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高活力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彪如 童善庆 +7 位作者 朱佑明 胡宝瑜 张希衡 陆静 吴建和 胡洪亮 沈鼎鸿 陆德源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4-47,共4页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力、活力、杀伤力是TIL临床治疗的基本问题。由于Rosenberg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实验室对其一些重要步骤进行了改进:①用单一冷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块;②省去影响TIL活力的离心...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力、活力、杀伤力是TIL临床治疗的基本问题。由于Rosenberg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实验室对其一些重要步骤进行了改进:①用单一冷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块;②省去影响TIL活力的离心操作;③TIL培养48h内除去掺杂在TIL中的肿瘤细胞等。由于除去了影响TIL活力的抑制因素,TIL的增殖率、生存率、活力、杀伤力明显增加。有80%肿瘤组织的TIL经扩增可超过1×10 ̄9细胞数,生长周期曲线反映了冷酶法的增殖率超过Rosenberg方法。本方法的建立,为TIL克隆、建株打下了基础,显示了TIL临床治疗潜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 杀伤细胞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组织病理和心电图观察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晶星 陆德源 +5 位作者 沈鼎鸿 陈曙霞 郑新娟 常佩伦 姚季生 姚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6-22,共7页
BALB/C小鼠注射柯萨奇B3病毒(CVB3m)后,第2天出现病毒血症,并从心肝肾脑等脏器分离出病毒,肝组织呈肝炎或重症肝炎病理图象,第5天抗体产生,病毒血症终止,除心脏外,其它脏器中病毒消失。病理检查可见心肌坏死,第8,9天,心肌坏死达高峰,心... BALB/C小鼠注射柯萨奇B3病毒(CVB3m)后,第2天出现病毒血症,并从心肝肾脑等脏器分离出病毒,肝组织呈肝炎或重症肝炎病理图象,第5天抗体产生,病毒血症终止,除心脏外,其它脏器中病毒消失。病理检查可见心肌坏死,第8,9天,心肌坏死达高峰,心肌内病毒、循环抗体消失。心肌超微结构显示线粒体、心肌纤维、心肌组织等进行性病变。89%(54/63)的小鼠种毒后第3天开始出现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P波倒置,QRS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出现异常Q波。心电图检测的成功,对利用动物模型进行致病机理、免疫,药物治疗等研究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病毒 心电图 超微结构
下载PDF
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彪如 童善庆 +4 位作者 陆德源 沈鼎鸿 沈耕荣 周霞秋 谢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应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加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方法,建立了鸭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先肝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4h后再静脉内激发性注射DHBV者,易造成一叶或二叶肝坏死。而第一次肝内注射内毒素,24h后静脉内注... 本文首次报道了应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加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方法,建立了鸭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先肝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4h后再静脉内激发性注射DHBV者,易造成一叶或二叶肝坏死。而第一次肝内注射内毒素,24h后静脉内注入生理盐水,或二次均注入生理盐水者均未发现肝坏死病理变化。若第一次肝内注入DHBV,第二次静脉内注入内毒素,病理变化则明显轻于第一种方法,仅出现轻微散在斑点状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肝坏死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用核酸杂交检测心肌炎小鼠心肌中柯萨奇B病毒RNA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晶星 陆德源 +4 位作者 王升年 陈曙霞 钱富荣 杨仲明 沈鼎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277-280,共4页
作者报道了柯萨奇B_(3m)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用常规病毒分离方法,于感染后第9天心肌内病毒分离开始转阴,而使用cDNA-RNA分子杂交方法,在感染后观察的整个36天内,小鼠心肌内病毒基因一直存在,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病变的持续存在可能与病... 作者报道了柯萨奇B_(3m)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用常规病毒分离方法,于感染后第9天心肌内病毒分离开始转阴,而使用cDNA-RNA分子杂交方法,在感染后观察的整个36天内,小鼠心肌内病毒基因一直存在,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病变的持续存在可能与病毒在心肌中的继续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病毒性 柯萨奇B3病毒 小鼠
下载PDF
ABC-ELISA法诊断巨细胞包涵体病
5
作者 朱丹红 徐桂林 +3 位作者 陈嘉华 沈鼎鸿 李云珠 俞善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19-420,共2页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新生儿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统计,约0.5~2.2%的新生儿先天感染HCMV,另有8~60%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感染该病毒,其中约5%发展为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重者于出生...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新生儿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统计,约0.5~2.2%的新生儿先天感染HCMV,另有8~60%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感染该病毒,其中约5%发展为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重者于出生后数天至数周死亡,幸存者也常留有各种后遗症。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包涵体 ELISA CID HCMV
下载PDF
肿瘤患者的NK细胞活性
6
作者 朱炳法 沈鼎鸿 +2 位作者 吴万龄 洪金秧 纪玉宝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82-182,共1页
NK细胞活性高低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国外文献已证实放疗、化疗均可使NK细胞活性更趋低下。
关键词 肿瘤 诊断 NK活性
下载PDF
