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都市的装饰美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海野弘 乐山 《艺苑(美术版)》 1988年第1期82-88,共7页
继十九世纪英国的"手工艺运动"和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之后,本世纪初又在法国产生了"装饰美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发生,与当时工艺界、建筑界对历来争论不休的"装饰与功能"、"手工与机器&qu... 继十九世纪英国的"手工艺运动"和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之后,本世纪初又在法国产生了"装饰美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发生,与当时工艺界、建筑界对历来争论不休的"装饰与功能"、"手工与机器"等一些根本问题有了较为成熟和明朗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以莫里斯为首的英国"手工艺运动"只是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模式。这一运动的思想者们虽已意识到,自产业革命以来机器制品的粗滥作风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然而他们在实践上却走向了机器文明的反面,仅仅停留在单品化的手工制作之上。这种局限性固然是一种矮枉过正的结果,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日益完善发展,人们对手工与机器的价值观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对待手工与机器的态度上趋于平衡,在认识上也不再那么偏执了。紧跟着莫里斯之后,几·德·费尔德领导的"新艺术运动"就正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尽管这一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妥善地解决装饰风格与功能与新技术相统一的问题。既注重传统艺术风格的表现,又探索适应机器生产的设计方式,同时也反映出同步发展着的抽象艺术的现代感觉……总之重新审视机器产品的现代文代意义,是法国"装饰美术运动"者们积极追求的目标。可以这样说,法国的"装饰美术运动"在其努力方向上是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相一致的,不同的是两者所侧重的,所取得的效果不一样,有着同工异曲之妙。"装饰美术运动"更注重机器产品的民族文化物质的显现;"包豪斯运动"则追求一种世界大同的恢宏气魄。本文作者海野弘先生,对于欧洲的装饰美术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曾有《装饰空间论》、《新艺术运动的世界》、《视幻设计》、《空间神话学》、《世纪末的插图画家》等专著。本文以不长的篇幅,极为简洁明了地勾划出"装饰美术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世界几个大都市的发展情形。纵观装饰美术运动思潮,从本世纪初到现今,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工艺设计领域内虽然时起时伏,但却一直贯穿不辍。其原因就在于,随着全球性的文化寻根意识渗透到工业美术设计观念中来,对于具有某一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特色的装饰美术也日益重视起来。装饰与功能的融合;手工与机器的并存在今天有了新的涵义。这也说明,各国工业美术发展前景的光明与否,取决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借鉴、吸收和发扬。当然,这一问题是难以由这篇短文来全面解决的。本译文只是试图为读者了解"装饰美术运动"的大致历史情形以及与今天装饰美术思潮的联系,提供一个思考角度和素材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美术 二十年代 日本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美术运动 装饰风格 艺术风格 现代都市
下载PDF
装饰的概念
2
作者 海野弘 乐山 《艺苑(美术版)》 1990年第2期52-55,共4页
汉斯·泽德尔迈尔在《近代艺术的革命》(1960)一书中说,装饰的实质是什么?可能连这种基本的概念我们都不知道。这表明在三十年代一般是不考虑"装饰"所指称的问题的。在这个过渡时期,哈伯特·里德所著的《工业设计》
关键词 里德 哈伯特 维也纳分离派 工业设计 沃林格 抽象美 纯粹形式 蒙德里安 里格尔 超现实主义
下载PDF
性爱崇拜集团“奥奈达”
3
作者 海野弘 《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3期63-64,共2页
19世纪的美国是新社会、新宗教的试验场。自从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抵达北美大陆以来,人们就在这个地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想要将它建成一个美丽的乌托邦。19世纪初的30年内,这里掀起过一场以“再现上帝的王国”为目标的宗教复兴运动。
关键词 19世纪初 奈达 集团 崇拜 性爱 17世纪 复兴运动 新宗教
下载PDF
《花花公子》:男人们的酒池肉林
4
作者 海野弘 《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3期65-65,共1页
1953年,男性杂志《花花公子》在芝加哥创刊。这是50年代前后兴起的“性解放运动”的产物。阿兰·谢尔曼在他的((Rape of APE—性革命的官方历史1945-1973))一书中将1953年至1963年称为“花花公子时代”。当然,这本书是由花花... 1953年,男性杂志《花花公子》在芝加哥创刊。这是50年代前后兴起的“性解放运动”的产物。阿兰·谢尔曼在他的((Rape of APE—性革命的官方历史1945-1973))一书中将1953年至1963年称为“花花公子时代”。当然,这本书是由花花公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因此未免有点王婆自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花公子》 男人 男性杂志 解放运动 50年代 出版发行
下载PDF
葛斯文与爵士音乐
5
作者 海野弘 卢苍生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9-20,共2页
美国的舞台监督马尔·阿米泰吉写了一篇名叫《人生的突出点》的回忆录。其中对于有关乔治·葛斯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一章,是以“初期的美国”为题。葛斯文是一位最美国化的艺术家,他的音乐是最美国化的音乐。但是... 美国的舞台监督马尔·阿米泰吉写了一篇名叫《人生的突出点》的回忆录。其中对于有关乔治·葛斯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一章,是以“初期的美国”为题。葛斯文是一位最美国化的艺术家,他的音乐是最美国化的音乐。但是美国式的文化、美国化的艺术,并不是原来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葛西文的时代所创造出来的。阿米泰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九二、三○年代,美国正在发动新的文化,恰好就在这时候葛斯文适时登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士音乐 美国化 艺术家 美国式 回忆录 舞台 文化 音乐家 作曲家 现代音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