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洪玉书 宋张婕 +2 位作者 张佳欢 刘婧 李玉梅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黄芪和川芎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同时使用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得到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潜在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中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黄芪和川芎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同时使用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得到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潜在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微生信网站进行KEGG富集分析及GO功能分析可视化,再佐以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共筛选得到川芎有效成分7个,对应靶点42个;黄芪有效成分20个,对应靶点462个;瘢痕靶点2216个。黄芪-川芎配伍治疗瘢痕的关键成分有槲皮素和山柰酚等;治疗瘢痕的关键靶点是TP53和白细胞介素6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黄芪-川芎主要与IL-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表明,黄芪-川芎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和杨梅酮与关键靶点AKT1、IL6和TN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表明,黄芪和川芎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来治疗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川芎 瘢痕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重构本草——黄芪 被引量:3
2
作者 洪玉书 张晶 +3 位作者 黄一珊 张伟 赵林华 王楚盈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3期327-330,共4页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结合中医古籍、医家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黄芪的症靶为肢体活动不利、肌肉无力、疮毒内陷、脏器下垂、肢体麻木等,标靶为尿蛋白升高、血糖不稳、白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等...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结合中医古籍、医家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黄芪的症靶为肢体活动不利、肌肉无力、疮毒内陷、脏器下垂、肢体麻木等,标靶为尿蛋白升高、血糖不稳、白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等;此外,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黄芪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无明显长期毒性和急性毒性,《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用量为9~30 g,临床内服多应用9~120 g,最大可至500 g。临床应结合症靶、标靶灵活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态靶辨治 症靶 标靶 重构现代本草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黄芪--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晶 谢伟楠 +3 位作者 洪玉书 刘婧 王楚盈 李玉梅 《人参研究》 2023年第3期16-21,共6页
目的 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大黄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基因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黄芪-大黄药对有效组分及相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得到糖尿病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3.7.0... 目的 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大黄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基因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黄芪-大黄药对有效组分及相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得到糖尿病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药对-有效组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利用Cytoscape3.7.0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分别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在线作图网站微生信将结果可视化,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大黄药对中活性成分23种,对应潜在作用靶点354个,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与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丙醇胺、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等有效成分有关,其发挥重要作用的交集靶点可能为AKT1、TP53、TNF等。KEGG富集表明主要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衰老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芪-大黄药对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和多条通路相互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为糖尿病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大黄 糖尿病肾病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化山楂咀嚼片的包衣工艺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微 刘佳思 +3 位作者 洪玉书 杨波 刘美娜 鲁文慧 《现代食品》 2022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为优化山楂咀嚼片的包衣工艺,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以包衣合格率为考察指标,对进风温度、包衣增重、滚筒转速等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包衣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包衣工艺为喷浆转速3 r·min^(-1),进风温度55℃,包衣增重3%,滚筒... 为优化山楂咀嚼片的包衣工艺,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以包衣合格率为考察指标,对进风温度、包衣增重、滚筒转速等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包衣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包衣工艺为喷浆转速3 r·min^(-1),进风温度55℃,包衣增重3%,滚筒转速7 r·min^(-1)。此条件下制得的包衣片色泽均匀、光滑完整,表明优选的包衣工艺可行、简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咀嚼片 正交设计 包衣工艺 高湿试验
下载PDF
诏安建设农场橡胶生产现状与增产途径
5
作者 洪玉书 《福建热作科技》 1990年第4期27-31,共5页
