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对H2O2诱导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沙翔垠 罗春云 +3 位作者 宋莉 樊飞红 贺小松 杜道兵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2-1086,共5页
背景性激素在干眼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泪腺的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对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对H2O2诱导的兔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分离2~3月龄雄性... 背景性激素在干眼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泪腺的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对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对H2O2诱导的兔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分离2~3月龄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兔的泪腺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兔泪腺上皮细胞,用细胞角蛋白(CK)抗体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5×10^-5个/ml接种于96孔板培养44h后,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10^-5、1×10^-6、1×10^-7、1×10^-8mol/L的雌二醇或丙酸睾酮培养24h,再加入1×10^-4 mol/L H2O2培养1h诱导细胞凋亡,仅用H2O2作用的细胞作为凋亡对照组,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570nm处泪腺上皮细胞活性的吸光度(A570)值,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培养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其中80%以上的细胞对CK呈阳性反应。MTT比色法检测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亡对照组、不同浓度雌二醇组和丙酸睾酮组的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5、1×10^-6、1×10^-7mol/L雌二醇组和1×10^-6mol/L丙酸睾酮组的A570值均明显高于凋亡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应浓度丙酸睾酮组相比,雌二醇组A570值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凋亡对照组比较,丙酸睾酮组和雌二醇组早期及晚期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丙酸睾酮组相比,雌二醇组早期及晚期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可抑制H2O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雌二醇的抑制作用强于丙酸睾酮。雌二醇对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泪腺上皮细胞 凋亡 雌二醇 丙酸睾酮 过氧化氢
下载PDF
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严重眼干燥症 被引量:5
2
作者 沙翔垠 陈家祺 +6 位作者 马静 许丽英 程浩 冀建平 黄国富 孙明霞 孙丽霞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兔肉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后的泪液分泌及重症眼干燥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摘除兔泪腺制成眼干燥症模型后,颌下腺移植组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将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于颞侧眶区,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对照组不做其它处理。术后观... 目的 探讨兔肉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后的泪液分泌及重症眼干燥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摘除兔泪腺制成眼干燥症模型后,颌下腺移植组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将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于颞侧眶区,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对照组不做其它处理。术后观察泪液分泌、眼表荧光素染色及虎红染色、结膜印迹细胞检查、光镜、电镜等检查。结果 移植成功组泪液分泌最持续增加,2月时基本稳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虎红染色积分分别为2.3±2.26,1.76±1.72,有1只兔眼发生角膜溃疡,而眼干燥症模型对照组相应积分为7.5±1.65,5.3±1.49,有7只兔眼出现角膜溃疡,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检查见对照组的眼表组织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结构破坏,而移植组的颌下腺则具有较正常的组织结构。结论 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能保持持续的分泌功能,有效阻止实验性重症眼干燥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颌下腺 游离移植 治疗 眼干燥症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治疗近视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沙翔垠 张效房 +2 位作者 孙秉基 陈国岭 张金嵩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相关因素。对656眼PRK手术,分析术前及术后1年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术后1年,裸眼视力≥0.50者593眼(90.3%)、屈光状态在±0.5D范围内者586眼(89.... 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相关因素。对656眼PRK手术,分析术前及术后1年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术后1年,裸眼视力≥0.50者593眼(90.3%)、屈光状态在±0.5D范围内者586眼(89.3%),角膜haze0~1级者607(92.5%),中、低度近视组各主要临床指标均优于高度近视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近视度数、年龄、角膜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增生、程度及角膜haze等与PRK术后效果密切相关,应注意考虑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 PRK
下载PDF
