉罩麻醉诱导时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沈赛娥 王英伟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插入气管食管双通喉罩(PLMA)麻醉诱导时的优缺点。方法28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n=13)和丙泊酚组(n=1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2mg/kg。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为利...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插入气管食管双通喉罩(PLMA)麻醉诱导时的优缺点。方法28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n=13)和丙泊酚组(n=1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2mg/kg。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为利多卡因1.5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0μg;丙泊酚组为利多卡因1.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50μg。插入PLMA,观察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注药至下颌松弛时间、注药至成功插入PLMA时间、PLMA成功插入的次数、是否发生呼吸抑制等。观察PLMA插入后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呃逆、喉痉挛、体动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HR、SBP、DBP在麻醉诱导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下颌松弛时间和成功插入PLMA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依托咪酯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但体动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患者在PLMA插入前后HR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依托咪酯组患者SBP、DBP在PLMA插入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丙泊酚组患者SBP、DBP在PLMA插入后3、5min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依托咪酯0.3mg/kg复合利多卡因和芬太尼能够为插入PLMA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但体动反应的发生率较丙泊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丙泊酚 气管食管双通喉罩
下载PDF
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英伟 赵璇 +3 位作者 沈赛娥 吴韬 陈锡明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对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以及困难气道和颈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17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日或麻醉诱导前进行气道评估。困难气道评估指标为: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甲颏距离、Mall... 目的对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以及困难气道和颈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17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日或麻醉诱导前进行气道评估。困难气道评估指标为: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甲颏距离、Mallampati分级和Cormack分级等。结果颈椎择期手术的患者中困难气道的比例为30.2%。张口度较差的占2.4%,甲颏距离较短的占7.2%,Mallampati分级为Ⅲ~Ⅳ级的占19.8%,Cormack分级为Ⅲ级的占12.2%。困难气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显著相关;但与患者的颈部活动度密切相关,颈椎滑脱和颈椎骨折的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颈椎择期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要远高于普通人群,并且与颈部活动度、颈椎滑脱和颈椎骨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手术 困难气道 气管插管 颈部活动度 颈椎滑脱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瑗 沈赛娥 +1 位作者 蔡英 邓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223例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CPB后至患儿出ICU前各时点采集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患儿氧合情况,以Pa O_2/F...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223例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CPB后至患儿出ICU前各时点采集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患儿氧合情况,以Pa O_2/Fi O_2<300定义为存在低氧血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围术期各可能的危险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发生低氧血症的患儿为109例(48.8%),低月龄、低体重、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是先心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PB下先心纠治术后低氧血症的患病率为48.8%,且与患儿月龄、体重、术前有肺高压和右向左分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 体外循环 低氧血症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淑彬 丁芳宝 +3 位作者 汤敏 黄健兵 梅举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7-8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TEE引导封堵器的套管经房间隔缺损进入左房并对多发性ASD进行封堵,术后即刻评价封堵器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均采用1个封堵器封堵多发性ASD成功。术后即刻TEE检查所有患儿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无变形、移位和脱落,多发性ASD无残余分流,心脏瓣膜功能不受影响。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多发性ASD是安全、有效的技术,TEE对病例和封堵器的选择及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多发性房间隔缺损 经胸微创封堵
下载PDF
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凯 孙瑗 +2 位作者 张云倩 赵娣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1-1314,共4页
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 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策略。记录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标准化肿瘤体积(standardized tumor volume,STV)、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安全组、不确定组及不安全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STV及术后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麻醉维持阶段均发生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后均安全完成手术麻醉。结论·结合纵隔肿瘤患儿全身麻醉风险分级,有利于麻醉的管理;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标准化肿瘤体积 麻醉管理 不良事件 小儿
