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7
1
作者 洪增流 姚学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3,共6页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自我 意识流 物化 故我 他人
下载PDF
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 被引量:4
2
作者 洪增流 彭发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78-83,105,共7页
符号性是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英语语符具有时间单维性和生命流动性的特点 ,汉语语符具有平面图画性和空间多维性的特点。这种语言维度的差异反映在诗歌创作的领域 ,表现为意象派诗歌中时间瞬间意象和中国古典诗歌三... 符号性是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英语语符具有时间单维性和生命流动性的特点 ,汉语语符具有平面图画性和空间多维性的特点。这种语言维度的差异反映在诗歌创作的领域 ,表现为意象派诗歌中时间瞬间意象和中国古典诗歌三维空间意境的分野。仅以抒情的纯粹性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实现了诗歌语言维度的最大化 ,具有虚实相生和时空合一、视角通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语言 意境 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 意象 中国 古典诗歌
下载PDF
福克纳小说中的耶稣式形象 被引量:3
3
作者 洪增流 贾晓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75,共5页
结合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氛围,对福克纳几部主要小说中的耶稣式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演变的过程,以求全面公正地评价作家的宗教观及其在作品中塑造这些各具特色的耶稣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 福克纳 耶稣形象 扭曲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冯内格特小说中宗教思想探微 被引量:2
4
作者 洪增流 王莉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从宗教意识层面来考察和分析冯内格特不同创作阶段的三部小说,指出冯内格特对宗教的关注贯穿其创作过程的始终,其宗教思想经历了宗教怀旧、宗教荒诞、宗教消亡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 宗教意识 宗教怀旧 宗教荒诞 宗教消亡
下载PDF
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 被引量:2
5
作者 洪增流 尚晓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72-73,71,共3页
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洪增流,尚晓进关键词美国文学,回归自然,浪漫主义,超验主义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类便向自然展示着作为征服者的伟力与骄傲。然而,文明社会又给人以种种压抑和束缚。在文明的枷锁中.人类渴望着重归... 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洪增流,尚晓进关键词美国文学,回归自然,浪漫主义,超验主义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类便向自然展示着作为征服者的伟力与骄傲。然而,文明社会又给人以种种压抑和束缚。在文明的枷锁中.人类渴望着重归自然.寻回那片自由而纯净的天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 超验主义
下载PDF
从“全在”到“不在”——论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3
6
作者 洪增流 姚学丽 《外语研究》 2004年第3期65-69,共5页
在美国文学史中 ,上帝形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不断发生变更。美国文学中的上帝经历着从“全在”到“隐在” ,再到“不在”的演变过程。上帝不在之后 ,文学又进入了寻找“上帝”的征程。
关键词 上帝形象 全知全能 隐在 替罪羊 寻找
下载PDF
安徽外宣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构想 被引量:9
7
作者 洪增流 朱玉彬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在现有的外宣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语料库研究成果应用于外宣翻译实践,建设一个网络上共享、不断更新的安徽省外宣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是有效提高安徽省外宣翻译质量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对外宣传 翻译 语料库
下载PDF
《兔子,跑吧》中的宗教思想探微 被引量:2
8
作者 洪增流 王莉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5-79,共5页
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信仰复归"浪潮中,约翰·厄普代克创造出小人物"兔子"。"兔子"的追寻信仰代表了作者本人对于信仰问题的探索。作者通过展示"兔子"在信仰追寻中的宗教观念变迁,深刻地说明... 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信仰复归"浪潮中,约翰·厄普代克创造出小人物"兔子"。"兔子"的追寻信仰代表了作者本人对于信仰问题的探索。作者通过展示"兔子"在信仰追寻中的宗教观念变迁,深刻地说明了宗教信仰已无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指引;"信仰复归"已不能成为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复归 宗教观念变迁 精神指引
下载PDF
论莎氏喜剧中悲剧因素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洪增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76-80,共5页
本文考察了莎士比亚喜剧中普遍存在着的悲剧因素。这些悲剧因素一方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喜剧世界,最终被喜剧世界爱的力量所化解,从而避免了悲剧结局。
关键词 喜剧 悲剧因素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安徽省对外宣传翻译质量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增流 朱玉彬 《宿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归纳出安徽省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1)粗枝大叶的错误;(2)词语滥用;(3)欠额翻译的错误;(4)专有名词和术语翻译混乱,没有规范统一;(5)缺乏背景知识,误解原文意思;(6)死译硬译,漏译,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归纳出安徽省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1)粗枝大叶的错误;(2)词语滥用;(3)欠额翻译的错误;(4)专有名词和术语翻译混乱,没有规范统一;(5)缺乏背景知识,误解原文意思;(6)死译硬译,漏译,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宣传 翻译 质量
下载PDF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被引量:15
11
作者 洪增流 郝燕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8-31,共4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丽 弗洛伊德 本我 自我 超我
下载PDF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剧性解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洪增流 王静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9-72,共4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为主人公 ,以其在精神病院自述的形式详细追述了自己精神崩溃的全过程 ,展现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 ,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悲剧。本文旨在解读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深...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为主人公 ,以其在精神病院自述的形式详细追述了自己精神崩溃的全过程 ,展现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 ,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悲剧。本文旨在解读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悲剧性 霍尔顿 精神危机 美国 小说
