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20例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涂梅峰 郑文 +10 位作者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彦 林宁晶 平凌燕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其中采用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14例,采用Rituximab(利妥昔单抗,R)-FC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完成为4.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18例(90%),达部分缓解者2例(1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00%。所有患者的1年和2年总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为85%。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51%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其中9.3%周期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6例(30%)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年龄≥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66.7%(4/6),而<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4.3%(2/14),P=0.037;20%周期发生胃肠道反应;8%周期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1例(5%)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 氟达拉滨 联合化疗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惠平 樊征夫 +6 位作者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39-744,共6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3
作者 谢彦 朱军 +4 位作者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涂梅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46例(46%),达部分缓解者37例(37%),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3%(83/100)。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患者、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功能状态评分对疗效无影响(P>0.05)。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2.8%、60.8%和60.8%。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和治疗后的疗效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共有11例因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而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药物疗法 联合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玉红 邵宗鸿 +5 位作者 刘鸿 施均 白洁 涂梅峰 王化泉 邢莉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66-869,共4页
目的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我院15年209例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菌谱、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8.18%,其中系统性真菌感染占47.37%;并发真菌感染与白细... 目的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我院15年209例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菌谱、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8.18%,其中系统性真菌感染占47.37%;并发真菌感染与白细胞过低、院外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与年龄、T细胞亚群、免疫抑制治疗无关;浅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深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曲霉菌感染有上升趋势;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34.21%,其中深部真菌感染占61.1%。结论真菌感染是SAA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多见,病死率主要与白细胞低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 真菌
下载PDF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曹燕然 邵宗鸿 +12 位作者 刘鸿 赵明峰 何广胜 施均 白洁 付蓉 涂梅峰 王化泉 邢莉民 崔振珠 孙娟 贾海蓉 杨天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71-874,共4页
本研究比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和正常人骨髓中性粒细胞GPI锚定蛋白CD16b、凋亡受体Fas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以了解PNH细胞是否存在凋亡异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患者和正常对照骨髓中性粒细胞GPI... 本研究比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和正常人骨髓中性粒细胞GPI锚定蛋白CD16b、凋亡受体Fas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以了解PNH细胞是否存在凋亡异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患者和正常对照骨髓中性粒细胞GPI锚定蛋白CD16b、凋亡受体Fas和凋亡增殖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水平,比较它们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有无差别,以及CD16b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间有无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b的表达率,PNH患者为(20.36±9.05)%,正常对照组为(71.34±26.80)%,PNH患者明显降低(P=0.01);②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率,PNH患者为(62.83±32.11)%,正常对照组为(48.00±38.52)%,二者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95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③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cl2的表达率,PNH为(8.64±5.40)%,正常对照组为(16.82±15.39)%,二者的Bcl2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cl2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④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ax表达率,PNH患者为(30.47±22.15)%,正常对照组为(48.47±15.99)%,PNH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二者的Bax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Bax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结论:PNH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Bcl2以及凋亡受体F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无差别,这提示PNH细胞在骨髓内的消长可能不涉及凋亡蛋白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13例伯基特和伯基特样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宁晶 