Avastin和地塞米松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沙翔垠 宋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眼表应用avastin、地塞米松及联合用药对SD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大鼠CNV模型,分为4组:地塞米松组给予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局部点眼;avastin组给予5.0g/Lavastin;联合组给予5.0g/Lavastin+0.1... 目的探讨眼表应用avastin、地塞米松及联合用药对SD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大鼠CNV模型,分为4组:地塞米松组给予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局部点眼;avastin组给予5.0g/Lavastin;联合组给予5.0g/Lavastin+0.1%地塞米松;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裂隙灯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各组CNV的面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第6天时,对照组CNV生长接近高峰,血管粗大、密集,交织成网状;地塞米松组和avastin组CNV较短,血管稀疏、细长;联合组CNV较短,血管较稀疏、细小。实验后3、6、12d,3个组CNV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659,P=0.000;F=296.370,P=0.000;F=148.008,P=0.000),组间多重比较显示avastin组、地塞米松组及联合组CNV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vastin组与地塞米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对照组角膜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层大量CNV,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地塞米松组、avastin组角膜基质排列趋于整齐,CNV明显减少,腔小且分布稀疏,未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联合组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规则,CNV显著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对照组角膜全层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CNV区域和上皮全层。地塞米松组和avastin组CNV密度减低,角膜基质层CNV区域的VEGF表达减少;联合组CNV密度明显减低,VEGF表达微弱。结论 Avastin和地塞米松均能抑制CNV,二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降低CNV和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AVASTIN 地塞米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低眼压综合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沙翔垠 闫亦农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 (SH)预防使用丝裂霉素C的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低眼压综合征 (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脉络膜脱离等 )的效果。方法 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 74眼 ,术中均一次性使用 0 3mg/ml的丝裂霉素C ,其中 3 6眼...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 (SH)预防使用丝裂霉素C的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低眼压综合征 (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脉络膜脱离等 )的效果。方法 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 74眼 ,术中均一次性使用 0 3mg/ml的丝裂霉素C ,其中 3 6眼在对角缝合巩膜瓣 2针后于瓣下及前房内注入SH 0 2ml ,另外 3 8眼则注入B .S .S .溶液进行对照。结果 术后早期SH组有 4眼出现浅前房 ,1眼发现脉络膜脱离 ;对照组则有 19眼出现浅前房 ,7眼发现脉络膜脱离 ,同时有 4眼出现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而且其术后早期低眼压也较SH组明显。结论 术中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少量SH ,能有效预防使用丝裂霉素C的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低眼压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钠 丝裂霉素C 小梁切除术 低眼压综合征
下载PDF
局部切除合并部分异体板层角巩膜移植治疗角膜皮样瘤 被引量:6
6
作者 沙翔垠 陈家祺 +3 位作者 陈龙山 刘祖国 黄挺 王智崇 《眼视光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切除合并异体板层角巩膜移植治疗角膜皮样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7例110眼角膜皮样瘤用比瘤体大0.5 mm的环钻划界,行病灶处角巩膜组织板层切除,于供体眼球相应部位钻取形状和厚度相似的板层角巩膜植片,植片比植床直径大0.25 ... 目的观察局部切除合并异体板层角巩膜移植治疗角膜皮样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7例110眼角膜皮样瘤用比瘤体大0.5 mm的环钻划界,行病灶处角巩膜组织板层切除,于供体眼球相应部位钻取形状和厚度相似的板层角巩膜植片,植片比植床直径大0.25 mm,角膜侧行连续缝合,巩膜侧行间断缝合.结果随访6个月~5年,所有植片愈合良好,7眼出现植片下新生血管及植片轻度水肿,抗排斥治疗后血管萎缩、消退.术后正常眼表结构恢复快,视力及角膜散光较术前改善(P<0.05).2例复发,无层间植入等并发症.结论局部彻底切除合并相应部位的异体板层角巩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皮样瘤/外科手术 板层角巩膜/移植 移植 异种
下载PDF
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显微技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沙翔垠 陈家祺 +3 位作者 许扬滨 林建贤 王晓贞 戴淑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相关显微技术。方法 制作干眼模型后 ,通过显微血管吻合将游离的兔颌下腺移植于颞部皮下 ,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 ,并对移植成功的颌下腺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4只兔因血管意外致... 目的 探讨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相关显微技术。方法 制作干眼模型后 ,通过显微血管吻合将游离的兔颌下腺移植于颞部皮下 ,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 ,并对移植成功的颌下腺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4只兔因血管意外致移植失败 ,10只移植成功兔分别于术后 3~ 8个月处死 ,发现 9只兔的移植颌下腺成活 ,1只兔的移植颌下腺萎缩并纤维化。成活腺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正常颌下腺的结构。结论 掌握显微镜下颌下腺及其血管与导管的分离、吻合技巧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血管并发症 ,尤其是静脉并发症 ,如栓塞、狭窄、扭转等是导致腺体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移植 干眼症 显微技术
下载PDF
Avastin对大鼠角膜结构和缺损愈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沙翔垠 宋莉 罗春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评估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大鼠角膜上皮缺损愈合速率及对正常大鼠角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损组和正常组,缺损组包括实验A组和对照A组,均建立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每组4只(8眼);正常组包括实... 目的评估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大鼠角膜上皮缺损愈合速率及对正常大鼠角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损组和正常组,缺损组包括实验A组和对照A组,均建立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每组4只(8眼);正常组包括实验B组和对照B组,每组2只(4眼)。上述实验组双眼均滴5g.L-1的Avastin,对照组均滴生理盐水。A组于造模后12h、18h、24h、36h荧光素染色裂隙灯观察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直至上皮缺损愈合;B组在连续滴眼7d后做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裂隙灯观察显示,在24h内实验A组和对照A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一致,36h时角膜上皮均已愈合;实验A组和对照A组在12h、18h、24h角膜上皮缺损平均愈合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组滴眼7d后,与对照B组比较,实验B组的光镜和电镜检查未见角膜结构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短期局部应用5g.L-1Avastin对大鼠角膜上皮缺损愈合速率和正常角膜结构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STIN 角膜上皮缺损 愈合速率
