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其时空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1 位作者 贾文通 沈伟丽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61,共14页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旅游地 表征 时空演化 乡村
下载PDF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1 位作者 陈晓艳 徐冬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3,共9页
乡愁主题的新民谣具有场所叙事特征,通过NVivo10质性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分析新民谣歌词与评论,探讨场所叙事理论视角下乡愁呈现的维度特征与生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乡愁呈现空间、时间、记忆及情感维度。乡愁中的空间维度包括家、... 乡愁主题的新民谣具有场所叙事特征,通过NVivo10质性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分析新民谣歌词与评论,探讨场所叙事理论视角下乡愁呈现的维度特征与生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乡愁呈现空间、时间、记忆及情感维度。乡愁中的空间维度包括家、地方和区域不同的尺度空间,以家为核心意象的乡愁是最广泛的实践;时间维度中具有日、月、年嵌套的时间层次,体现了循环和线性时间下乡愁的表征;乡愁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交融;记忆维度表现了场景、人物和事件。乡愁是主体人与客体地方在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叙事 新民谣 乡愁 多维解构 影响机理 城镇化
下载PDF
Airbnb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对技术接受模型的扩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洪学婷 张宏梅 张业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95,117,共6页
在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础上,引入主观规范、个人创新性和信任3个因素,提出一个基于TAM的扩展模型,从平台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3个角度分析Airbnb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用游客的调查数据检验该模型,并与原始TAM进行比较。结果... 在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础上,引入主观规范、个人创新性和信任3个因素,提出一个基于TAM的扩展模型,从平台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3个角度分析Airbnb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用游客的调查数据检验该模型,并与原始TA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平台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信任)以及个人因素(个人创新性)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直接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大,社会因素(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直接影响。拓展后的TAM模型解释能力有所提高,对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解释力都高于拓展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bnb 技术接受模型 使用意愿 使用行为
下载PDF
边缘型旅游地感知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向的关系——基于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浩 张宏梅 洪学婷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42-47,共6页
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一直是旅游地形象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以宣城市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比较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的目的地形象感知,检验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在两个群体中的差异... 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一直是旅游地形象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以宣城市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比较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的目的地形象感知,检验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在两个群体中的差异。研究发现:(1)目的地形象可分为旅游吸引物、自然与社会环境和旅游设施三个维度;(2)边缘型目的地感知形象具有变中有稳的特点;(3)在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中,"旅游吸引物"与行为意向的关系是最为显著的;(4)影响推荐意向的目的地感知形象因子没有发生改变,而对购买意向或重游意向产生影响的目的地感知形象因子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感知形象 行为意向 边缘型旅游地 潜在游客 现实游客
下载PDF
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薇 张宏梅 洪学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4-40,130,共8页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目的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降低游客环境影响,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有垃圾处理行为、资源保护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教育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等。...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目的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降低游客环境影响,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有垃圾处理行为、资源保护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教育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等。影响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有态度因素、环境知识、教育和能力因素、习惯因素、榜样和从众因素、规制规范因素和支持因素等。环境责任行为产生的环境绩效主要有环境质量、景观质量、人类福祉、个体身心健康等。环境责任行为模型包括各类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指向环境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责任行为 扎根理论 网络游记 环境责任行为模型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 被引量:79
6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1 位作者 于逢荷 沈伟丽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2-232,共11页
文旅融合是旅游体验深化、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建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模型,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存... 文旅融合是旅游体验深化、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建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模型,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存在时空分异。时间方面,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系数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地区多处于良性耦合阶段,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苏州市等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发展好,耦合协调度较高。②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变较少,保持原有类型的概率较高,转移概率受到空间滞后的影响,与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地区为邻,耦合协调度向下转移概率将增加,反之亦然。③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环境、人才等因素的影响。④旅游开发消费利用了地区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应实施文化补偿策略,可通过对地方居民的补偿或形成集体性质的保护基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 文化补偿 文旅融合 长三角城市群 地方居民
原文传递
国外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32
7
作者 洪学婷 张宏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59-1471,共13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全面了解环境责任行为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以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4675篇环境责任行为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全面了解环境责任行为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以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4675篇环境责任行为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工具,绘制了共引期刊、共引作者、共引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现词知识图谱。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来看,环境责任行为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包括"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环境责任行为模式"、"多因素整合模式"以及"新生态范式"量表等;环境责任行为主要围绕环境关心、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测量量表以及理论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趋势主要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行为预测指标的转移倾向、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纵深发展、理论模型的建构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最后展望了环境责任行为在中国的研究方向,包括对现有理论的梳理评述、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理论、跨学科多角度研究、着重情景因素的研究、干预政策的制定、环境行为的细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测量工具的开发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为中国进一步开展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责任行为 引文可视化软件 知识图谱 环境关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旅游体验前后日常环境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黄山旅游体验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洪学婷 张宏梅 +1 位作者 黄震方 徐冬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6-153,共8页
