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猴血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洪佳冬 吴军 +1 位作者 江钢锋 江静波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258-259,共2页
本实验以猴血细胞配以不同比例的人血细胞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猴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不同比例猴血细胞及猴血清对原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猴血细胞对人恶性疟原虫不敏感。一定比例的人、猴血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对... 本实验以猴血细胞配以不同比例的人血细胞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猴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不同比例猴血细胞及猴血清对原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猴血细胞对人恶性疟原虫不敏感。一定比例的人、猴血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对其感染率的影响不大,但较低比例的人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猴血清对人疟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猴血 猴血清 体外培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2 位作者 陈沛泉 王善青 蒙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份血样中有 36份恶性疟患者共扩增出 44个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占 75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为 19 4%。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AD2 0型和K1型第 2区序列与MAD2 0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体表面蛋白1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我国7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现状 被引量:56
3
作者 段一凡 范轶欧 +5 位作者 范健文 潘淑贤 洪佳冬 张倩 刘爱玲 马冠生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9期660-663,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存在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年龄在6~17岁之间的中小学生919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的平均...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存在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年龄在6~17岁之间的中小学生919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的平均饮水量为930ml±2ml,饮料的平均饮用量为715ml±2ml。中学生在家不喝饮料的比例高于小学生,小学生在学校不喝饮料的比例高于中学生。59.5%的小学生在家经常饮用纯牛奶,超过60%的中学生在家饮用碳酸饮料。25.7%的小学生在学校经常饮用纯牛奶;45%左右的中学生在学校饮用固体饮料。在家里,饮料的准备者主要为母亲;在学校,饮料的准备者主要为其他人。饮料的购买地点主要为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中小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为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蔬饮料。他们常喝这些饮料的原因主要有好喝、干净卫生和健康/有营养。结论建议城市中小学生适量增加饮水量。碳酸饮料等软饮料依然是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的主流,而咖啡、固体饮料的消费量在高年级学生中的饮用比例有明显增加。父母和学生本人是营养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别是高年级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消费 软饮料 中小学生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序列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陆家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序列测定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的建立及在疫苗宿主保护性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军 洪佳冬 +3 位作者 杨晓明 黄建成 何建国 江静波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实验以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 ,使恶性疟原虫在猕猴体内进行短期的生长发育 ;并以此模型进行了抗疟疫苗保护性试验 ,以探索此猴模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 ,恶性疟原虫在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生长良好 ;在猴模外周血中可以见到... 本实验以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 ,使恶性疟原虫在猕猴体内进行短期的生长发育 ;并以此模型进行了抗疟疫苗保护性试验 ,以探索此猴模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 ,恶性疟原虫在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生长良好 ;在猴模外周血中可以见到除疟原虫配子体外的各种虫体形态 ;原虫生存期为 13~ 14d;3只实验猴最高感染率分别达到 8.6 %、6 .5 %和 5 .4% ;接种了恶性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 -痘苗病毒的猕猴 ,在疟原虫的攻击试验中受到了保护。结果表明 ,通过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可建立起供短期实验的恶性疟原虫 -猕猴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猕猴 动物模型 疫苗宿主 保护性试验
下载PDF
广州市荔湾区首例人禽流感疫情索源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丹 张建华 +1 位作者 范健文 洪佳冬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搜索人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通过对死者生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液、咽拭子检测和医学观察,对死者生前的活动场所进行外环境自然检测等方式谋求获取死者的感染来源。[结果]搜索并采集了124名接触者的样本并对其进... [目的]探讨搜索人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通过对死者生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液、咽拭子检测和医学观察,对死者生前的活动场所进行外环境自然检测等方式谋求获取死者的感染来源。[结果]搜索并采集了124名接触者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医学观察,发现死者的女友出现发热症状,经留院观察排除感染人禽流感,其余123名接触者均无相关流感样症状,所有接触者和外环境自然检索标本均没有检出禽流感抗体阳性。[结论]死者为广东省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确诊病例,尽管目前仍未找出真正感染来源证据,但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协助、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性合作的经验对今后的传染病索源是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H5N1 疾病控制
下载PDF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在建立恶性疟原虫(P.f)新分离株体外连续培养的初期,使用小鼠腹腔洗脱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结果表明,在饲养细胞的辅助下,P.f虫株很快适应体外培养条件,生长发育良好。6周后停用饲养细胞,虫株仍... 在建立恶性疟原虫(P.f)新分离株体外连续培养的初期,使用小鼠腹腔洗脱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结果表明,在饲养细胞的辅助下,P.f虫株很快适应体外培养条件,生长发育良好。6周后停用饲养细胞,虫株仍能继续正常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体外培养 饲养细胞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免疫抑制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疟药物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8