郑文 +6 位作者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彦 涂梅峰 平凌燕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伯基特淋巴瘤(BL)和伯基特样淋巴瘤(BLL)的临床特点,总结疗效,探讨可能的最佳方案和治疗相关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0月收浩的13例经病理确诊为伯基特淋巴瘤和伯基特样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伯基特淋巴瘤(BL)和伯基特样淋巴瘤(BLL)的临床特点,总结疗效,探讨可能的最佳方案和治疗相关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0月收浩的13例经病理确诊为伯基特淋巴瘤和伯基特样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3例患者中,男12例,女1例;发病年龄11~62岁,中位年龄15岁;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2例,Ⅳ期6例,其中晚期(Ⅲ、Ⅳ期)病例占61.5%,初治时发生骨髓侵犯2例(15.4%),中枢神经系统侵犯4例(30.8%);常见的侵犯部位为浅表淋巴结(61.5%)、腹腔脏器(53.8%)和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38.5%);有B症状7例(53.8%);8/10例(80.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10例血清尿酸升高;病理示BL11例,BLL2例。11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或未经证实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2.3%。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5~35个月),至随访截止6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1年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56.98%、32.31%和39.77%。化疗中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9.2%,1例患者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和Ⅳ度全消化道黏膜炎。结论:推荐高强度短疗程化疗方案作为BL和BLL的一线治疗,应积极预防处理化疗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伯基特样淋巴瘤 临床特点 化学疗法 联合
下载PDF
榄香烯乳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荣艳 涂梅峰 +4 位作者 杨赣萍 肖承京 孔庆芬 刘茂发 伍世礼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0-160,共1页
目的:用榄香烯乳加三尖杉酯碱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方法:榄香烯乳300mg/日,静滴,持续10天。三尖杉酯碱2~3mg/日,静滴,持续7~10天... 目的:用榄香烯乳加三尖杉酯碱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方法:榄香烯乳300mg/日,静滴,持续10天。三尖杉酯碱2~3mg/日,静滴,持续7~10天。结果:完全缓解6例(30%),部分缓解8例(40%),总有效率70%,无效6例(30%)。完全缓解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50%),部分缓解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33.3%),MDS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50%)。结论:榄香烯乳是一种新型非细胞毒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低,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乳 三尖杉酯碱 白血病 急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海舒必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重症感染30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荣艳 杨赣萍 +2 位作者 肖承京 涂梅峰 孔庆芬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50-351,共2页
恶性血液病反复大剂量联合化疗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极易并发重症感染,其感染是否能迅速控制,是减低治疗相关早死率的关键。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我院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海舒必(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重症... 恶性血液病反复大剂量联合化疗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极易并发重症感染,其感染是否能迅速控制,是减低治疗相关早死率的关键。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我院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海舒必(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重症感染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舒必 治疗 血液病 并发症 重症感染
下载PDF
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浆中VEGF-C、VEGF-D、VEGFR-2及VEGFR-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芳 宋玉琴 +9 位作者 张晨 傅志英 平凌燕 应志涛 郑文 王小沛 谢彦 林宁晶 涂梅峰 朱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84-1188,共5页
本研究检测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VEGF-D、VEGFR-2、VEGFR-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寻找指导淋巴瘤抗血管靶向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和因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检测8... 本研究检测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VEGF-D、VEGFR-2、VEGFR-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寻找指导淋巴瘤抗血管靶向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和因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检测86例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浆中VEGF-C、VEGF-D、VEGFR-2、VEGFR-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EGF-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呈低表达水平,而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VEGFR-2在年龄>60岁淋巴瘤患者中表达较高;VEGF-D在IPI>2分的患者组中表达较低。单因素分析显示,VEGF-D在IPI>2分患者组中呈低水平表达;VEGF-D、VEGF-C在无B症状组高水平表达。因子间的关联性分析表明,VEGF-D与VEGFR-2、VEGFR-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VEGF-C、VEGF-D、VEGFR-2、VEGFR-3在淋巴瘤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细化指导淋巴瘤抗血管靶向治疗、了解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VEGF-C VEGF-D VEGFR-2 VEGFR-3
下载PDF
