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3
1
作者 秦杰 潘力 +4 位作者 杨铭 黄河 刘鹏 温健鹏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颈内动脉BBA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成功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0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颈内动脉BBA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成功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0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2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有内漏,再次行球囊扩张处理后复查造影动脉瘤不显影。9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分;2例住院期间并发交通行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m RS评分2分;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3~6个月DSA随访10例,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电话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BBA技术可行,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疗效
下载PDF
iFlow成像技术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吴虓 潘力 +5 位作者 杨铭 安学锋 温健鹏 闫林海 李国栋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iFlow成像技术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后脑血管痉挛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CT及两次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PNSAH 60例为观察组,收集我院同期颅内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半年以上随访复查造影时未见复发6... 目的探讨iFlow成像技术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后脑血管痉挛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CT及两次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PNSAH 60例为观察组,收集我院同期颅内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半年以上随访复查造影时未见复发60例为对照组。利用西门子公司iFlow软件测量首次造影和复查造影时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相同部位的造影剂达峰时间(TT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造影中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造影剂TTP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复查造影中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右侧颈内分叉部、右侧大脑中分叉部造影剂TTP均明显增高(P<0.05)。与首次造影相比,观察组复查造影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造影剂TTP明显增高(P<0.05)。结论PNSAH后存在血管痉挛,且以基底动脉最明显,应用i Flow技术评估脑血管痉挛的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iFlow成像技术 达峰时间
下载PDF
脑皮层扩散性抑制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佘德源 唐跃 +2 位作者 黄钦 温健鹏 刘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小鼠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制作透明颅窗、诱导窗加KCl)、对照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加NaCl)和观察组(n=10,制... 目的探讨脑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小鼠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制作透明颅窗、诱导窗加KCl)、对照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加NaCl)和观察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滴KCl)。采用颈动脉内穿刺法构建SAH模型。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和内源信号成像技术记录脑皮层微循环和CSD。结果观察组、正常组出现CSD,对照组未产生CSD。观察组CSD后脑皮层血流明显下降(P<0.05)、血管明显收缩(P<0.05),其中CSD后5 d较显著。正常组CSD后血管明显舒张(P<0.05)、皮层血流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KCl能诱导产生CSD;CSD能使正常小鼠脑皮层血流增加和血管扩张;CSD使SAH后脑皮层血流减少和血管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皮层扩散性抑制 激光散斑技术 内源信号成像技术 小鼠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风险地区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对策
4
作者 潘力 温健鹏 +8 位作者 黄河 秦杰 赵曰圆 沈春发 闫林海 石纪 向伟楚 杨铭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风险地区神经外科开展出血性卒中救治的方法及防控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出血性卒中的隔离防护、诊治措施和结果。结...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风险地区神经外科开展出血性卒中救治的方法及防控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出血性卒中的隔离防护、诊治措施和结果。结果所有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时均视为COVID-19高危疑似感染者,采取三级防护,隔离区单间病房或ICU负压病房收治,待两次核酸检测后在负压手术间进行手术。51例中,2例确诊COVID-19,外科处理后转入感染科隔离病房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中,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12例、开颅夹闭术4例;烟雾病3例对症治疗,1例颅后窝动静脉瘘行OYNX和GRUB胶介入栓塞治疗。3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中,2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9例血肿较小行保守治疗。未发生COVID-19交叉感染。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3例,1分6例,2分5例,3分18例,4分5例,5分3例;6分(死亡)1例。高等级安全防护和病毒排查导致手术时间平均拖延2~5 d,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再次破裂率及介入手术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增高。结论COVID-19高风险地区,神经外科收治出血性脑卒中时,严格按三级防护措施处理病人是防止COVID-19交叉感染的关键。但等待核酸检测可能会影响出血性脑卒中救治时机和疗效,进一步优化COVID-19核酸检测时间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介入治疗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透明颅窗的建立及脑皮层血流的研究
5
作者 唐跃 黄钦 +2 位作者 佘德源 温健鹏 刘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4-1386,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模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进行连续7d动态监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盐水组(n=10)和注血组(n=10);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非抗凝尾动脉血0.3ml并使用硅基聚二甲基硅氧...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模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进行连续7d动态监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盐水组(n=10)和注血组(n=10);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非抗凝尾动脉血0.3ml并使用硅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的透明柔性材料,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观察模型;运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颅窗内脑皮层血流的7d动态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多组样本Kruskall-Wallis非参检验.结果 27只大鼠可清楚实现成像;SAH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第3、5、7天血流速度百分比依次为(83.20±4.16)%、(64.00±3.05)%、(75.70±3.79)%,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后第3、5、7天脑皮层血流灌注量百分比依次为(75.40±4.18)%、(31.80±5.34)%、(68.90±6.31)%,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使用新型柔性透明材料建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成像模型,联合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监测到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和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第5天为下降高峰,第7天开始恢复,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亚急性期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透明颅窗成像 脑皮层血流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