下载PDF
颌下腺组织培养上清液对结膜上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沙翔垠 陈家祺 +3 位作者 郑健樑 郭海波 杨瑞明 郑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颌下腺分泌液对结膜上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正常兔结膜细胞,传代接种后分别加入兔颌下腺及泪腺组织培养上清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样本的细胞生长周期时相,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目的】探讨颌下腺分泌液对结膜上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正常兔结膜细胞,传代接种后分别加入兔颌下腺及泪腺组织培养上清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样本的细胞生长周期时相,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颌下腺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结膜上皮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且与其所加入的量相关,增加其细胞生长曲线的峰值,提高 S 期及 G_2期细胞的百分比,减少 G_1期细胞的百分比,但这些作用略低于泪腺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结论】兔颌下腺组织培养上清液能促进培养的兔结膜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并维持其正常的细胞形态及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结膜上皮细胞 细胞生物学 活性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治疗近视术后角膜上皮剥脱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沙翔垠 张效房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PRK术后角膜上皮层剥脱发生的诱因及其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使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分别对2847眼近视眼施行PRK手术,术后定期随诊,观察记录发生角膜上皮层剥脱的眼数、范围及术后时间... 目的:探讨PRK术后角膜上皮层剥脱发生的诱因及其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使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分别对2847眼近视眼施行PRK手术,术后定期随诊,观察记录发生角膜上皮层剥脱的眼数、范围及术后时间。结果:接受PRK手术的2847眼中先后有52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层剥脱(明确外伤诱因者43眼,占83%),其中38眼发生于术后1月内,11眼发生于术后1~2月间,3眼发生于手术2月后。角膜上皮层剥脱发生率在术后1月内(1.335%)明显高于术后1~2月间(0.386%)(P<0.01)及手术2月后(0.105%)(P<0.01),而术后1~2月间的发生率也高于手术2月后(P<0.05)。结论:PRK术后早期,尤其是在术后1月内,新生的角膜上皮层与基质层间尚未形成较牢固的连接结构,应防止外力对眼部的机械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层剥脱 近视术 角膜切削术 PRK
下载PDF
翼状胬肉手术后再生长和复发部位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方秋云 沙翔垠 +2 位作者 彭娟 姚达强 陈振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5-1277,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再生长和复发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方法对住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手术的患者206例(263眼),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18.6个月,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后再生长和复发开始发生的部位。结果 263眼中发现82眼翼状胬肉再生... 目的探讨预防再生长和复发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方法对住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手术的患者206例(263眼),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18.6个月,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后再生长和复发开始发生的部位。结果 263眼中发现82眼翼状胬肉再生长,22眼复发,共104眼,其中101眼再生长和复发起始部位在上下结膜瓣缝合连接处原翼状胬肉的残留结膜,占97.1%,仅3眼复发起源于角膜缘,占2.9%。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再生长和复发绝大多数起始于结膜瓣缝合连接处,因此翼状胬肉手术转移结膜瓣缝合要求对合严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 手术后随访 复发 生长 结膜瓣转移 翼状胬肉手术 眼翼状胬肉 转移结膜瓣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宋莉 沙翔垠 +3 位作者 郑瑜 段明明 邹湖涌 洪作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780,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8例18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康柏西普0.5 mg,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并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8例18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康柏西普0.5 mg,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BCVA为0.36±0.13,治疗后1、3个月BCVA分别为0.50±0.14、0.56±0.11,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MT为(401.83±104.63)μm,术后1、3个月的CMT为(207.56±45.63)、(196.11±36.37)μm,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或稳定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短期内随访观察未见局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彭娟 沙翔垠 +1 位作者 文晔 梅开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理 视网膜孔/病因 内界膜/病理 细胞学 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黏附分子/病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彭娟 沙翔垠 +3 位作者 杨瑞明 郑瑜 吴兴萍 郭露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26-2428,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1例11眼为治疗组,收集同期7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mg。