根据卅年来引种、试种和生产实践的观察看出,橡胶树在我场生长、发育和产胶均属正常,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场橡胶生产也存在实生树多、低产胶园面积大、全场单产较长期徘徊在1.5公斤左右,总产上升不快,经济效益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根据卅年来引种、试种和生产实践的观察看出,橡胶树在我场生长、发育和产胶均属正常,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场橡胶生产也存在实生树多、低产胶园面积大、全场单产较长期徘徊在1.5公斤左右,总产上升不快,经济效益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出来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胶园投入、加快老胶园更新、积极开展中龄芽接树的割制改革等工作.尽快改变我场橡胶生产的面貌,使单产、总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场 橡胶树 生产现状 增长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黄芪-丹参配伍治疗糖尿病溃疡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宋张婕 洪玉书 +2 位作者 李琪 刘婧 李玉梅 《人参研究》 2023年第2期6-12,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溃疡(Diabetic Ulce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平台(TCMSP)和Uniprot数据库对人类已验证的黄芪-丹参药物作用靶点及有效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检索人类基因数据库(Gen...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溃疡(Diabetic Ulce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平台(TCMSP)和Uniprot数据库对人类已验证的黄芪-丹参药物作用靶点及有效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检索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研究平台(OMIM)获取糖尿病溃疡的疾病靶点;筛选药物与疾病交叉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平台搭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利用微生信平台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基于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次研究包括46个化合物和152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拓扑分析得出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等治疗糖尿病溃疡可能与AKT1、TP53、TNF、IL6和VEGFA等蛋白密切相关,并通过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主要作用。分子对接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验证了黄芪-丹参药对具有治疗糖尿病溃疡的效果,并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溃疡 黄芪 丹参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我场1989年橡胶树白粉病发生和防治情况
7
作者 陈治水 洪玉书 《福建热作科技》 1989年第3期18-19,共2页
1988至89年冬胶树落叶极彻底,越冬菌量小,且1989年又是春旱年份.在此一般情况下,橡胶白粉病不会发生.流行.但今年该场病害仍严重发生,未防治的林段最终病情指数达52,从而再次证明:1—2月份温度偏高,胶树抽芽、抽叶早,基础菌量出现早,当... 1988至89年冬胶树落叶极彻底,越冬菌量小,且1989年又是春旱年份.在此一般情况下,橡胶白粉病不会发生.流行.但今年该场病害仍严重发生,未防治的林段最终病情指数达52,从而再次证明:1—2月份温度偏高,胶树抽芽、抽叶早,基础菌量出现早,当年病害则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白粉病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基于《雷公炮炙论》的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辛欣 黄梓骏 +4 位作者 洪禹昕 康爽 洪玉书 王楚盈 于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08-4019,共12页
目的传承古法,建立白矾蜂巢制的炮制工艺。方法以炮制品外观性状、硫酸铝钾的含量、蜂巢制白矾粉末色度、溃疡损伤程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进行考察。最后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红外光谱法对白矾、... 目的传承古法,建立白矾蜂巢制的炮制工艺。方法以炮制品外观性状、硫酸铝钾的含量、蜂巢制白矾粉末色度、溃疡损伤程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进行考察。最后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红外光谱法对白矾、蜂巢制白矾及煅制品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结果确定了白矾蜂巢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白矾样品,置于煅药炉中煅烧,加热温度为(587±5)℃,加热时间为60 min,取出,趁热加入0.6倍量蜂巢,保持温度继续加热180 min,取出晾凉后,研成粉末状,用麻纸包裹,埋于深12~15 cm的土壤中,土壤温度为20~25℃,土壤水分为20%~40%,坑埋时长为12 h,即得。白矾炮制前后微观形态变化显著,炮制品粒子粒度变小,表面结构更粗糙,疏松多孔结构明显,蜂巢制白矾与煅制品枯矾相比表面的碎屑呈圆柱状或椭圆状,加入蜂巢使晶体结构出现融合现象,晶体边缘更加圆钝。白矾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为618、918、1113、1670、3441 cm^(−1),蜂巢制白矾的特征峰为472、617、688、1121、1242、1640、3446 cm^(−1),枯矾的特征峰为477、618、688、1112、1645、3458 cm^(−1),3者峰形和峰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3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矾蜂巢制工艺遵古继承了《雷公炮炙论》中的传统炮制方法,保留了传统煅制的特点,量化了关键操作技术点温度以及前后时间等重要参数,经验证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性强,为大工业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法可以从微观形态层面和成分结构变化2个方面对白矾生品、蜂巢制白矾和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炮炙论 白矾蜂巢制 炮制工艺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 扫描电镜 红外光谱分析法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洪玉书 张晶 +3 位作者 李玉梅 刘婧 宋张婕 王楚盈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基于复方网络药理学从TCMSP数据库、化源网、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基于复方网络药理学从TCMSP数据库、化源网、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收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PPI网络图。基于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建立高糖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模型,给予5%、10%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采用CCK-8法检测HUVECs细胞增殖情况,TBA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联合Hoechst 33258、JC-1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IL-6、TNF-ɑ炎性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p-AKT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效成分为69个,潜在靶点306个,涉及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关键靶点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细胞炎性因子TNF、IL6等;生物学过程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侧和受体复合物等;分子功能涉及激酶活性与结合、脂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过程,其发挥作用机制的通路可能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与衰老,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佐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8.5 g/kg补阳还五汤10%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18.5 g/kg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5%、10%组可降低受损内皮细胞MDA含量(P<0.05或P<0.01),显著提高SOD活力(P<0.01),显著抑制细胞凋亡,降低受损内皮细胞IL-6、TNF-ɑ含量(P<0.05或P<0.01),降低VEGF、p-AKT/AKT蛋白表达(P<0.01),改善高糖状态的血管内环境。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高糖状态的血管内环境,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机制可能与其保护高糖损伤内皮细胞,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生成,以及下调VEGF和p-AKT/AKT蛋白,调节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血管内皮 蛋白激酶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