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人道法中“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功能区分标准及其法理反思
1
作者 涂云新 《人权法学》 2024年第1期57-83,163,164,共29页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现实中,大量的平民在事实上都可能会以不同角色卷入到具体的武装冲突之中。随着现代武装冲突在思维范式、时空语境、科技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型的特点,“平民直接参加敌对行动”这一现象已经更加广泛地出现...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现实中,大量的平民在事实上都可能会以不同角色卷入到具体的武装冲突之中。随着现代武装冲突在思维范式、时空语境、科技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型的特点,“平民直接参加敌对行动”这一现象已经更加广泛地出现。与此同时,作为国际人道法基础的区分原则也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法理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身份区分标准在解释力方面已经陷入困境。相比而言,建构一种以“持续作战职责”作为基准的功能区分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以“功能区分标准”为基础廓清和厘定“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法理概念有利于划分平民与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人员的界限。为了更好地落实区分原则在“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中的应用,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人道法中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定义的解释性指南》的基础之上,现代国际人道法仍需强化功能区分标准的法理价值、澄清“持续作战职责”的法理要素、划定直接与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功能边界,从而使得国际人道法的解释体系在人道主义原则与军事必要性之间寻求一个可操作化的精巧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 战斗员 “直接参加敌对行动” 身份区分标准 功能区分标准 持续作战职责
下载PDF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育立法的理念、问题与对策——复旦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涂云新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4,共4页
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进行总结与评述,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互动关系、教育立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教育自主权等问题,并简要评析了中... 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进行总结与评述,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互动关系、教育立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教育自主权等问题,并简要评析了中国现行的教育法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法治 教育立法 教育治理
下载PDF
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 被引量:5
3
作者 涂云新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第12X期7-8,共2页
法律在本质上是对专断权力行使的一种限制,因此,它同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治都是敌对的。——[美]E.博登海默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行政国家"的到来使得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越来越倚重国家行政权的科学、合理的行... 法律在本质上是对专断权力行使的一种限制,因此,它同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治都是敌对的。——[美]E.博登海默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行政国家"的到来使得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越来越倚重国家行政权的科学、合理的行使,行政权的扩张和行政法治的兴起也见证了政府的角色定位从"看门人"向"服务者"演进。无论行政的治理结构如何调适和变迁,在以正义和公平为目的的现代国家,行政权的运行无不应当遵循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行政权作用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审查 行政决策 国家行政权 无政府状态 行政法治 宪法之治 权力行使 行政立法 行政决定 博登
下载PDF
依法治校语境下高校学生申诉的功能、本质和机制创新 被引量:2
4
作者 涂云新 《海峡法学》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可以保障和促进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维护校园法律秩序、化解校内的法律纠纷,进而整合和统一教育行政的步调,减轻教育行政复议和教育行政诉讼的负担。在全面推行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随着2017年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 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可以保障和促进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维护校园法律秩序、化解校内的法律纠纷,进而整合和统一教育行政的步调,减轻教育行政复议和教育行政诉讼的负担。在全面推行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随着2017年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制定和施行,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通过进一步明确学生申诉的标的、扩大学生申诉的范围、延长学生申诉的期限、建立更加客观、独立和专业化的学生申诉处理机构、规范申诉处理程序等法治化的举措来推动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法治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校 校内申诉制度 再申诉制度 教育法律关系
下载PDF
司法改革的组织和程序保障——论《欧洲司法改革报告2011—2012》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5
作者 涂云新 秦前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8,共8页
司法改革的成功与否依赖于针对司法机关的组织和程序上的制度设计,欧洲司法委员会同盟发布的《欧洲司法改革报告2011—2012》在组织和程序设计方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中国司法改革可以借鉴和吸收有益的欧洲经验。结合中国特定的司... 司法改革的成功与否依赖于针对司法机关的组织和程序上的制度设计,欧洲司法委员会同盟发布的《欧洲司法改革报告2011—2012》在组织和程序设计方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中国司法改革可以借鉴和吸收有益的欧洲经验。结合中国特定的司法语境,中国司法改革应该首先着眼于以"司法职权配置和案件分配管理机制"为重心的内部性体制改革,然后逐步转向法院在组织、财政、人事上的相对独立。循此路径,中国司法改革应该是渐进的并最终将会通过宪法修改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司法改革报告 组织保障 程序保障 司法职权 司法资源
下载PDF
比较人权文化中的权利与义务——以西方、中华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涂云新 《人权法学》 2022年第2期57-88,157,158,共34页
