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源地-阻力-廊道”的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
作者 王晓峰 朱梦娜 +7 位作者 张欣蓉 马嘉豪 周继涛 程通 郑媛元 涂又 尧文洁 马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09-4623,共15页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级生态源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并综合生态敏感性与地形位指数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不同类别生态廊道,构建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生态源地约52371.30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3.70%,多为大尺度不规则斑块,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一级生态源地面积约为48290.06km2,占生态源地总面积的92.21%,集中分布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较高的中部与东南部地区。(2)识别生态廊道共328条,廊道分布呈现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蜘蛛网状空间格局,整体呈东西向波状延伸态势。(3)识别生态夹点1796km2、生态障碍点2490k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的杂多县;提取生态断裂点61处,集中分布于治多县东南部。(4)构建“三区三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维育发展区、中部修复关键区、西部生态保护区为“三区”,以绿水青山维护带、生物保护关键带、河源安全建设带为“三带”,识别核心修复点为“多点”,考虑不同小区域内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地优化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Linkage Mapper(LM)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三江源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峰 尧文洁 +6 位作者 冯晓明 贾子续 张欣蓉 马嘉豪 周继涛 涂又 孙泽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68-6982,共15页
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匹配,确定影响供需关系的因素,对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VEST)和卡内基-艾姆斯-斯坦福模型(CA... 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匹配,确定影响供需关系的因素,对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VEST)和卡内基-艾姆斯-斯坦福模型(CASA)等多种模型方法探讨青藏高原土壤保持、产水和碳固定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冗余分析,进一步识别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供需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产水和碳固定服务的供给量,以及产水和碳固定服务的需求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供给量分别增加30.57t、63.61×10^(4)m^(3)、33.81t,需求量分别增加153.42m^(3)和5.09t,而土壤保持服务需求量呈减少趋势,减少16.39t。(2)青藏高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不同,碳固定服务供需比呈下降趋势,产水服务供需比呈上升趋势,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呈下降趋势。(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均以低低型空间匹配为主。(4)降水和坡度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主要受人口密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关键因素。研究评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供需关系的空间显性驱动力,为区域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平衡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涂又 姜亮亮 +2 位作者 刘睿 肖作林 闵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75-84,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多数研究关注植被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而忽略了辐射因子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季节性多气候要素(降水、气温和辐射)的响应规律,并量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多数研究关注植被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而忽略了辐射因子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季节性多气候要素(降水、气温和辐射)的响应规律,并量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AVHRR NDVI3g遥感数据、CCI全球土地覆被数据和ERA5-Land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和全国尺度上分析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其对季节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植被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变化率范围为-0.016~0.029/a。2)根据Hurst指数分析,80.62%的植被处于持续稳定变化状态。草地和林地的变化趋势趋于不稳定,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区域的植被NDVI与气温和太阳辐射呈负相关性,而在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等地区表现为正相关性。4)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导致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中部等干旱区植被退化,而温度和辐射增加是促进东部沿海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西南部等地区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逐渐加强,包括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工程、阿拉善荒漠治理、沿海城市群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等。具体表现为内蒙古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中西部和北部以及华南大部分地区植被改善,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退化。该研究对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可识别植被退化区,为将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
下载PDF
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变化的响应——以青海省东部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嘉豪 王晓峰 +8 位作者 周继涛 贾子续 冯晓明 王筱雪 张欣蓉 涂又 尧文洁 孙泽冲 黄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1897-1920,共24页
The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with landscape change driven by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b... The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with landscape change driven by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being one of the major ecological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gio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s(ESs)and landscape patterns in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EQHP)from 2000 to 2018using multisource datasets and landscape indices.Three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ESBs)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self-organizing map(SOM),and change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bundle-landscaped spatial combinations.The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Ss and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using redundancy analysis(RDA).We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in the EQHP from 1.59 in 2000 to 1.69 in 2018,with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s driven by the conversion of unused land to grassland in the southwest.Forestland,grassland,and unused land were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to the supply of ESs.In comparison to human activities,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found to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changes in ESs,with vegetation,meteorology,soil texture,and landscape composition being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However,the role of driving factors within different ESBs varied significantly.Explor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contribute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land use change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