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滨海典型生态系统修复主要技术及问题探讨
1
作者 刘霜 温国义 +1 位作者 张继民 杨晓飞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滨海生态系统修复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众多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在全国各地陆续获批实施,修复技术研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的模式划分出发,梳理了滨海盐沼、潮滩、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牡蛎礁等典... 滨海生态系统修复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众多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在全国各地陆续获批实施,修复技术研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的模式划分出发,梳理了滨海盐沼、潮滩、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牡蛎礁等典型类型的常见修复技术;简要介绍了多种修复技术的技术瓶颈;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系统修复理论研究不足,修复手段以人工为主,对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视不够,修复的时空尺度的衔接性和延续性欠缺;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高效低成本海草床修复关键技术尚待突破,珊瑚礁修复关键技术尚在发展中,红树林宜林地的选择和退塘还林技术有待提高;并提出今后应该以生态修复的顶层谋划为引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典型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瓶颈 技术突破 实践应用
下载PDF
根据AVHRRSST探讨中国北部海域冬季环流演变 被引量:11
2
作者 温国义 李广雪 +1 位作者 赵东波 刘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19-23,共5页
收集了中国东部陆架海北部2000年8月至2001年12月的NOAA/AVHRR数据,通过SST换算,对北黄海和渤海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冬季流场的月变化进行了分析。黄海暖流进入渤海后的余脉分成两个分支:向西的渤海中心支和向北的辽东湾支。渤海中心支向... 收集了中国东部陆架海北部2000年8月至2001年12月的NOAA/AVHRR数据,通过SST换算,对北黄海和渤海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冬季流场的月变化进行了分析。黄海暖流进入渤海后的余脉分成两个分支:向西的渤海中心支和向北的辽东湾支。渤海中心支向西运行有两个分叉:辽东湾叉和渤海湾叉。冬季黄海暖流较强,由于北风或东北风的影响,渤海中心支和辽东湾支经历了同存—消弱—加强—同存等阶段。辽东湾南下沿岸流增强,渤海中心支暖流减弱,黄海沿岸流随之增强。这些暖流和沿岸流构成了渤海的四个环流。在黄海,黄海暖流与黄海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西朝鲜沿岸流组成了三个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HRR SST 黄海暖流 黄海沿岸流 环流
下载PDF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温国义 马文斋 马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第1期12-13,共2页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编制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报告过程中,存在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包括规划方案平面设计、编制依据、相关规划区划符合性分析、编制组织协调方式和编制专家选择等方面,举例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滩剖面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周良勇 李广雪 +4 位作者 刘健 李安龙 邓声贵 温国义 赵东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验潮、潮滩水准测量、沉积物分析和遥感资料,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岸段潮滩的特征。水准测量表明,侵蚀潮滩剖面形态为下凹,而淤积潮滩则上凸,由高潮线至低潮线,潮滩沉积物均变粗,这种变粗趋势在北部侵蚀岸段和河口侧缘明显,... 利用验潮、潮滩水准测量、沉积物分析和遥感资料,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岸段潮滩的特征。水准测量表明,侵蚀潮滩剖面形态为下凹,而淤积潮滩则上凸,由高潮线至低潮线,潮滩沉积物均变粗,这种变粗趋势在北部侵蚀岸段和河口侧缘明显,在河口南侧稳定海岸则不明显。潮滩沉积物含水量为12.2%~32.2%,平均为21%,海滩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在0.1~0.35kg/cm^2之间。受局限岸滩的平面形态和剖面形态受到周围大坝地形影响,具有和砂质海滩类似的形态,显示波浪对该潮滩的作用强烈,根据剖面测量结果与遥感图像,发现河口北侧有一个小的冲积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剖面 粒度 不排水剪切强度 侵蚀 遥感图像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分布及迁移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东方 高振会 +2 位作者 曹海荣 温国义 孙莉莉 《海岸工程》 2008年第2期65-71,共7页
根据1979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和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年中,胶州湾水域夏季HCH的污染严重,而春、秋季污染较轻。在时空分布上,春、夏、秋季整个胶州湾水域的HCH水平... 根据1979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和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年中,胶州湾水域夏季HCH的污染严重,而春、秋季污染较轻。在时空分布上,春、夏、秋季整个胶州湾水域的HCH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属于面污染源。HCH的表、底层含量都相近,水体的垂直分布均匀。整个胶州湾水域,春季HCH含量增加,夏季迭到高峰5.393~12.480μg/L,秋季降低到低值0.073~0.685μg/L,这与胶州湾的入湾河流的流量变化相一致。因此认为,农药HCH的使用导致胶州湾水域HCH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H 分布 迁移 污染 胶州湾
下载PDF
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悬浮体分布及粒度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良勇 李安龙 +3 位作者 龚淑云 刘勇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8,共6页
利用2001年7月进行的两船同步走航调查资料,结合同一时期的陆地卫星合成图像,对枯水期黄河口表层悬浮体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低潮时,黄河河口表层悬浮体含量、温度、盐度在河口口门外5 km范围内变化迅速,表层悬浮体含量和温... 利用2001年7月进行的两船同步走航调查资料,结合同一时期的陆地卫星合成图像,对枯水期黄河口表层悬浮体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低潮时,黄河河口表层悬浮体含量、温度、盐度在河口口门外5 km范围内变化迅速,表层悬浮体含量和温度向海方向呈指数方式迅速降低,悬浮体含量由519 mg/L下降到20-30mg/L,温度则下降4℃左右;盐度则由1升至33。表层悬浮体含量的变化与表层水体温度、盐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温度、盐度变化反映了河流注入的淡水在表层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与调查时期接近的一景遥感图像(RGB321)对照,可以看出图像色调变化与测量数值的变化比较吻合。悬浮体平均粒径为6.64-5.26Φ,以粉砂为主。沿测线由河口向海方向,粒度成分和粒径的变化趋势明显,粒径逐渐变粗,黏土成分减少而砂的成分增多,这可能与絮凝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悬浮体 粒度特征 漂浮羽状流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23
8
作者 姜欢欢 温国义 +2 位作者 周艳荣 吕则和 谢冕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第1期35-38,112,共5页