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宁晶 张运涛 +6 位作者 郑文 王小沛 宋玉琴 涂梅峰 平凌燕 应志涛 朱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强的松)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化疗,同时对于初始肿瘤最...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强的松)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化疗,同时对于初始肿瘤最大径≥5 cm及化疗后有肿瘤病灶残留的患者给予放疗。结果:22例患者中有16例获得完全缓解,5例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5.5%。在各项临床因素中,国际预后评分对能否获得完全缓解有显著影响(P=0.011)。所有患者的1、2和3年总生存率均为95.5%,1、2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7%、53.1%和53.1%,1、2和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9%、76.4%和76.4%。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国际预后评分以及能否获得完全缓解对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其中3例(13.6%)患者出现Ⅲ度药物性肺损伤。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治疗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是有效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病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 治疗结果 存活率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淋巴瘤贫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婷 涂梅峰 +2 位作者 朱军 郑文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2-395,共4页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在恶性淋巴瘤贫血的发生中的作用。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FN-γ、IL-6、TNF-α、IL-1β和EPO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红系EPOR水平;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红系集落培养,并在倒...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在恶性淋巴瘤贫血的发生中的作用。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FN-γ、IL-6、TNF-α、IL-1β和EPO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红系EPOR水平;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红系集落培养,并在倒置显微镜下检计数CFU-E。结果表明,45例初治淋巴瘤患者中发病时即贫血者25例(55.6%),治疗过程中发生贫血者13例(28.9%),从未发生贫血者7例(15.5%);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在中、重度贫血组均显著高于轻度贫血组、无贫血组及对照组。血清EPO、IL-6、IFN-γ水平与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淋巴瘤无贫血组EPOR水平明显高于各种程度贫血组及正常对照组。CFU-E与Hb及EPO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IFN-γ、TNF-α、IL-6是导致淋巴瘤贫血的造血负调控因子;EPO和EPOR上调是机体对抗红系造血负调控及维持正常造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贫血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合并贫血原因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应志涛 朱军 +1 位作者 涂梅峰 张运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年第6期7-10,共4页
贫血是恶性淋巴瘤(ML)的常见合并症,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慢性病性贫血、化疗放疗所导致的贫血,以及ML合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而且对临床治疗产生负面影响。ML相关贫血虽然发病率高、临床危害较... 贫血是恶性淋巴瘤(ML)的常见合并症,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慢性病性贫血、化疗放疗所导致的贫血,以及ML合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而且对临床治疗产生负面影响。ML相关贫血虽然发病率高、临床危害较大,但目前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既往治疗ML相关贫血多采用输血及补充造血原料等对症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目前主张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也就是审因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贫血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军 涂梅峰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指肿瘤患者在其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高,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由于组织缺氧使放疗或化疗抵抗,从而对生存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进展作一讨论。
关键词 肿瘤 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分型与sFas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慧慧 涂梅峰 +1 位作者 杨碧云 汤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7期16-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检测37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对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进行粒一单系祖细胞...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检测37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对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进行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的培养.对再障发病机制进行体外分型。以20例健康献血员静脉血清为正常对照。结果:重型再障(SAA)和慢性再障(C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且SAA组较CAA组显著降低(P〈0.05);骨髓增生Ⅱ~Ⅲ级、Ⅳ~V级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髓增生Ⅳ~V级AAsFas显著低于Ⅱ~Ⅲ级AA患者(P〈0.01);AA患者骨髓非造血细胞所占比例≥60%组和〈60%组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1),≥60%组sFas显著低于〈60%组sFas(P〈0.05)。干细胞缺陷型AA、免疫介导组AA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微环境缺陷组sFa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介导型、微环境缺陷型与干细胞缺陷型相比P〉0.05、P〈0.05;免疫介导型与微环境缺陷型相比P〉0.05。结论: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溶性FAS 凋亡 发病机制 分型
下载PDF