下载PDF
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5 位作者 汤敏 马南 刘浩 沈赛娥 丁芳宝 鲍春荣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骨骼化(77例)或带蒂(85例)游离技术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 目的对比分析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骨骼化(77例)或带蒂(85例)游离技术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LIMA均端侧吻合到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分析两组患者的LIMA获取时间、术中LIMA桥血流量、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PI、术后前3天每日胸腔引流量及术后随访1年时的LIMA桥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IMA至LAD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于带蒂组[(33.8±4.7)min比(26.6±4.1)min,P<0.05];但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明显优于带蒂组[(36.9±20.1)ml/min比(28.6±17.2)ml/min,P<0.05]而两组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无明显差异(3.1±1.2比2.9±0.8,P>0.05).骨骼化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带蒂组(P<0.05).术后随访到1年时的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100%.结论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中期效果满意.与带蒂游离乳内动脉相比,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更好,术后早期胸腔引流量也更少,但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骨骼化 带蒂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3 位作者 吴淑彬 张韫佼 尹航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腔内阻断 三尖瓣手术 再次 微创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6 位作者 汤敏 丁芳宝 黄健兵 马南 刘浩 沈赛娥 蔡捷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 总结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应用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62例(女25例)。平... 目的 总结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应用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62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4±6.2)岁,平均房颤病程(4.9±2.3)年,平均左心房直径(46.3±4.9)mm,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2.5±1.3)分,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7.2±2.8)%。16例患者既往曾接受过失败的房颤导管消融术。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每年随访时,均作24 h或72 h动态心电图检查。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两期手术间隔时间为4~10(5.7±0.8)个月,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6(90.3%)例消融术中即恢复窦性心律,6(9.7%)例消融术后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2~66(29.8±13.5)个月,8(12.9%)例患者术后复发,54(87.1%)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术后2年时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4±4.5)%。全组患者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结论 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治疗中,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程持续性房颤 分期杂交手术 微创外科消融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IABP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兆磊 尹航 +3 位作者 汤敏 马南 沈赛娥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 探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血小板变化规律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超过3天者共1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 目的 探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血小板变化规律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超过3天者共1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应用IABP前的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应用IABP后每日血小板计数,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分析血小板减少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共有104例(59.1%)应用IABP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Ⅰ度减少22例、Ⅱ度减少51例、Ⅲ度减少23例、Ⅳ度减少8例.全组共有17例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无1例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中149例存活并顺利康复出院,2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存活患者中141例患者在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即恢复正常值,其余8例患者仍为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应用IABP的并发症之一;但只要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即使出现Ⅲ度、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血小板减少并不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也可能并非IAB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手术 预后
下载PDF
"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6 位作者 丁芳宝 沈赛娥 张韫佼 汤敏 朱家全 马南 张俊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 研究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41例SA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 目的 研究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41例SA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2~68(52.6±15.8)岁.二尖瓣成形手术技术包括后瓣叶矩形切除、人工腱索移植、采用成形环行瓣环成形等.将术前诊断有SAM和术中发现有SAM高危因素的患者归入预防组(n=32),将术中二尖瓣成形后TEE检查发现有SAM经非手术处理无法纠正的患者归入治疗组(n=9).在原有二尖瓣成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0或5-0聚丙烯线于二尖瓣A2和P2相对应部分采用"8"字缝合方法,瓣叶上的缝合部位位于瓣叶对合线下方.结果 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成形术.所有病例均应用了二尖瓣成形环,采用"C"形环,成形环大小为26~32(29.2±2.8)mm.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轻度SAM,二尖瓣返流(MR)和左室流出道(LVOT)狭窄均为轻度.二尖瓣口平均跨瓣压差从(0.3±0.4)mm Hg上升到(2.2±1.5)mm Hg(P〉0.05).MR程度从术前的3.5±0.9减少至0.7±0.6(P〈0.01).术后早期有2例出现轻中度MR.术后随访(48.4±23.5)个月,随访中无新出现SAM,无MR或SAM需要再手术.5年免于再手术率100%.结论 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SAM安全、简便、有效,中远期随访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修复 收缩期前向运动 "缘对缘"技术