明确日常生活中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个体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将黄山旅游体验操作化为体验经历,以同一批次黄山旅游者游前、游后的环境责任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软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游前和... 明确日常生活中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个体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将黄山旅游体验操作化为体验经历,以同一批次黄山旅游者游前、游后的环境责任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软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游前和游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游前和游后数据均显示,日常环境责任行为不同维度均部分影响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但影响有限。②行为之间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影响。③旅游体验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略大于游前两者之间的影响,旅游体验可能会增强行为之间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环境责任行为 情境 影响
原文传递
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洪学婷 张宏梅 张业臣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42-1656,共15页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基本没有影响。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短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教育、消费、说服、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长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消费、身体行动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消费、身体、法律行动显著改善。环境行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的,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自我效能、环境解说等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管理意义和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环境态度 环境责任行为 自然旅游地 黄山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测度及其资源价值——以苏南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42
10
作者 陈晓艳 黄睿 +3 位作者 洪学婷 胡小海 李东晔 沈伟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02-1616,共15页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乡愁主体、乡愁触点、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离乡的愁绪,思乡的记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概念,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集合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主客乡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居民乡愁强度高于游客,居民情感维度均值最高,文化维度均值最低,游客文化维度均值最高,情感维度最低;乡愁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联结价值、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保护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多维测度 资源价值 传统村落旅游地 苏南
原文传递
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冬 黄震方 +2 位作者 李东晔 洪学婷 于逢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5,共9页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开发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胁迫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受损甚至消亡。通过...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开发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胁迫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受损甚至消亡。通过国内外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和研究评述,本文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基于文化胁迫视角的理论框架、文化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及量化表达薄弱。在系统回顾胁迫生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其应用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和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最后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出发,构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胁迫 研究进展 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旅游者环境质量感知的时空偏差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业臣 张宏梅 +1 位作者 宋子斌 洪学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91-2304,共14页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客观、专业化评价,较少从常人角度测量居民或游客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或感知。而常人的评价可能影响其环境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海南三地游客对居住地、旅游目的地、全国三个空间尺度以及当前...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客观、专业化评价,较少从常人角度测量居民或游客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或感知。而常人的评价可能影响其环境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海南三地游客对居住地、旅游目的地、全国三个空间尺度以及当前、未来两个时间尺度的环境质量感知,分析旅游者环境质量感知的时空偏差。研究发现:(1)受访旅游者当前环境质量感知与全国相比存在乐观偏差,即"空间乐观";与旅游目的地相比却是悲观倾向,即认为居住地环境质量不如旅游目的地;未来环境质量感知存在明显的乐观倾向,即"时间乐观"。(2)各省市旅游者对当前环境质量感知存在差异,与客观环境质量评价(EQI值)对比,安徽等8个省份的旅游者相对乐观,北京等7个省市旅游者则相对悲观;各省市旅游者未来环境质量感知的乐观偏差程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 环境感知 时空偏差 旅游者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历程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被引量:88
13
作者 黄震方 张圆刚 +2 位作者 贾文通 洪学婷 余润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15-2633,共19页
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回顾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初级化应用研究(1992—2005年)、多元化拓展研究(2006—2015年)和融合性深化研究(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取向,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 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回顾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初级化应用研究(1992—2005年)、多元化拓展研究(2006—2015年)和融合性深化研究(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取向,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研究主题的变化过程与研究特征。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发展需求,阐述乡村旅游的基本特性,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旅游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主要科学问题,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趋向及其学术创新进行了展望。强调乡村性和游憩性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基本特性。应围绕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立足于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本土实践,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作为核心要素,构建"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研究基本框架;聚焦乡村地域系统及其复杂性、关键性旅游科学问题,加强研究平台与专业人才建设,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强化数据驱动与科技赋能,深入揭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格局、机制和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与路径;不断推动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创新和乡村旅游学发展,提高乡村旅游学术水平、创新能力、服务价值和国际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研究历程 乡村振兴 科学问题 发展趋向
原文传递
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北京市Airbnb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贾文通 黄震方 +1 位作者 洪学婷 郭叙淇 《中国生态旅游》 2021年第5期751-766,共16页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置信度高于99%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民宿 空间集聚特征 影响机制 Airbnb 北京市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类型、格局与机理研究——以苏州东山镇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冬 黄震方 +2 位作者 洪学婷 李东晔 沈伟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49-2267,共19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并表现出衰落的现象已是客观不争的事实。紧跟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空间计量方法,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探索了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类型、格局与机理,结果表...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并表现出衰落的现象已是客观不争的事实。紧跟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空间计量方法,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探索了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类型、格局与机理,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量表包含23个题项、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文化胁迫""聚落景观文化胁迫""生产生活文化胁迫""人际交往文化胁迫""精神仪式文化胁迫";②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多呈沿街、邻水分布,各维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总体上呈显著集聚,其中生产生活文化最易受到旅游开发胁迫而表现出空间受胁症状;③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具有多集核分级分布的核心-外围分布模式,且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高其空间集聚程度显著提升,各维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特征差异较大,其中聚落景观文化胁迫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特征,且与总体最为类似;④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社会属性和观念认知差异,以及整体层面的基础条件、社会发展和政策宣传共同作用着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乡村文化 空间格局 胁迫机理 东山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