对照组...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1例11眼为治疗组,收集同期7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mg。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视力及眼压情况,荧光造影及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成像检测黄斑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提高,术后3个月视力提高明显平均值0.32±0.12。术后视力提高值与术前视力呈负相关。术后眼压值升高,术后1个月眼压值为(20.15±9.45)mmHg,术后3个月眼压值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值(18.57±8.76)mmHg。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为(219.12±12.81)μm。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3个月视力有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变薄。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能有效提高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有一过性眼压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下载PDF
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曾婧 刘笑 +1 位作者 刘志平 沙翔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9-374,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新生血管性眼病病例。所有病例均详... 目的研究分析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新生血管性眼病病例。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 d、治疗后1周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眼底情况。并对纳入病例的资料特征、所用药物、治疗方案、注药次数、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病例227例313眼,其中93例163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45例58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26例29眼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l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39例39眼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13例13眼为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4例4眼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4例4眼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余3例3眼为其他眼病。单眼注药141例,双眼注药86例。22.0%的患眼实施了3+PRN方案,78.0%的患眼实施了1+PRN方案。雷珠单抗治疗的有152眼,康柏西普治疗的有140眼,有21眼在治疗过程中更换了药物。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治疗544次,平均(1.8±1.0)次/眼。总体治疗后平均LogMAR视力(0.92±0.76)与基线(1.1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抗VEGF治疗确可有效促进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减少视力损害,是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一线治疗用药。但在真实世界中,抗VEGF药物的应用仍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注射 真实世界
下载PDF
翼状胬肉根治手术预防结膜复发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方秋云 沙翔垠 +2 位作者 彭娟 姚达强 陈振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预防结膜复发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06例(263眼)分为A、B2组,A组92例(120眼)接受翼状胬肉根治切除手术,即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移植术... 目的探讨不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预防结膜复发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06例(263眼)分为A、B2组,A组92例(120眼)接受翼状胬肉根治切除手术,即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移植术联合球筋膜广泛切除和翼状胬肉残留的球结膜尽量切除术;B组114例(143眼)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移植术。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18.6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结膜及巩膜创面情况,比较2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结膜复发的眼数和发生率。结果A组巩膜创面主要由转移结膜瓣覆盖,水肿、充血轻,其中16眼结膜复发,发生率为13.33%;B组巩膜创面主要由翼状胬肉残留的球结膜覆盖,充血持续1个月以上,其中66眼结膜复发,发生率为46.15%;用χ2检验分析,2组结膜复发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2.75,P〈0.005)。结论翼状胬肉根治切除手术预防结膜复发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手术方法 结膜复发
下载PDF
中药联合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瑜 金伟孝 +1 位作者 沙翔垠 宋莉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672-367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3例93眼临床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45眼)用中药+阈下微脉冲激光+羟苯磺酸钙,对照组(33例48眼)用阈下微脉冲激光+羟苯磺酸钙,随访...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3例93眼临床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45眼)用中药+阈下微脉冲激光+羟苯磺酸钙,对照组(33例48眼)用阈下微脉冲激光+羟苯磺酸钙,随访6个月,对比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BCVA提高、黄斑水肿的消退及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消失或减轻均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以上3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不仅可以促进黄斑水肿的吸收,减轻激光的损伤,同时可以改善及维持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中药 阈下微脉冲激光
下载PDF
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 被引量:10
18
