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稞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阚建全 洪晴悦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0,共10页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组分特性。通过饮食摄入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现代研究发现青稞中含有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能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降低人体心脏病、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对青稞中β-葡聚糖、戊聚糖、膳食纤维、酚类化合物、维生素E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青稞的生理功能和青稞保健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活性成分 生理功能 加工特性 Β-葡聚糖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洪晴悦 张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9-164,共6页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提取试剂、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和料液比对牡丹籽毛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牡丹籽毛油...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提取试剂、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和料液比对牡丹籽毛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牡丹籽毛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正己烷作为提取试剂,超声温度为5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功率为140 W,料液比为1∶15(g∶m L)。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毛油的提取率为(26.11±0.01)%。气相色谱分析显示,牡丹籽毛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35±0.51)%,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8.80±0.24)%和(41.13±0.09)%,说明牡丹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超声波 提取 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锦橙片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玉 晏淑清 +4 位作者 冯西娅 宁晓强 陈莉 洪晴悦 杨明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9-64,共6页
为探讨干燥方式对锦橙片品质的影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对锦橙片进行干燥处理,分析不同干燥样品质构特性、维生素C、总糖、总酸、色差、褐变度、复水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锦橙片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与热风... 为探讨干燥方式对锦橙片品质的影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对锦橙片进行干燥处理,分析不同干燥样品质构特性、维生素C、总糖、总酸、色差、褐变度、复水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锦橙片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与热风干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空冷冻干燥锦橙片中维生素C、总糖、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每100g含250±32.59mg,(60.78±2.57)%和(8.95±1.08)%,而热风干燥锦橙片中最高分别为每100g含168.07±32.15 mg,(53.93±1.47)%和(8.07±0.75)%;真空冷冻干燥锦橙片褐变度低,色亮度高,且偏于金黄色,L值,b值分别为52.23±1.48,38.25±1.80,a值与热风干燥锦橙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风干燥相比,真空冷冻干燥复水性好,复水比为3.73±0.27.因此,锦橙片品质真空冷冻干燥法优于热风干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橙片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品质
下载PDF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巧莉 杨兵 +3 位作者 洪晴悦 魏鲟钰 方楚楚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1-331,共11页
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 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极易对肝脏、细胞、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中毒。本文对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防控海洋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毒素 分类 毒害作用机制 检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