AIDS所致的肝脏病损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炳法 沈鼎鸿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8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AIDS 的主要病变为免疫缺陷,其中细胞免疫损伤尤其明显;进而导致肿瘤及继发感染,后两者均能累及肝脏。本文在概述AIDS 累及肝脏后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及原因不明性发热的基础上,详细介绍KS 及淋巴瘤累及肝脏后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及... AIDS 的主要病变为免疫缺陷,其中细胞免疫损伤尤其明显;进而导致肿瘤及继发感染,后两者均能累及肝脏。本文在概述AIDS 累及肝脏后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及原因不明性发热的基础上,详细介绍KS 及淋巴瘤累及肝脏后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各种病毒(HAV、HBV、NANBV、HDV、CMV、HSV)所致的肝脏病损是相当严重的,它们进一步加重AIDS;肝内分枝杆菌或新型隐球菌感染后同样如此;据此,介绍了各种条件性感染累及肝脏时的病理及实验室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肝肿大 并发症 肝功能异常
下载PDF
微生物抗原脂质体作为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苏东辉 张泳 沈鼎鸿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93-196,199,共5页
近年来国外对脂质体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十分活跃,但国内报道尚少。本文就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制备原理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关键词 脂质体 佐剂 微生物 抗原
下载PDF
逆向斑点杂交、斑点杂交和电镜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全 沈鼎鸿 +3 位作者 童善庆 陆德源 顾健人 陈渊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本文将逆向斑点杂交同时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及其特异DNA多聚酶(DNAp)的结果,与斑点杂交检测DHBV DNA和电镜检测DHBV颗粒的结果作了比较。174份鸭血清用逆向斑点杂交和斑点杂交进行了配对检测,两者结果在统计上无差别。77... 本文将逆向斑点杂交同时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及其特异DNA多聚酶(DNAp)的结果,与斑点杂交检测DHBV DNA和电镜检测DHBV颗粒的结果作了比较。174份鸭血清用逆向斑点杂交和斑点杂交进行了配对检测,两者结果在统计上无差别。77份用逆向斑点杂交和电镜作了配对检测,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别。部分样品用三种方法重复检测多次,结果以逆向斑点杂交检测的重复性最好。并认为逆向斑点杂交具有方法简单、可靠、重复性好和一次能同时检测DHBY DNA和特异DNAp两个指标的优点,是研究体内嗜肝病毒复制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斑点杂交 逆向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免疫酶快速诊断
10
作者 张维颖 徐桂林 沈鼎鸿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0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首次采用CMV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染色检测100例“肝炎综合症”患儿尿脱落细胞病毒特异性抗原,阳性率为69%。并将此方法和病毒分离、短期培养免疫酶检测早期抗原法、包涵体检测法进行了比较。证实免疫酶染色具有快速、准确、省时、花... 本文首次采用CMV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染色检测100例“肝炎综合症”患儿尿脱落细胞病毒特异性抗原,阳性率为69%。并将此方法和病毒分离、短期培养免疫酶检测早期抗原法、包涵体检测法进行了比较。证实免疫酶染色具有快速、准确、省时、花费少、简便易推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感染 免疫酶法 诊断
下载PDF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应用
11
作者 黄晓哲 沈健民 +4 位作者 谢梅雯 虞丽琴 沈鼎鸿 陆德源 司马惠兰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年第5期303-306,共4页
本研究用小分子量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经戊二醛聚合成功地免疫了Balb/c小鼠,小鼠脾细胞与SP2/O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株产生特异性ST单克隆抗体(ST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用特的STMcAb建立了检测ETEc ST的竞争性ELISA。该方法检... 本研究用小分子量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经戊二醛聚合成功地免疫了Balb/c小鼠,小鼠脾细胞与SP2/O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株产生特异性ST单克隆抗体(ST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用特的STMcAb建立了检测ETEc ST的竞争性ELISA。该方法检测ST的敏感性较乳鼠灌胃法(SMA)高30倍。用两种方法对330株腹泻监测点的大肠杆菌做平行试验,发现12个相同的菌株两种试验ST均阳性,其余菌株两种试验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肠毒素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ConA诱导抑制细胞活性的改良测定法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炳法 吴万龄 +3 位作者 洪金秧 陈嘉华 陆德源 沈鼎鸿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7-210,共4页
自1976年Shou等报道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 Con A诱导后可出现抑制细胞[有人称其为Con A诱导抑制细胞(ConA-induced suppressor cell,Con A-SC)]以来,国内外不少报道不仅证实了这种ConA-SC;而且还深入探讨其属何类淋巴细胞。目前已广... 自1976年Shou等报道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 Con A诱导后可出现抑制细胞[有人称其为Con A诱导抑制细胞(ConA-induced suppressor cell,Con A-SC)]以来,国内外不少报道不仅证实了这种ConA-SC;而且还深入探讨其属何类淋巴细胞。目前已广泛地用于探讨自身免疫病、乙型肝炎与肿瘤等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A诱导 抑制细胞 ConA-SC 测定
原文传递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彪如 沈鼎鸿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99-402,共4页
本研究发现,掺杂肿瘤细胞的早期TIL培养上清液抑制自身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后期时,掺杂肿瘤细胞消失(即TIL呈对数生长期),TIL培养上清液却对自身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呈现生长刺激现象。首次发现消化酶对TI... 本研究发现,掺杂肿瘤细胞的早期TIL培养上清液抑制自身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后期时,掺杂肿瘤细胞消失(即TIL呈对数生长期),TIL培养上清液却对自身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呈现生长刺激现象。首次发现消化酶对TIL这些活力指标有影响。表型与淋巴细胞形态学对照研究时发现,初次分离的TIL层细胞中,Giem-sa染色的淋巴细胞比例为83±6%;活细胞镜下计数淋巴细胞占73±12%;而FACS分析CD3只有23±8%,HLADR31±20%;是否属TIL前体细胞,还须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浸润淋巴细胞 生物学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