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涂荣芳 杨雪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8-1401,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PBC患者常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肺、风湿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器官及系统。对PBC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PBC患者常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肺、风湿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器官及系统。对PBC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疾病 病理过程 治疗学 预后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雪 涂荣芳 杨晋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9-513,共5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DILI患者早期做出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总结了近年来DILI的相关进展,包括可疑药物、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表现、诊断标准及评估、网络数据库研究等,以期为DILI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危险因素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海燕 韦进香 +3 位作者 付海艳 杨依娜 涂荣芳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56-2461,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配体(MICA)、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0、IL-15)表达与肝内炎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且确诊为PBC(PBC组,n=30)、慢性乙...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配体(MICA)、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0、IL-15)表达与肝内炎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且确诊为PBC(PBC组,n=30)、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5)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组,n=10)患者的肝穿刺活检标本。判断肝脏标本的肝脏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3组肝组织中NKG2D、MICA、IFNγ、IL-10、IL-15的表达情况(根据染色细胞多少及染色深浅计算染色评分,判断各指标表达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 PBC组NKG2D的表达随炎症程度加重而上升,G3~4级者明显高于G1~2级者(G1vs G2 vs G3 vs G4:1.4±0.05 vs 1.56±0.05 vs 1.86±0.11 vs 2.60±0.17,F=150.8,P <0.05);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下降(S3 vs S4:2.30±0.17 vs 1.56±0.05,t=-1.52,P <0.05)。PBC组G3与G4级MI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1±0.01 vs 0.20±0.03,t=-2.20,P> 0.05),S3与S4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2 vs 0.18±0.03,t=-2.64,P> 0.05)。PBC组IL-15在炎症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 vs G2 vs G3 vs G4:0.70±0.10 vs 1.50±0.10 vs 1.93±0.11 vs 2.60±0.17,F=251.3,P <0.05),在纤维化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 vs S4:2.00±0.05 vs 2.40±0.30,t=-1.62,P> 0.05)。CHB组IL-15的表达在不同炎症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 vs G2 vs G3:0.73±0.15 vs 1.96±0.15 vs 2.50±0.17,F=150,P <0.05),在不同纤维化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1 vs S2 vs S3:0.70±0.10 vs 21.96±0.15 vs 2.50±0.17,F=158.7,P <0.05)。PBC组IL-10仅G1期表达(0.16±0.01),CHB组G1、G2级均表达IL-1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 vs G2:0.19±0.01 vs 0.13±0.01,t=-1.522,P> 0.05)。PBC患者肝组织IL-15的表达与ALP、GGT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1、0.407,P值分别为0.014、0.045)。结论 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影响PBC肝内炎症的程度,且PBC晚期表达NKG2D的配体MICA,同时下调NKG2D。IL-15在PBC组表达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且与ALP、GGT水平呈正相关,提示NK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参与PBC的发生发展,其IL-15可能作为一个辅助诊断PBC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NK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亚家族K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49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雪 涂荣芳 杨晋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35-74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确定DIL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其治疗预后,为临床医师在DILI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9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12例确诊的DILI病例的数据...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确定DIL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其治疗预后,为临床医师在DILI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9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12例确诊的DILI病例的数据,其中498例纳入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与分型,实验室检查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Spearman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导致DILI的可疑药物中,单一用药占89.56%,主要有中药(56.43%)、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8.03%)、抗感染药物(4.42%)、解热镇痛药物(4.22%)等,联合用药占10.44%。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63.05%),年龄段在临床分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中,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在不同可疑药物种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0.001、<0.001);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LT、AST、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TB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1、<0.001、<0.001、<0.001、0.018、0.003、0.019)。54例完善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患者以慢性肝炎型多见,西药组纤维化高于中草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6.99%的DILI患者治愈或者好转,3.01%的患者未治愈。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GT、INR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ILI的可疑用药以草药/膳食补充剂、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常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多数DILI患者停药后预后良好,GGT、INR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