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M和RFID的物资管理系统设计开发 被引量:1
1
作者 沙祎 韩俊 +2 位作者 张浩海 顾新桥 邝华树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采用动态帧时隙(DFSA)类算法解决RFID标签信息碰撞的问题,并设计了一种BIM和RFID集成的物资管理系统。通过仿真实验对提出的物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BIM和RFID集成的物资管理系统的物资吞吐量在高峰期可达200万件,远大于传统物... 采用动态帧时隙(DFSA)类算法解决RFID标签信息碰撞的问题,并设计了一种BIM和RFID集成的物资管理系统。通过仿真实验对提出的物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BIM和RFID集成的物资管理系统的物资吞吐量在高峰期可达200万件,远大于传统物资管理系统的物资吞吐量,不仅可以实现大流量的仓储物资吞吐,并且单件物资管理成本低于传统的物资管理成本,实现了物资出厂、运输、仓储、使用及转运等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与数据模型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资管理系统 BIM RFID DFSA算法 物资吞吐量 成本控制
下载PDF
地势对北京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2
作者 沙祎 张爱英 白帆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602-609,共8页
利用2010~2019年北京6个郊区的5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气象资料,分析了一天中北京郊区避暑旅游舒适度(B)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海拔高度对北京郊区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时段及区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避暑旅游舒... 利用2010~2019年北京6个郊区的5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气象资料,分析了一天中北京郊区避暑旅游舒适度(B)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海拔高度对北京郊区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时段及区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避暑旅游舒适度日变化有明显影响,对最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时段及区域有一定判断作用;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北京郊区的B日变化可分为三类,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区域海拔高度应高于400米,其中海拔高度高于900米的区域适宜开展避暑旅游时段为09~18时,与公众出游时间重合度更高,且舒适度更高,舒适时段也更长;按行政区划来看,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地区主要为延庆、房山、门头沟的西部,以及平谷、密云区的东部。综合来看,海拔高度偏高的区域更适宜开展避暑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避暑旅游 气候舒适度 日变化 北京
下载PDF
北京主要气传致敏花粉年浓度峰值日期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齐晨 姜江 +4 位作者 叶彩华 尤焕苓 乔媛 沙祎 白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50-2662,共13页
花粉是我国北方引发过敏性鼻炎最主要过敏原,花粉症发病期与花粉浓度高峰期吻合。基于北京地区2012至2020年花粉季多站、逐日分类花粉浓度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地区花粉浓度在3月上旬至5月中旬(可进一步划分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和4月下... 花粉是我国北方引发过敏性鼻炎最主要过敏原,花粉症发病期与花粉浓度高峰期吻合。基于北京地区2012至2020年花粉季多站、逐日分类花粉浓度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地区花粉浓度在3月上旬至5月中旬(可进一步划分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两个高峰期)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分别存在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内优势致敏花粉种类为柏科、杨柳科和松科,第二个高峰期内优势致敏花粉种类为桑科、菊科蒿属和藜科。根据优势致敏花粉年浓度峰值日期观测数据,使用与花粉采样站点位置相匹配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累积值,基于作物模型概念和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了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年浓度峰值日期预测模型。经检验,柏科、杨柳科、松科、桑科、菊科蒿属和藜科花粉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8%、80.0%、64.4%、86.7%、78.8%和81.8%。基于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年浓度峰值日期预测模型可为本地花粉症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气传致敏花粉 年浓度峰值日期 预测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1961~2016年长江流域降水变化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沙祎 徐影 +1 位作者 韩振宇 周波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5-1279,共15页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加剧做出了贡献,降水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和水循环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对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利用1961~2016年CN05.1逐日降水数据和20世纪气候检...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加剧做出了贡献,降水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和水循环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对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利用1961~2016年CN05.1逐日降水数据和20世纪气候检测归因计划(C20C+D&A Project)中CAM5.1-1degree模式的逐日降水结果,分析了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及三个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含人类活动及自然强迫因素的现实情景(All-Hist)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为相近。All-Hist情景下的多试验集合平均结果对长江流域降水的模拟能力较为可靠。通过对比两种情景下模拟的长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发现: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后,长江流域平均降水相对于仅考虑自然强迫情景下时呈现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随时间推移加剧;极端降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间呈现出的增加趋势有所削弱;对平均降水及极端降水变化趋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是上游中部、东南部及中下游东南部地区,均呈现减少趋势;但在长江上游西南部极端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增加,需要加强该区域洪涝预防工作。另外,人类活动对平均降水的减少贡献最大的时段为2000~2009年,影响最明显季节为秋冬两季;人类活动对极端降水的影响与降水的极端程度成正相关,降水极端性越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程度更大,且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也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人类影响 变化趋势 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