作者 彭娟 沙翔垠 杨瑞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308-1310,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09-07/2011-08眼内炎住院患者27例27眼,采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取玻璃体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 目的:探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09-07/2011-08眼内炎住院患者27例27眼,采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取玻璃体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全身使用盐酸万古霉素联合左旋氧氟沙星。炎症无明显好转者,2~4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含盐酸万古霉素的灌注液。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和玻璃体混浊情况。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7例眼内炎均治愈,视力均有提高。细菌培养检出率56%。革兰氏阳性菌占67%,对盐酸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较敏感。8例患者经过静脉滴注及玻璃体腔内注药后眼内炎症控制,19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临床症状体征好转。结论:早期细菌培养对眼内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眼内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盐酸万古霉素 玻璃体腔注射 玻璃体手术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增强人角膜缘干细胞的干性和抑制凋亡的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志平 沙翔垠 +3 位作者 王智崇 李朝阳 刘颖 周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9-399,共11页
背景 成体干细胞的命运与其生存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SCs)微环境能增强人角膜缘干细胞(LSCs)的干性,其作用机制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干细胞微环境增强LSCs的干性及其抑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9小鼠ES细... 背景 成体干细胞的命运与其生存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SCs)微环境能增强人角膜缘干细胞(LSCs)的干性,其作用机制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干细胞微环境增强LSCs的干性及其抑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9小鼠ES细胞株(E14细胞)分别用CnT-20培养液和CnT-20+体积分数20% ES(ESC-CM)培养液进行培养和传代.采用新鲜供体人角膜缘组织块培养法,分别用CnT-20培养液和ESC-CM培养液培养和传代LSCs,细胞经固定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并计算克隆形成率(CFE).ESC-CM培养组细胞分别转染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 siRNA(19-25nt siRNA)或siRNA(sc37007),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iRNA转染前后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和活性氧簇(ROS)的产生情况;采用RT-PCR、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p63、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细胞分化标志物细胞角蛋白3(C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黏着斑激酶(FAK)、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其磷酸化蛋白以及p21蛋白的改变. 结果 ESC-CM培养组LSCs可传至第8代,CFE为(7.6±0.6)%,CnT-20培养组传至第6代,CFE为(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4,P=0.011);ESC-CM培养组第2、3、4、5、6代LSCs的凋亡百分比均明显低于CnT-20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RNA-F转染细胞的凋亡率为(7.7±1.3)%,明显低于siRNA-TERT转染细胞的(3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8,P=0.000).ESC-CM培养组与CnT-20培养组的原代LSCs 中干细胞标志物mRNA及其蛋白、TER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SC-CM培养组CK3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CnT-20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SCCM培养组第2代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蛋白及TERT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nT-20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iRNA-TERT转染组细胞端粒酶活性为(4.83±0.67)%,明显低于siRNA-F转染组的(46.7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16,P=0.000).ESC-CM培养组培养液中添加了FAK抑制剂和GSK3β抑制剂以及转染TERT-siRNA后,细胞中pFAK、pAkt、pGSK3β的表达明显减弱,而p21的表达增强.ESC-CM培养组第2代LSCs及siRNA-F转染组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CnT-20培养组和siRNA-TERT 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SC-CM培养组原代和第2代细胞中及siRNA-F转染组细胞中ROS表达比例均明显低于CnT-20培养组及siRNA-TERT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ESC-CM培养体系可促进LSCs干性的维持,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端粒酶-p21-线粒体通路及FAK/Wnt 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微环境 端粒酶 角膜缘干细胞 信号通路 凋亡 克隆形成单位
下载PDF
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变应原筛选及预防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瑞明 赖荷 +4 位作者 沙翔垠 郭露萍 周萍 谭颖谦 郑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46-948,共3页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患者气源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7种吸入性变应原对广东地区138例患有变应性结膜炎的患者进行皮内试验。结果138例符合条件的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的变应原皮肤实验阳性率以螨(1...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患者气源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7种吸入性变应原对广东地区138例患有变应性结膜炎的患者进行皮内试验。结果138例符合条件的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的变应原皮肤实验阳性率以螨(122/138,88.41%)最高,其次为屋尘(88/138,63.71%)、刺苋菜(87/138,63.04%)、蟑螂(79/138,57.24%)、秋季花粉(75/138,54.35%)、垫料(75/138,54.35%)、蚕蛹(74/138,53.62%)、蜜蜂(65/138,47.10%)等。结论螨、屋尘是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的最常见变应原,临床上应重视环境对其预防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结膜炎 皮内试验 变应原 广东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