下载PDF
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治疗小婴儿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源 丁芳宝 +3 位作者 鲍春荣 马南 沈赛娥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604-607,共4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双向格林分流术
下载PDF
门诊手术的麻醉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微 沈赛娥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8年第1期47-49,共3页
随着门诊手术的日益增多,门诊手术的麻醉已成为麻醉学中重要课题之一。掌握门诊手术麻醉的原则,术中、术后的管理以及离院标准,对确保病人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门诊手术 麻醉 离院标准
下载PDF
切断左侧T3-T4交感干对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影响
17
作者 姜兆磊 蔡捷 +4 位作者 梅举 沈赛娥 汤敏 马南 刘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切断左侧T3-T4交感干对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12只,体重20~26 kg.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只应用左心房快速起搏建立犬持续性房颤模型,不做其他处理;实验组:先用剪... 目的研究切断左侧T3-T4交感干对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12只,体重20~26 kg.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只应用左心房快速起搏建立犬持续性房颤模型,不做其他处理;实验组:先用剪刀分别在左侧T3上端及T4下端切断T3-T4交感干,再应用左心房快速起搏建立犬持续性房颤模型.在T3-T4交感干切断后30 min、持续性房颤模型构建成功后1个月,分别记录比较两组犬的心室率;并比较两组犬持续性房颤模型的构建时间.结果实验组犬构建成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时间,较对照组犬明显延长[对照组(4.5±1.0)周,实验组(7.7±1.4)周,P=0.001,t=-4.503].与对照组相比,分离、切断左侧T3-T4交感干后30 min[对照组(87.2±2.0)次/min,实验组(82.3±2.4)次/min,P=0.004,t=3.738]和持续性房颤构建成功1个月时[对照组(138.5±2.9)次/min,实验组(127.7±3.9)次/min,P<0.001,t=5.490],实验组犬的平均心室率均明显减慢.结论切断T3-T4交感干可以延长持续性房颤的构建时间,并明显减慢持续性房颤犬的快速心室率,表明切断左侧T3-T4交感干可以有效抑制房颤的触发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切断术 心室率
下载PDF
保护性肺通气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的应用
18
作者 孙瑗 沈赛娥 +2 位作者 石学银 梅举 邓小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纠治术的婴儿进行保护性肺通气的临床可行性及效应。方法20例选择性体外循环下主动脉阻断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婴儿(≤1岁),术中行小潮气量通气,体外循环停机后行肺复张,并监测压力一容量环和肺动态...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纠治术的婴儿进行保护性肺通气的临床可行性及效应。方法20例选择性体外循环下主动脉阻断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婴儿(≤1岁),术中行小潮气量通气,体外循环停机后行肺复张,并监测压力一容量环和肺动态顺应性确定最佳PEEP值通气至术毕。监测保护性肺通气过程中基本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体外循环停机超滤后(T1)、肺复张后(T2)及出手术室前(T3)患儿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和肺内分流率(Fshunt)。结果所有患儿基本生命体征指标均处于正常稳定范围,无严重不良反应。T2与T1时比较,PaO2/FiO2、Cdyn增加(P〈0.01),A-aDO2及Fshunt减小(P〈0.01),Ppeak降低,Pa-ETCO2减小(P〈0.05)。其中,PaO2/FiO2、Cdyn、A-aDO2及Fshunt的改变效应可维持至B。结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安全地应用于婴儿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并可改善患儿体外循环后氧合、肺顺应性、弥散功能及通气血流比,降低气道阻力,减小肺内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婴儿 体外循环 保护性肺通气
下载PDF
微创右胸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Cox Maze IV手术的早中期结果
19
作者 梅举 马南 +5 位作者 姜兆磊 丁芳宝 黄健兵 沈赛娥 刘浩 汤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探讨经微创右胸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作Cox MazeⅣ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
下载PDF
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兆磊 朱家全 +6 位作者 梅举 丁芳宝 沈赛娥 黄健兵 张俊文 何毅 蒋连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8期564-567,I0001,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带球囊插管行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02年至2012年在我院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再次三尖瓣微创手术治疗心脏术后远期单纯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6例进... 目的总结采用带球囊插管行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02年至2012年在我院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再次三尖瓣微创手术治疗心脏术后远期单纯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胸部cT显示胸骨后及心包均存在严重粘连。术中行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进胸,经右房上、下切口分别插入上、下腔静脉引流腔静脉,食管超声确定插管的位置,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球囊阻断腔静脉,切开右房行三尖瓣手术。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三尖瓣手术,无体外循环意外发生,其中三尖瓣置换术34例,三尖瓣成形术12例。手术时间(161~52)min,建立体外循环时间(55~15)rain,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275~10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7)do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因肺血管破裂大咯血死亡,另1例死于心力衰竭。三尖瓣置换者无瓣周漏出现;三尖瓣成形者中,1例于术后5年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1例随访为中度关闭不全。结论采用带球囊插管腔内阻断技术阻断上、下腔静脉,可安全、有效、可靠地应用于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使手术的复杂程度明显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阻断 三尖瓣手术 再次 微创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