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及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生态修复的研究比较薄弱。文中重点阐述了我国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总结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问... 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及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生态修复的研究比较薄弱。文中重点阐述了我国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总结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制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指南,制订海洋生态修复战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态修复 问题 展望
下载PDF
海洋碳汇作用机理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静 温国义 +1 位作者 杨晓飞 李修任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12期11-15,共5页
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提高对海洋碳汇的科学认知,文章介绍海洋碳汇及其碳循环模式,分析海洋碳汇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碳分为黑碳、褐碳、绿碳和蓝碳4种类型,其中蓝碳即海洋碳汇,即通过海洋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是... 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提高对海洋碳汇的科学认知,文章介绍海洋碳汇及其碳循环模式,分析海洋碳汇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碳分为黑碳、褐碳、绿碳和蓝碳4种类型,其中蓝碳即海洋碳汇,即通过海洋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机制;海洋碳汇由溶解度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泵3种碳泵共同完成,其中依赖海洋微生物的微型生物泵储碳效率最高;海洋碳汇正面临生境基础退化和海洋酸化加剧的问题,未来应针对问题加强政策性管理和保护以及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碳循环 碳泵 海洋微生物 海洋酸化
下载PDF
国外海洋公园监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莹 崔文林 +2 位作者 滕菲 温国义 徐子钧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11期37-40,共4页
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受威胁因素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是国家海洋公园监测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必然趋势。文章阐述国外较成熟的海洋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情况和可借鉴因素,分析目前国内海洋公园监测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 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受威胁因素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是国家海洋公园监测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必然趋势。文章阐述国外较成熟的海洋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情况和可借鉴因素,分析目前国内海洋公园监测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海洋公园监测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公园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良勇 李广雪 +3 位作者 邓声贵 李安龙 温国义 赵东波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0期1-4,共4页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影响着海岸的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可了解人为因素对三角洲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对海岸侵...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影响着海岸的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可了解人为因素对三角洲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对海岸侵蚀的影响。根据 1 987年和 2 0 0 1年两期卫星遥感图像和 2 0 0 1年野外调查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1 987年至 2 0 0 1年土地利用 /覆被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 ;阐明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整个环渤海地区速度快 ,草地、滩地和不明地类这 3种类型大量减少 ,其他类型增多。从变化率来看 ,养殖区、库塘、油田用地增长最快。库塘、海滩养殖区等类型的增加 ,滨海草地的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黄河三角洲 海岸带 土地覆被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艳荣 张巍 温国义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年第8期47-50,共4页
通过回顾近几十年来多位学者针对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当中,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各评价因子的层次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应用Matlab6.5计算软件编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 通过回顾近几十年来多位学者针对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当中,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各评价因子的层次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应用Matlab6.5计算软件编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以富营养化水化因素和生态因素两方面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万胜 温国义 +4 位作者 白明 李彤 张萍 董学鹏 于洁 《河北渔业》 2014年第9期23-26,76,共5页
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 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 现状调查结果 分析与建议
下载PDF
沉底油的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
14
作者 杜伟东 吴明星 +2 位作者 徐超 李建伟 温国义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4,共4页
围绕沉底油监测问题,开展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验证研究。以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成像声呐等高频声呐为工具,结合声呐成像技术、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高效识别沉底油的目的,并通过水池模拟试验验证了... 围绕沉底油监测问题,开展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验证研究。以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成像声呐等高频声呐为工具,结合声呐成像技术、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高效识别沉底油的目的,并通过水池模拟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底油 高频声探测 声呐成像 特征提取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背景下的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15