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体外药敏试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慧慧 杨碧云 +2 位作者 涂梅峰 饶燕飞 吴东升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为预测环孢素A(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疗效而建立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粒—单核细胞集落 (GM CFU) ,并用CSA干预。结果 :体外 /体内 (S :敏感 ,R :耐药 ) :S/S11例 ,R/R10例 ,R/S :2 0例 ,与... 目的 :为预测环孢素A(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疗效而建立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粒—单核细胞集落 (GM CFU) ,并用CSA干预。结果 :体外 /体内 (S :敏感 ,R :耐药 ) :S/S11例 ,R/R10例 ,R/S :2 0例 ,与临床总符合率 5 1.2 % ,阳性符合率 10 0 % ,阴性符合率 3 3 .3 % ,试验敏感性 3 5 .3 5 % ,特异性10 0 %。结论 :CSA体外敏感试验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如体外敏感 ,则体内 10 0 %敏感 ,但存在一定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霉素A 药物敏感性试验 体外研究
下载PDF
Fas-Fas配体在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涂梅峰 杨碧云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2年第A01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FAS/FAS配体 凋亡 血液病
下载PDF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药敏试验对化疗效果的预示
17
作者 涂梅峰 李慧慧 +1 位作者 杨碧云 吴东升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5-37,共3页
目的 :测定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者对 3种联合化疗方案药物的敏感性 ,探讨体外药敏结果与体内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 39例ANLL初治或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对HA、DA、MA三个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随机... 目的 :测定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者对 3种联合化疗方案药物的敏感性 ,探讨体外药敏结果与体内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 39例ANLL初治或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对HA、DA、MA三个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随机选择三个联合方案之一进行 1~ 2个疗程化疗 ,比较其体内外敏感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9例患者 ,S/S19例 ,R/R11例 ,R/S3例 ,S/R6例。体外药敏与体内疗效总符合率为 76 .9%,阳性符合率为 76 %,阴性符合率为 78.6 %,敏感性 86 .4%,特异性 6 4.7%。结论 :MTT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很好的预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敏试验 MTT法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学疗法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联用小剂量化疗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1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伍世礼 李菲 +3 位作者 杨赣萍 张荣艳 涂梅峰 刘茂发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化学疗法 白细胞
下载PDF
98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平凌燕 郑文 +9 位作者 王小沛 谢彦 林宁晶 涂梅峰 应志涛 刘卫平 张晨 邓丽娟 宋玉琴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MCL患者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MCL患者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2.9∶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为85例,占86.8%。骨髓累及者46例(46.9%)。消化道为最常见的结外侵犯器官,共25例患者(25.5%)出现消化道侵犯。53例患者接受R-CHOP方案一线治疗,预期3年生存率为61.4%;14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预期5年生存率为92.3%,其总生存期显著高于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75.5个月vs.43.6个月,P=0.039)。年龄〉60岁、血沉高于正常、LDH高于正常、B症状、Ki-67≥25%、病理存在母细胞或大B细胞转化均提示预后不佳(P〈0.05)。结论:MCL以晚期多见,常伴有骨髓及结外病变,单纯R-CHOP方案不能获得满意疗效,ASCT治疗MCL的疗效好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较高。年轻患者应该选择作为一线巩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R—CHOP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下载PDF
EBV感染后LMP-1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平凌燕 丁宁 +14 位作者 时云飞 孙莉 郑文 谢彦 王小沛 涂梅峰 林宁晶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田乐 冯丽霞 宋玉琴 朱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4,共7页
本研究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组织内EB病毒感染诱导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的阳性率及CD68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计数状况,分析其与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 本研究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组织内EB病毒感染诱导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的阳性率及CD68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计数状况,分析其与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HL组织标本中LMP-1和CD68阳性TAM计数,并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72例HL组织标本中,LMP-1阳性率为18.1%(13/72),LMP-1阳性表达情况下CD68阳性TAM计数更多(以CD68阳性TAM数目250/hpf为分界点,P=0.003);统计学分析显示混合细胞型HL中LMP-1阳性更为多见(P=0.000)。在白蛋白水平<40 g/L及年龄≥45岁的患者中LMP-1阳性率更高(P<0.05);LMP-1表达状况和CD68阳性TAM计数与本组HL的近期疗效未见相关性;但在随访时间≥5年的HL患者中,LMP-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P=0.040),但CD68阳性TAM计数和HL患者的总生存期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HL组织中LMP-1阳性情况下CD68阳性TAM计数高更为多见;LMP-1表达状态和HL患者的病理类型、年龄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存在相关性,LMP-1阳性HL患者预后不良,提示LMP-1有可能成为HL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EB病毒 膜潜伏蛋白1 CD68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