作者 吴军 洪佳冬 +2 位作者 黄建成 何建国 江静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免疫抑制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方法 应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动物体内的溶血反应 ,采用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结果 在此模型中 ,恶性疟原虫分别在猕猴体内存活 2 1天以上 ;最高感染率分别为 8 6 %、10 6 %和 6 4%...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免疫抑制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方法 应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动物体内的溶血反应 ,采用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结果 在此模型中 ,恶性疟原虫分别在猕猴体内存活 2 1天以上 ;最高感染率分别为 8 6 %、10 6 %和 6 4%。在应用此模型进行的抗疟药杀虫试验中 ,猴服用蒿甲醚 4h后 ,原虫感染率由 4 6 %迅速下降到 0 5 % ;2 4h后 ,原虫消失。结论 恶性疟原虫可以在免疫抑制的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较好地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动物模型 换血 抗疟药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序列测定
9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陆家海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 :对恶性疟原虫FCC - 1 HN株的 3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APDH)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恶性疟原虫FCC - 1 HN株体外培养物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 ,从总RNA合成cDNA。分别用基因组DNA和cDNA作模板在体外用特异引物扩增GAPDH基因 ,... 目的 :对恶性疟原虫FCC - 1 HN株的 3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APDH)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恶性疟原虫FCC - 1 HN株体外培养物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 ,从总RNA合成cDNA。分别用基因组DNA和cDNA作模板在体外用特异引物扩增GAPDH基因 ,并直接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恶性疟原虫GAPDH基因含一个约 30 0bp的内含子 ,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 1 0 1 1bp ,编码一个 337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结论 :我国恶性疟原虫FCC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3-磷酸某油醛脱氢酶 GAPDH 基因测序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核酸在宿主体内的代谢 被引量:3
10
作者 洪佳冬 何蔼 +2 位作者 王轶 詹希美 屈良鹄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1,72,共4页
目的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核酸在宿主体内代谢规律 ,寻找快捷、简便的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实验用经体外扩增的日本血吸虫rRNA大亚基核酸片段 ,以不同剂量 2 0、40、6 0、80、10 0 μg经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 目的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核酸在宿主体内代谢规律 ,寻找快捷、简便的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实验用经体外扩增的日本血吸虫rRNA大亚基核酸片段 ,以不同剂量 2 0、40、6 0、80、10 0 μg经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在不同的时间 5、10、2 0、30、6 0、12 0min取小鼠肝、全血及血清 ,用PCR方法检测血吸虫核酸片段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结果 用特异的rRNA引物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可见一条分子量大小为 2 70bp的扩增带。当注入小鼠体内核酸量大于 80 μg时 ,血清中 5、10min组、肝内 30、6 0min组检测出有血吸虫特异性的核酸片段 ;而 2 0、12 0min肝及血清中均不能检测出血吸虫的特异性片段。白细胞在不同剂量及各个时间点上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提示血吸虫核酸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 :血吸虫核酸进入小鼠体内 ,首先是分布在血清中 ,经血液循环后 ,核酸作为异源性物质 ,很快地在肝内进行代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异源核酸 聚合酶链反应 宿主体内代谢
下载PDF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广东医药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低温保存 保种 疟疾
全文增补中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12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广东医药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60-161,共2页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体外培养 饲养细胞 生理 营养 代谢
全文增补中
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死亡监测系统报告质量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洪佳冬 张万方 余毅 《华南预防医学》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州市荔湾区死因资料报告质量,为该区死亡登记报告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方法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州市荔湾区死因资料报告质量,为该区死亡登记报告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方法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通过分析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最高诊断可靠性、常见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等指标对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2008年共报告死亡病例5 746例,报告及时的有1 265例,占总报告死亡数的22.02%;2012年共报告死亡病例5 863例,报告及时的有3 776例,占总报告死亡数的64.40%;2012年的死亡报告及时率高于2008年(P<0.01)。2008年审核及时率为64.91%(3 730/5 746),2012年审核及时率为66.76%(3 914/5 863),2012年的审核及时率高于2008年(P<0.05)。2008年最高诊断可靠的有3 058例,占总数的53.22%;2012年最高诊断可靠的有4 621例,占总数的78.82%。2008年共有1 109例为ICD编码错误,占报告总数的19.30%;2012年共有35例为ICD编码错误,占报告总数的0.60%。2008年死亡病例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的占报告总数的82.04%(4 714/5 746),2012年死亡病例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的占报告总数的98.79%(5 792/5 863),2012年高于2008年(P<0.01)。结论 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的死因登记报告质量明显高于2008年。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死因随访工作是提高报告质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原因 病例报告 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广州市荔湾区某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洪佳冬 方强 +1 位作者 汪志强 黎海涛 《华南预防医学》 2014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8—11月荔湾区东沙街道发生登革热疫情,...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8—11月荔湾区东沙街道发生登革热疫情,共报告病例107例,累计发病率为2.82/10万。首发病例于8月24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1月29日发病,疫情持续98d,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10月,共报告95例,占发病总数的88.79%。病例分布于4个社区中,其中东望53例、沙洛25例、南激21例、金宇8例,不同社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50例,女性57例,男女性别比为1:1.14。发病年龄相对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共报告72例,占发病总数的67.29%。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占33.65%)、工人(占23.36%)为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病原为登革I型病毒。