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春燕 谢贤健 +3 位作者 周贵尧 温丁 梁玉芳 吕瑜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92,97,共6页
了解川中丘陵区巨桉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含量状况对于掌握该地区巨桉种植对土壤稳定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十分必要。该研究以典型川中丘陵区3.5a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壤为对照,应用... 了解川中丘陵区巨桉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含量状况对于掌握该地区巨桉种植对土壤稳定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十分必要。该研究以典型川中丘陵区3.5a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壤为对照,应用分形模型,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碱解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数量随着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2~5mm粒径团聚体在土壤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分形维数排序为:弃耕地〉纯林〉林果〉林粮;土壤碱解氮含量排序为:弃耕地〉林粮〉林果〉纯林,巨桉林地较弃耕地土壤分形维数和碱解氮含量低,说明巨桉的栽培在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土流失的同时却造成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力衰退;巨桉林地土壤碱解氮集中分布在〈0.25mm和0.25~0.5mm粒径的细砂和中砂砾中;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0.25~0.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与2~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科学评价了巨桉种植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为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水土保持和肥力维护工作提供了合理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碱解氮
下载PDF
中国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2
作者 温丁 何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76-2884,共9页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非常重要。凋落物现存量是凋落物输入量与分解量的净累积量,理论上影响凋落物输入过程和分解过程的因素都会对凋落物现存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科学家对部分区域典型陆...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非常重要。凋落物现存量是凋落物输入量与分解量的净累积量,理论上影响凋落物输入过程和分解过程的因素都会对凋落物现存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科学家对部分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迄今为止,全国尺度下的关于凋落物现存量评估的结果还未见报道。因此,如何准确地评估凋落物现存量对揭示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00—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的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数据(共1864个样点),并结合气候、土壤和地上生产力探讨了中国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格局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此外,还利用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的碳氮含量,结合凋落物现存量估算了不同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凋落物的碳氮贮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和草地的凋落物现存量存在较弱的经度和纬度格局,然而按照不同经度和纬度间隔整理数据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森林的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随着经度和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主要控制因素为温度。草地的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随着经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在局部(或区域内)存在非常大的变异,这是造成其大尺度格局较弱的重要原因。结合1∶100万中国植被图的森林和草地面积数据,估算出中国森林的凋落物现存量约为1135.56 Tg,其碳氮贮量约为517.93 Tg C和15.33 Tg N;此外,中国草地的凋落物现存量约为119.63 Tg,其碳氮贮量分别为47.11 Tg C和1.59 Tg N。首次尝试对全国尺度森林和草地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氮贮量进行估算,其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凋落物在碳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可为准确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贮量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碳贮量 氮贮量 空间格局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灌丛化草地取样位置对评估土壤碳氮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柴华 方江平 +2 位作者 温丁 李杰 何念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5,共8页
长期过度放牧或不合理放牧使内蒙古草地大面积退化,并出现了以小叶锦鸡儿为主的草地灌丛化现象,显著增加了草地土壤碳氮贮量的空间异质性。如何科学地设置取样点,已成为准确评估该地区灌丛化草地土壤碳氮贮量及其碳汇功能所亟须解决的... 长期过度放牧或不合理放牧使内蒙古草地大面积退化,并出现了以小叶锦鸡儿为主的草地灌丛化现象,显著增加了草地土壤碳氮贮量的空间异质性。如何科学地设置取样点,已成为准确评估该地区灌丛化草地土壤碳氮贮量及其碳汇功能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锡林河流域附近选取了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灌丛化草地,分析了灌丛化草地不同位置(灌丛内部、灌丛边缘和灌丛外部)的碳氮含量和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灌丛化草地碳贮量在不同取样位置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轻度退化草地为例,0~100cm土壤碳贮量为灌丛内部(8831.26g C/m2)>灌丛边缘(8174.59g C/m2)>灌丛外部(7716.48g C/m2)。如果将灌丛内部、灌丛边缘和灌丛外部分别取样后计算的值作为灌丛化草地土壤碳贮量的真实值,则仅从灌丛内部取样会造成5.74%~27.62%的误差,仅在灌丛边缘取样会造成-3.76%~9.81%的误差,仅在灌丛外部取样的误差为-6.06%^-0.70%。虽然内蒙古地区灌丛化草地的碳氮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或沃岛效应),但由于灌丛面积与土壤碳氮含量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内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从灌丛外部取样的传统方法能准确评估内蒙古地区灌丛化草地的土壤碳氮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小叶锦鸡儿 灌丛 空间异质性 沃岛效应 取样设置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下的垃圾堆体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温丁 郭婧婷 +3 位作者 佘祺锐 刘志刚 孟凡勇 朱文轩 《环境卫生工程》 2020年第2期79-82,88,共5页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结合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垃圾堆体安全预警模型,并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堆体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堆体的水平位移、深部位移及沉降速率的正常变化范围分别在±6 mm/30 min、±0.7 mm/h及...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结合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垃圾堆体安全预警模型,并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堆体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堆体的水平位移、深部位移及沉降速率的正常变化范围分别在±6 mm/30 min、±0.7 mm/h及±15 mm/30 min波动,其日变化速率的正常变化范围分别在±3、±0.6、±8 mm/d波动,堆体水位变化速率的正常变化范围在±0.1 m/4 h波动,当速率超过正常范围的1.3倍、2倍及3倍时,预警系统将分别发出黄、橙、红预警并通知相关管理者,有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堆体安全状况并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避免堆体失稳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垃圾堆体失稳 安全监测 预警模型 预警系统
下载PDF
《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即将出版
5
作者 温丁 《社会科学辑刊》 1987年第4期63-63,共1页
《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从1987年起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翁独健教授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编的。《丛书》按族别史和地区民族史约请专家、学者分册编写。每册包括历... 《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从1987年起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翁独健教授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编的。《丛书》按族别史和地区民族史约请专家、学者分册编写。每册包括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综述三部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民族研究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史料介绍 族别 丛书 研究综述 入门 历史学家
下载PDF
平原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措施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志刚 郭婧婷 +2 位作者 佘祺锐 朱文轩 温丁 《环境卫生工程》 2021年第5期88-93,共6页
随着我国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由于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和邻避效应等因素,填埋场选址和建设越来越困难。如何利用现有填埋场增加库容,延长使用时间,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填埋场实际运行经验,介绍了多种填埋场扩容... 随着我国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由于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和邻避效应等因素,填埋场选址和建设越来越困难。如何利用现有填埋场增加库容,延长使用时间,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填埋场实际运行经验,介绍了多种填埋场扩容方式及其适用性。通过某平原型填埋场扩容工程实例,采取控制边坡坡度和土工加筋等多种措施,计算扩容堆体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扩容,填埋场增加了库容7.76×10^(5)m^(3),延长了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扩容 边坡稳定性 延长使用 土工加筋
下载PDF
《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即将出版
7
作者 温丁 《社会科学战线》 1987年第3期279-279,共1页
《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从1987年起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翁独健教授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编的。《丛书》按族别史和地区民族史约请专家。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丛书 民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入门 历史研究 出版社 历史学家 族别 青海民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