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随着近20余年人工智能(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研究的骤增,出现了许多关于该研究的系统、荟萃分析等,但其仅针对AI在该领域应用的单一方面的总结研究,研究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食管...背景随着近20余年人工智能(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研究的骤增,出现了许多关于该研究的系统、荟萃分析等,但其仅针对AI在该领域应用的单一方面的总结研究,研究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阐明AI在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热点和新兴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收录的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所有英文文献,检索时间2000-01-01至2022-04-06。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CiteSpace(5.8R3-64bit)和VOSviewer(1.6.18)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共被引和关键词分析。结果2000-2022年共检索到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文献918篇,共计引用文献总量23490篇。发文趋势:2000-2016年为迟缓期,发文量从6篇增至40篇;2017-2022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从62篇突增至216篇。60个国家、118家机构、5979位作者参与了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的研究,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306篇)、美国(238篇)、英国(113篇),机构合作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大学〔连线粗细(TLS)=72〕、凯瑟琳娜医院(TLS=64)、埃因霍芬大学(TLS=53),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是荷兰的作者Jacques J G H M Bergman(16篇)、日本的作者Tomohiro Tada(12篇)、荷兰的作者Fons Van Der Sommen(12篇)。共被引作者39962位,共被引文献42992篇。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突现关键词共33个,早期(2001-2008年):突现关键词以p53、突变为主;中期(2013-2018年):以食管癌分类、检查新技术(断层扫描)以及食管癌和不同癌症之间区分、鉴别和比较为主;近期(2019-2022年):以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最新前沿,且深度学习一词突现强度排在33个突现关键词首位(突现强度为13.89)。结论AI在食管癌领域的相关研究已迈入新阶段,从基因、突变逐步朝精准检查、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近期(2019-2022年)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最新前沿。未来AI应用于食管癌的挑战可能主要集中在食管癌个体化数据收集、数据质量、数据处理规范、AI代码复现、辅助诊断可信度决策上。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4个,分别是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76.9岁(AUC=0.54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结论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进行衰老度测量,所得衰老度分值经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衰老拐点年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其C指数验证其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衰老度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波浪式升高。按WHO划分的青年人、中年人、年轻老人、老人的4类人群衰老拐点分析,提示26.0、38.0、47.0、57.1、61.6、68.5、76.9和83.8岁为衰老拐点(均P<0.05);混杂因素调整后,拐点年龄对预测衰老度变化仍有价值,模型一致性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机体衰老变化过程并非匀速,4类人群均会出现衰老拐点;本研究对深入认识衰老、把握衰老规律及针对性做好抗衰老工作有积极意义。展开更多
1954年Harman首次提出的自由基致衰老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FRTA)认为,环境和内部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对细胞成分造成损害,进而造成人体功能的损害,加速衰老。人体衰老研究发展迅速,学说众多,争论较大,但自由基理论一直受...1954年Harman首次提出的自由基致衰老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FRTA)认为,环境和内部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对细胞成分造成损害,进而造成人体功能的损害,加速衰老。人体衰老研究发展迅速,学说众多,争论较大,但自由基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多数文献肯定了自由基在致衰老、诱导某些慢性病发生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医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等层面概括性地阐述了自由基的内涵与致病机制,重点介绍了近些年自由基研究的新进展以及与传统认识的差距。同时,本文提出了自由基致衰老的可能路径:自由基持续、动态、循环的作用于机体,当打破某种循环平衡时,衰老才可能发生。该路径为人群预防衰老、延缓衰老减少慢性病等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思考。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5亿老年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18748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R2=0.957),≥80岁者尤其显著;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高于东、西部,乡村高于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2000—2020年)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以前(1990—2000年);伤害死亡类型有12余种,位列前3依次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结论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为跌倒、交通事故、自杀。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随着近20余年人工智能(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研究的骤增,出现了许多关于该研究的系统、荟萃分析等,但其仅针对AI在该领域应用的单一方面的总结研究,研究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阐明AI在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热点和新兴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收录的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所有英文文献,检索时间2000-01-01至2022-04-06。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CiteSpace(5.8R3-64bit)和VOSviewer(1.6.18)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共被引和关键词分析。结果2000-2022年共检索到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文献918篇,共计引用文献总量23490篇。发文趋势:2000-2016年为迟缓期,发文量从6篇增至40篇;2017-2022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从62篇突增至216篇。60个国家、118家机构、5979位作者参与了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的研究,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306篇)、美国(238篇)、英国(113篇),机构合作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大学〔连线粗细(TLS)=72〕、凯瑟琳娜医院(TLS=64)、埃因霍芬大学(TLS=53),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是荷兰的作者Jacques J G H M Bergman(16篇)、日本的作者Tomohiro Tada(12篇)、荷兰的作者Fons Van Der Sommen(12篇)。共被引作者39962位,共被引文献42992篇。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突现关键词共33个,早期(2001-2008年):突现关键词以p53、突变为主;中期(2013-2018年):以食管癌分类、检查新技术(断层扫描)以及食管癌和不同癌症之间区分、鉴别和比较为主;近期(2019-2022年):以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最新前沿,且深度学习一词突现强度排在33个突现关键词首位(突现强度为13.89)。结论AI在食管癌领域的相关研究已迈入新阶段,从基因、突变逐步朝精准检查、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近期(2019-2022年)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最新前沿。未来AI应用于食管癌的挑战可能主要集中在食管癌个体化数据收集、数据质量、数据处理规范、AI代码复现、辅助诊断可信度决策上。
文摘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4个,分别是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76.9岁(AUC=0.54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结论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
文摘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进行衰老度测量,所得衰老度分值经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衰老拐点年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其C指数验证其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衰老度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波浪式升高。按WHO划分的青年人、中年人、年轻老人、老人的4类人群衰老拐点分析,提示26.0、38.0、47.0、57.1、61.6、68.5、76.9和83.8岁为衰老拐点(均P<0.05);混杂因素调整后,拐点年龄对预测衰老度变化仍有价值,模型一致性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机体衰老变化过程并非匀速,4类人群均会出现衰老拐点;本研究对深入认识衰老、把握衰老规律及针对性做好抗衰老工作有积极意义。
文摘1954年Harman首次提出的自由基致衰老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FRTA)认为,环境和内部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对细胞成分造成损害,进而造成人体功能的损害,加速衰老。人体衰老研究发展迅速,学说众多,争论较大,但自由基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多数文献肯定了自由基在致衰老、诱导某些慢性病发生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医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等层面概括性地阐述了自由基的内涵与致病机制,重点介绍了近些年自由基研究的新进展以及与传统认识的差距。同时,本文提出了自由基致衰老的可能路径:自由基持续、动态、循环的作用于机体,当打破某种循环平衡时,衰老才可能发生。该路径为人群预防衰老、延缓衰老减少慢性病等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思考。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5亿老年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18748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R2=0.957),≥80岁者尤其显著;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高于东、西部,乡村高于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2000—2020年)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以前(1990—2000年);伤害死亡类型有12余种,位列前3依次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结论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为跌倒、交通事故、自杀。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