疫情流行期间布雷图指数最高达28.21。结论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历时较长,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1次疫情;控制传播媒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但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迅速控制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疾病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洪佳冬 康燕 李建杰 《华南预防医学》 2015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22 0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9.54/10万;其中乙肝18 264例(占82.84%)、甲肝221例(占1.00%)、丙肝2 467(占11.19%)、戊肝613例(占2.78%)、肝炎(未分型)482例(占2.19%)。全区各个街道均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逢源街(1 608例,占7.29%)、南源街(1 503例,占6.82%)和多宝街(1 406例,占6.38%)。发病主要集中在20-64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2.95%(18 288/22 047)。男性14 660例,年均发病率为339.76/10万,女性7 387例,年均发病率为178.5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分布以家政、家务及待业(占19.13%)、商务人员(占15.06%)、离退休人员(占14.71%)和工人(占10.51%)为主。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一起细菌性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佳冬 潘淑贤 《华南预防医学》 2017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1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致病因子,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根据餐厅的供应记录进行午餐和晚餐食物消费情况调查,对进食可疑餐次的病例开展回... 目的通过调查1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致病因子,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根据餐厅的供应记录进行午餐和晚餐食物消费情况调查,对进食可疑餐次的病例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病例和厨工的肛拭子、餐厅工作人员手拭子、外环境拭子、可疑食品原料等样本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结果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7日19时45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9日18时,共报告病例54例,罹患率为8.13%(54/664)。发病最高峰为9月8日6―12时(25例),次高峰为9月7日18―24时(10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食用加生鸡蛋黄盖饭(RR为10.17)和刺身类海鲜(RR为2.55~5.44)的发病风险增加。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6份病例肛拭子和2份外环境拭子检出肠炎沙门菌,3份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荧光PCR)。结论该事件为1起由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以生鸡蛋为原料的食品和刺身类海鲜的卫生监管,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沙门菌 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3年广州市东沙街道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强 洪佳冬 +1 位作者 汪志强 黎海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535-539,共5页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该街道2013-08/11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07例,占荔湾报告病例数第2位,均为本...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该街道2013-08/11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07例,占荔湾报告病例数第2位,均为本地感染病例,累计发病率28.18/万,无死亡病例;病例分布于4个居委,各居委之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病毒流行株实验室检测均为登革I型病毒;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28.21。结论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措施,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也是有效控制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发病率 流行病学 疫情控制
原文传递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问题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强 洪佳冬 林岳程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05-308,共4页
通过列举和分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常见的卫生相关问题,指出空调系统的污染无法避免,在各种改善空气质量措施中,新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但又与新风的量、洁净度和气流组织密切相关。同样,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还需要对集中空调系统进行科学... 通过列举和分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常见的卫生相关问题,指出空调系统的污染无法避免,在各种改善空气质量措施中,新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但又与新风的量、洁净度和气流组织密切相关。同样,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还需要对集中空调系统进行科学有效地运营管理;卫生部门应加强预防性卫生学审查和日常卫生监督,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场所 空调 卫生
原文传递
一起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建东 洪佳冬 +6 位作者 梁东兴 肖新才 潘淑贤 王志伟 谢晰文 甄若楠 马晓薇 《华南预防医学》 2018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分析1起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预防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物。结果共搜索发现中毒患者4例,为同一家... 目的分析1起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预防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物。结果共搜索发现中毒患者4例,为同一家庭中的2对夫妻,年龄范围为24~58岁;4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和呕吐症状,临床分级为重级1例、中级2例、轻级1例。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剩余五指毛桃鸡汤及汤渣样品均检出钩吻碱甲和钩吻碱子。病例临床分级与进食五指毛桃鸡汤量的秩相关系数r=1.00(P<0.01)。结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因误食混有断肠草的五指毛桃鸡汤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吻生物碱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一起蜜豆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朝军 袁俊 +4 位作者 潘淑贤 刘建平 刘于飞 何炳洪 洪佳冬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年第5期76-77,共2页
2012年9月27日晚,广州市荔湾区某医院报告称DY公司员工在BX酒家进食晚餐后,陆续有多名员工出现恶心、头晕、面颈部麻痹等症状,怀疑食物中毒。接报后,广州市和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研究事件暴发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原因,... 2012年9月27日晚,广州市荔湾区某医院报告称DY公司员工在BX酒家进食晚餐后,陆续有多名员工出现恶心、头晕、面颈部麻痹等症状,怀疑食物中毒。接报后,广州市和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研究事件暴发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原因,并提出和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食物中毒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司员工 医院报告 危险因素 荔湾区 广州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