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1
作者 洪文欣 曾江保(指导) 《格言(校园版)》 2024年第35期60-60,共1页
有句话广为流传:“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将奉献精神烙印在了心中,他背伙伴过河、扶大娘上火车、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他的事迹数也数不完。雷锋其实离我们不远,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活雷锋。
关键词 雷锋精神 二十一世纪 奉献精神 火车 广为流传
下载PDF
创新生态网络下农业创新知识扩散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李梅 洪文欣 《农业科技管理》 2023年第2期5-9,共5页
农业创新知识扩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现行市场竞争范式下,创新活动已进入生态系统3.0阶段,农业创新也不例外,各类异质资源主体在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以形成物种间的创新生态系统,其网络桥接则形成创新生态网... 农业创新知识扩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现行市场竞争范式下,创新活动已进入生态系统3.0阶段,农业创新也不例外,各类异质资源主体在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以形成物种间的创新生态系统,其网络桥接则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关系。文章基于创新扩散、复杂网络及传播动力学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农业创新生态网络的结构特征,构建创新知识的SIR模型模拟其传播过程,得到影响扩散的变量结果,并选取旬邑县温氏养猪模式推广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模型推导结果和知识扩散应用现实,提出聚焦服务主体促进知识扩散的助力作用、立足示范性主体多重乡土网络嵌入关系促成中心型知识扩散、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促成知识强关系扩散等促进农业创新知识扩散的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网络 农业创新知识扩散 SIR模型 温氏模式推广
下载PDF
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洪文欣 孙宁 《软件》 2020年第11期11-15,共5页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由供电模块、树莓派主处理器模块、路况监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上位机管理系统等组成,针对目前传统的对突发事故的被动救援无法充分提高道路救援效率,系统经过硬件设施采集车辆和道...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由供电模块、树莓派主处理器模块、路况监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上位机管理系统等组成,针对目前传统的对突发事故的被动救援无法充分提高道路救援效率,系统经过硬件设施采集车辆和道路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相应提供最及时和最优的救援规划,使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的高效性得以提升。此外该系统还有针对疫情期间物资调度问题进行路线规划、对天气做出重要预警以防事故发生,对车辆违章情况监测以便及时告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援方案 路线规划 树莓派 天气预警 违章监测
下载PDF
基于树莓派的运营车辆监测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洪文欣 孙宁 《微处理机》 2022年第6期43-47,共5页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车辆运营监测方式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及时预知、尽早发现问题并加以避免与解决,设计一套基于树莓派的运营车辆监测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供电、树莓派主处理器、路况监测、无线通信、上位机管理系统等加以协调,通...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车辆运营监测方式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及时预知、尽早发现问题并加以避免与解决,设计一套基于树莓派的运营车辆监测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供电、树莓派主处理器、路况监测、无线通信、上位机管理系统等加以协调,通过硬件设施采集车辆和道路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呈现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使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道路突发事故的救援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可根据日常驾驶参数综合考量并自动评价驾驶员业务能力,充分提高车辆运营的安全与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派 智能监控 模块设计 驾驶行为监测 驾驶员考核
下载PDF
论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以《我的原野盛宴》为例
5
作者 王怡 陈心怡 洪文欣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20期61-64,共4页
张炜的长篇非虚构小说《我的原野盛宴》叙述了“我”童年时期在广阔原野上成长的故事,民俗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识,其中描绘的动植物有360多种,生动展现了一场“原野盛宴”。本文从小说的自然生态美、人文美来分析其生态美学意... 张炜的长篇非虚构小说《我的原野盛宴》叙述了“我”童年时期在广阔原野上成长的故事,民俗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识,其中描绘的动植物有360多种,生动展现了一场“原野盛宴”。本文从小说的自然生态美、人文美来分析其生态美学意蕴,并探究张炜小说对现代生态的启示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我的原野盛宴》 生态美学
下载PDF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复春 陈燕清 +3 位作者 卢业成 王建 陈万山 洪文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1-423,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最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2003年 登革热 特征分析 患者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2002年5月 登革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 RT-PCR 基因序列分析 广州地区 回顾性分析 男女性别比 发病高峰期 血小板减少 1999年 流行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