人权文化是以人权为中心的一整套关乎社会共同体存续的理念、精神和制度层面的综合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文化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西方人权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权文化,是影响和塑造当代中国人权观最为重... 人权文化是以人权为中心的一整套关乎社会共同体存续的理念、精神和制度层面的综合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文化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西方人权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权文化,是影响和塑造当代中国人权观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西方人权文化曾以“自然权利”观念对人类多元人权文化作出过贡献,但是其忽视了人权的“主体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从思想渊源或者道德伦理的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与现代人权制度具兼容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西方权利和义务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实现了“天国权利”到“尘世权利”的革命,把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建立在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上。当代中国的人权建设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引领,把握好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顺人权与人权的实现条件的关系,从而构建起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人权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文化 公民权 社会权 义务 多元文化主义 启蒙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下载PDF
教育公平视域下美国高校招生配额制的合宪性审查——以“公平录取学生组织诉哈佛大学案”为核心的分析
7
作者 涂云新 《南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5期57-83,共27页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施行的积极平权措施旨在为少数族裔提供优惠照顾,以矫治教育资源分配之不公,补偿少数族裔在历史上所遭受之不义。自1978年“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以来,积极平权措施的合宪性遭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种族因素在...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施行的积极平权措施旨在为少数族裔提供优惠照顾,以矫治教育资源分配之不公,补偿少数族裔在历史上所遭受之不义。自1978年“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以来,积极平权措施的合宪性遭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种族因素在何种意义和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高校招生政策的一部分进行考虑,直接关乎以积极平权措施为导向的招生政策是否合宪。“公平录取学生组织诉哈佛大学案”开启了关涉亚裔群体是否在美国精英大学遭受系统性歧视的探讨,此案涉及诸如当事人起诉资格、种族平衡、亚裔配额、种族多元化、群聚效应理论、替代性种族中立招生政策等高度争议的法律问题,同时也向法院提出了审查基准选择和适用上的挑战,审查基准的确认与司法介入之强度等皆关联着法院审查大学招生政策的正当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公平录取学生组织诉哈佛大学案”的审判无疑将深刻促进美国精英大学未来招生政策的变革,同时也会对招生配额制的未来走向和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 歧视 招生配额 积极平权措施 合宪性
下载PDF
三十而思:八二宪法核心规范之实证化难题——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
8
作者 涂云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年第6期32-37,共6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著名的中西比较哲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l)和安乐哲(Roger T.Ames)教授在《通过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著名的中西比较哲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l)和安乐哲(Roger T.Ames)教授在《通过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一书中以时间为轴线展开了对《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哲学的深刻思辨。从十五到三十,由三十至七十,中国人传统的生命轨迹的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一种使命,完成这个使命,生命所添附的意义世界才是完整的。若将这种"时序观"运用于中国的宪法与宪政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 核心规范 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行宪法 宪法实施 儒家哲学 实证化 添附 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下载PDF
宪法修改的限制理论与模式选择——以中国近六十年宪法变迁为语境的检讨 被引量:9
9
作者 秦前红 涂云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45,共15页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宪法变迁实践显示,宪法修改的许多原则性或者根本性问题仍然无法在当今中国形成共识,宪法修改仍然必须面对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多元与价值重构。宪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的"限制政府权力"范式转移为国家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社会共识的整合"范式。为此,采用折中的以宪法修改限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阶段式修宪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修宪模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改 修宪模式 宪法变迁 修宪权 制宪权
下载PDF
宪法修改的限制理论与宪法核心之保障 被引量:9
10
作者 柳飒 涂云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72,共11页
宪法修改在于缓解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社会现实恒动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修宪限制理论为基础,宪法修改不得变更和不可伤害宪法核心,同时也必须捍卫和保障对宪法存立具有本质性重要意义的宪法价值。首先,宪法修改的边界在于不得侵犯制宪... 宪法修改在于缓解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社会现实恒动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修宪限制理论为基础,宪法修改不得变更和不可伤害宪法核心,同时也必须捍卫和保障对宪法存立具有本质性重要意义的宪法价值。首先,宪法修改的边界在于不得侵犯制宪权的领域,以修宪之名而僭越制宪权的宪法修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宪法破坏;其次,宪法修改的边界应该止于不可变更和不容侵犯的宪法核心,这些宪法核心包括基本人权原则、国民主权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国原则等;再次,对修宪条款本身的修改应该被置于宪法修改限制理论最为严格的适用标准上而予以反对。德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宪法学说认同和平主义的宪法原则是内涵于两国宪法中不容侵犯的宪法内核,因而,对德国和日本宪法中的军事和国防条款的修改应该予以高度警惕和强烈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改 修宪限制 宪法核心 德国基本法 日本宪法 实证主义
下载PDF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路径及其选择——在立法裁量与司法救济之间 被引量:7
11
作者 秦前红 涂云新 《交大法学》 2013年第1期112-129,共18页
目次前言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概念探析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必要性三、立法裁量及其掣肘(一)立法裁量的作用领域(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立法保障(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立法保障的掣肘四、司法救济及其反思(一)... 目次前言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概念探析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必要性三、立法裁量及其掣肘(一)立法裁量的作用领域(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立法保障(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立法保障的掣肘四、司法救济及其反思(一)可司法性问题(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救济(三)对司法救济模式的反思五、立法裁量模式与司法救济模式的相互关系(一)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二)两种保障模式的关系(三)两种保障模式的选择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立法裁量 司法救济