下载PDF
《好人难寻》——一种结构主义的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洪增流 徐海云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3-64,共2页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可以从二元对立、视点和视角等角度说明作家是如何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将一个简单的社会暴力事件转换为富有深度的哲理小说,从...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可以从二元对立、视点和视角等角度说明作家是如何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将一个简单的社会暴力事件转换为富有深度的哲理小说,从而对于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视点 视角
下载PDF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选择主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洪增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32-34,共3页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选择主题洪增流关键词:选择主题,两难窘境,认知,策划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北美洲沃土养育出来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传统的音步与节奏,充溢着新英格兰的农庄风情与口语韵味,曾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美国读者。而...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选择主题洪增流关键词:选择主题,两难窘境,认知,策划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北美洲沃土养育出来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传统的音步与节奏,充溢着新英格兰的农庄风情与口语韵味,曾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美国读者。而其众多诗篇中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主题 两难窘境 认知 策划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渐进性及其意义
15
作者 洪增流 田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年第1期220-231,共12页
本文论证了《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与传统叙事结构并置的渐进性;并以解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取得精神分析论的支持,阐明了《喧哗与骚动》叙事渐进性所赋予的丰富而深刻的解构主义意义。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现代与传统叙事 叙事渐进性 解构意义
下载PDF
早期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巨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平 洪增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6,327,共8页
早期美国文学贯串着一条清教主义向自然神论演变的主线,表明上帝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人的地位在逐步上升。纯清教理念逐渐向清教理念世俗化的演变、《圣经》中的上帝主体地位向上帝作为客体的变化,以及《圣经》以上帝为叙述主体逐渐向以... 早期美国文学贯串着一条清教主义向自然神论演变的主线,表明上帝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人的地位在逐步上升。纯清教理念逐渐向清教理念世俗化的演变、《圣经》中的上帝主体地位向上帝作为客体的变化,以及《圣经》以上帝为叙述主体逐渐向以作者为叙述主体的转变,共同演绎了这一历史时期上帝形象的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文学 上帝 清教世俗化 上帝客体化 叙述主体变化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现代基督的救赎之路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平 洪增流 《山东外语教学》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影射基督,人物影射基督是福克纳现代神话大厦的支柱。然而对于他的许多作品里为什么都存在人物暗示基督的问题,国内没有学者从纯宗教意义的方向去探讨。《喧哗与骚动》(以下简称为《喧》)纯宗教主题的确...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影射基督,人物影射基督是福克纳现代神话大厦的支柱。然而对于他的许多作品里为什么都存在人物暗示基督的问题,国内没有学者从纯宗教意义的方向去探讨。《喧哗与骚动》(以下简称为《喧》)纯宗教主题的确立,其中一个独特手段就是将白痴和抽象化相联系,进而从白痴人物行为和话语以及叙述者的叙述中提取出这些神话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和终极意义,使读者领略到福克纳现代神话的现实宗教意义和创作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白痴”抽象化 救赎形象
下载PDF
原型的破坏与扭曲——评弗兰纳里·奥康纳《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学丽 洪增流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从诺思罗普·弗来的原型批评角度评析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奥康纳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圣经》原型和南方传奇中的原型,同时,通过荒原意象将这些神话原型一一破坏和扭曲,以表现美国... 从诺思罗普·弗来的原型批评角度评析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奥康纳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圣经》原型和南方传奇中的原型,同时,通过荒原意象将这些神话原型一一破坏和扭曲,以表现美国南方乃至整个西方怪异、荒原般的社会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伊甸园 南方种植园 荒原
下载PDF
T.S.艾略特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元元 洪增流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7-70,共4页
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整个上半叶辉映西方文坛的先驱,他的早期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宣言书”。通过对这首诗中的21位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笔者发现没有一位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而隐藏在这些形象描写的背后的诗人对她们的态度也... 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整个上半叶辉映西方文坛的先驱,他的早期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宣言书”。通过对这首诗中的21位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笔者发现没有一位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而隐藏在这些形象描写的背后的诗人对她们的态度也是或斥责、或鄙夷、或嘲讽、或忽视,最多也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这些都反映了诗人的反女权主义倾向和传统的男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女权主义
下载PDF
从上帝之爱到人间之爱——凯瑟琳·安·波特宗教主题的《圣经》原型解读
20
作者 宁静 洪增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关键词 圣经原型 移位 精神荒原 人间之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