作者 高振会 马文斋 +1 位作者 刘娜娜 温国义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年第10期87-92,共6页
文章分析了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建立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监控区的设想,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监控区
下载PDF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沙婧婧 李耀如 +3 位作者 王春晖 李娟 温国义 杜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6-514,共9页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或表征暴露于环境化学污染物而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响应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采用生物标志物指示海洋环境的水质变化及其生态预警作用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中应用广泛。本...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或表征暴露于环境化学污染物而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响应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采用生物标志物指示海洋环境的水质变化及其生态预警作用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基于不同种类的生物标志物的评价方法在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综合应用的典型方法及重要意义,例如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最后,本文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溢油污染评价的研究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预警系统等,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科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海洋溢油污染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欣禹 徐子钧 +11 位作者 张洪亮 李保磊 温国义 李笑语 沙婧婧 杜小媛 鲍萌萌 孙卓男 丁凯 齐衍萍 温若冰 曹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5,共10页
根据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对渤海西南部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螅水母、栉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小型水母丰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全年调查共... 根据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对渤海西南部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螅水母、栉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小型水母丰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全年调查共发现小型水母13种,11种水螅水母、2种栉水母;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4种、9种、7种和2种,丰度均值分别为30.74 ind./m3、30.78 ind./m3、12.08 ind./m3、0.57 ind./m3;优势种为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优势种季节更替率平均为91.67%,呈现明显季节演替。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水温回升及适宜营养盐含量促进小型水母生长繁殖,夏季桡足类为小型水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进其生长,秋季群落主要受盐度的影响。根据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风险种分布情况,推测夏季和秋季风险种旺发对拟建核电存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螅水母 栉水母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浮游动物桡足类 渤海
下载PDF
星站差分在海上油气平台界址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天宇 杜明 +2 位作者 霍素霞 王颖玉 温国义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7,共5页
为准确掌握用海单位海域使用情况,开展海域使用权续期、变更工作,获取海上油气开采平台高精度界址信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规范要求,提出并验证了MarineSTAR星站差分技术在海上油气开采平台高精度测量中的应用,以MarineSTAR星站差... 为准确掌握用海单位海域使用情况,开展海域使用权续期、变更工作,获取海上油气开采平台高精度界址信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规范要求,提出并验证了MarineSTAR星站差分技术在海上油气开采平台高精度测量中的应用,以MarineSTAR星站差分观测成果作为首级平面控制施测,进而测量平台各层甲板精确的界址位置信息,作为海域使用申请或海域使用监督管理基础数据。实测数据表明,长时间观测的星站差分数据可用于海上油气开采平台的控制测量,测量成果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通过进一步坐标转换,其成果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可以实现对远离陆地的油气开采平台等特殊区域用海设施界址的高精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测量 界址测量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星站差分 海域使用 油气开采平台
下载PDF
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欣禹 齐衍萍 +5 位作者 沙婧婧 徐子钧 菅潇扬 杜小媛 温国义 周瑞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7-1205,共9页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海洋生态健康 AMBI 相关性分析 胶州湾女姑口
下载PDF
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理论与实践——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德洲 李耀如 +1 位作者 温国义 徐谦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长期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在振兴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文章梳理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一系列政策要求与技术指南;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分别分析了港口工业区和滨海生态... 长期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在振兴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文章梳理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一系列政策要求与技术指南;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分别分析了港口工业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陆海统筹,生态融合;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等新发展阶段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 围填海 生态修复 大连港太平湾港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