下载PDF
监察法治视域下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12
作者 汤振华 涂云新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144-152,共9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规制度体系,为党规、国法衔接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纪检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规制度体系,为党规、国法衔接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纪检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模式下,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案件管辖、留置措施及其证据标准衔接、案件移送等方面入手,强化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党内法规 党规国法衔接 法治中国
下载PDF
O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Its Legal Challenges
13
作者 涂云新 YIN Tao(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9年第4期511-536,共26页
The Charter bodies establishe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nd the treaty bodie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constitute the two major means of supervi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arter bodies establishe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nd the treaty bodie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constitute the two major means of supervi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The treaty bodies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treati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four-fold supervis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state reporting,inter-state complaints,individual complaints and inquiry procedures.These quasi-judicial procedures are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treaties.The practice of treaty body procedures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i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treaty monitoring mechanisms.But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lated historical conditions,treaty bodies still face severe challenges.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ur major procedure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ATY body STATE REPORTING inter-state COMPLAINT individual COMPLAINT INQUIRY procedure
下载PDF
Financial Law Protection Approach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hinese Experience
14
作者 涂云新 PAN Yingzhao(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0年第2期238-271,共34页
Under Article 2(1)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States undertake three primary obligations,namely"obligations of progressive realization,""obligations of non-retro... Under Article 2(1)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States undertake three primary obligations,namely"obligations of progressive realization,""obligations of non-retrogression"and"obligations to the maximum available resources."In a domestic constitutional setting,it has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that protection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s unavoidably linked to all kinds of economic resources,this so-called"resource-dependence dilemma"has posed serious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s to fulfilling our commitments to human rights.It is therefore not only useful but also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three primary legal obligations under ICESCR into specific and concrete fiscal obligations.This article provides three approaches for a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a financial analysis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protection.First,States should identify all the available revenues in a democratic process.Second,the budget alloc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per se is a matter of allocative justice,and State legislatures must act in a way that meet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llocative justice.Lastly,States are bound by certain legal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reasonable budget expenditure,and this is the primary obligation for the executive.Based on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elected jurisdictions and China’s rights realities,this article proposes bifurcated solutions for China’s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both 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evels regarding its ongoing fiscal re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AL BUDGET REALIZATION
下载PDF
司法与民意关系的现实困境及法理破解 被引量:15
15
作者 涂云新 秦前红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4-50,共7页
经由一系列全民高度关切的个案而引发的法院审判与民意诉求之间的角逐和较量,成为转型时期司法所必须直面的难题。其核心的法理学问题在于司法裁判的权威和公信力,如何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与大众的法律表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经由一系列全民高度关切的个案而引发的法院审判与民意诉求之间的角逐和较量,成为转型时期司法所必须直面的难题。其核心的法理学问题在于司法裁判的权威和公信力,如何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与大众的法律表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专业论者主张民意并不能代替法官在案件中的专业主义判断,民意论者主张司法判决应该吸纳民众的见解;回应论者主张在法院独立审判的基础上回应一定时期内的民意。基于司法在宪法体制中的功能设计和当今中国民意表达的现实问题,中国应该以"回应型"司法哲学处理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关系,这将会促成司法之殇与民意之难现实困境的法理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民意 司法权威 专业论 民意论 回应型司法
