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1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下载PDF
伴COL2A1基因突变的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3例
2
作者 涂书 尹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49-850,共2页
例1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 例1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ckler综合征 COL2A1基因突变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下液与脉络膜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巧珠 姚昱欧 +1 位作者 涂书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去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去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收,将患眼分为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分别为14、17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BMizar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速率1536A扫描×1280B扫描,扫描范围24mm×20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上、上方、鼻上、题侧、中心凹区、鼻侧、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流密度、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单位面积(每1mm^(2))平均脉络膜血管体积(mCVV)、单位面积(每1mm^(2))平均脉络膜基质体积(mCSV)。对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之间的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基线时,非完全吸收组患眼上区域CT(Z=2.859,P=0.004)、mCVV(t=2.514,P=0.018)、mCSV(Z=2.958,P=0.003)显著高于完全吸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比较,末次随访时,完全吸收组涡静脉不对称百分比显著下降(χ^(2)=6.000,P=0.014),题上、鼻上、题侧、中心凹、鼻侧、下、鼻下区域CVI(t=-4.125、t=-3.247、Z=-3.213、t=-2.994、t=-3.417、t=-3.733、t=-3.795,P=0.001、0.006、0.001、0.010、0.005、0.003、0.002)、9个分区mCVV(t=-2.959、t=-2.537、t=-2.235、t=-3.260、t=-3.022、t=-2.796、t=-2.747、Z=-2.107、t=-2.935,P=0.011、0.025、0.044、0.006、0.010、0.015、0.017、0.035、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脉络膜血流变化区域较局限,末次随访时上方区域CT反而显著升高(t=2.272,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题上区域CT可能是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81,95%可信区间0.965~0.997,P=0.021)。结论SMF吸收过程中,CSC的脉络膜血流变化包括脉络膜中大血管层的血管和血流成分显著减少,局部CT可能出现代偿性增加。基线题上区域CT是影响SMF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下液 脉络膜血流
原文传递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巧珠 姚昱欧 +1 位作者 涂书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4,共8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量化的检查,是研究CSC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扫频源OCTA具备了更可观的扫描深度、更广的扫描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OCTA的发展深化了对CSC发病特点与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CSC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OCTA,CSC的脉络膜及视网膜均显示了血管系统的定性及定量改变。OCTA引导的CSC治疗和基于OCTA的预后标志物的发现挑战了传统的造影技术在CSC中的应用。随着OCT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传统造影联合OCTA将为CSC的诊治带来巨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量化分析 发病机制 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