原文传递
城乡规划中的规划变更与权利救济通道——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考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涂云新 秦前红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0,97,共7页
在城乡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变更不仅在程序法上需符合程序性要件,而且在实体法上可能介入和影响到规划区内人民的财产权。因此,我国应当从权利保障与救济的角度来分别认识不同性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变更而影... 在城乡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变更不仅在程序法上需符合程序性要件,而且在实体法上可能介入和影响到规划区内人民的财产权。因此,我国应当从权利保障与救济的角度来分别认识不同性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变更而影响到行政相对人权利的领域,我国应该允许利害关系人对之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资救济;在将来行政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阶段,我国也不应该排除以规范审查诉讼来提供规划变更后的权利救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变更 权利救济
原文传递
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的宪法治理难题 被引量:11
17
作者 涂云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43,共16页
从财政的法律观点来看,作为"财政国家"的核心体系之一的财政划分制度是国家"财政治理"中最为敏感和最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的治理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中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建构。以... 从财政的法律观点来看,作为"财政国家"的核心体系之一的财政划分制度是国家"财政治理"中最为敏感和最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的治理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中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建构。以中央为本位的财税体制与以地方为本位的财税体制都面临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交叉重合领域内的划分难题。基于财政划分在宪法上的"功能—结构"设计和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我国应该在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的基础上渐进性地保障地方的财政自主和财源充足,这样将有利于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划分法治化的进程,从而使得现行财税体制符合"财政宪法"所昭示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划分 财政事权 支出责任 财政分权理论 财政宪法
原文传递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财政法保障进路及其体系构建——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
18
作者 涂云新 《人权》 2020年第2期93-123,共31页
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条第1款之下,国家在保障和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之时承担三项整体性国家义务,分别是"渐进实现"的国家义务、"非倒退性"的国家义务以及"尽其资源能力所及"的国... 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条第1款之下,国家在保障和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之时承担三项整体性国家义务,分别是"渐进实现"的国家义务、"非倒退性"的国家义务以及"尽其资源能力所及"的国家义务。在国内宪法的维度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保障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权利的资源依赖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把权利保障的国家义务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权利保障的财政义务,并探讨如何通过国家财政来实现这些基本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财政法保障体系的构建,在财源论意义上必须厘定财税资源的来源问题,在财政分配意义上有必要分析已有财税资源的分配正义问题,在财政开支意义上确保政府遵循一定的宪法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基于国际比较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需要以社会保障财政为核心来构建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保障的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 财政法 财源论 财政分配 财政开支
原文传递
论国际人权条约监督机制的规范结构及其法律挑战——以“条约机构”为核心的考察
19
作者 涂云新 《人权》 2019年第4期139-162,共24页
基于《联合国宪章》成立的"宪章机构"和基于国际人权条约本身成立的"条约机构"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人权条约的监督机构的两大体系。负责监督国际人权条约实施的条约机构逐渐形成了"缔约国报告程序""... 基于《联合国宪章》成立的"宪章机构"和基于国际人权条约本身成立的"条约机构"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人权条约的监督机构的两大体系。负责监督国际人权条约实施的条约机构逐渐形成了"缔约国报告程序""国家间指控程序""个人申诉程序""调查程序"等四大程序。这种普遍存在于"条约机构"的准司法程序共同担负着监督国际人权条约履行的使命。条约机构各程序的实践深刻影响着现代国际人权法的发展,也推动着国际人权条约监督机制的完善。囿于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相关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条约机构仍然面临着机构建制的民主正当性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四大程序的完善将推动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约机构 缔约国报告 国家间指控 个人申诉 调查程序
原文传递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可司法性研究——从比较宪法的视角介入 被引量:23
20
作者 秦前红 涂云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4,共12页
从比较宪法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构成了基本权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现代宪法对基本权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的拓展和深入。经济、社... 从比较宪法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构成了基本权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现代宪法对基本权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的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否具有"可司法性"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可司法性"两个方面的论题,其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基于其本身的法律属性是否可以被司法救济,以及这种救济的限度和范围有多大。其二,司法机关是否可以基于其司法职能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侵权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司法裁判。基于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范畴、属性以及权利义务关联体系的认识,应当承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具有可司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可司法性 权利一体化理论 义务层次理论 权利成本 司法限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