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展示区木暗渠的分析与保护 被引量:3
1
作者 温敬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8期74-77,共4页
位于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展示区内的木暗渠由于遗址保存环境的因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腐蚀病害,因此对其本体实施搬迁保护,通过取样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并通过模拟样品试验确定本体保护方案,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脱水加固保护... 位于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展示区内的木暗渠由于遗址保存环境的因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腐蚀病害,因此对其本体实施搬迁保护,通过取样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并通过模拟样品试验确定本体保护方案,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脱水加固保护,保证了木暗渠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对遗址内木质文物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宫署遗址 木质文物 微生物分离 脱盐 保护 脱水加固
下载PDF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质水槽原位保存环境下的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3
2
作者 方旋 温敬伟 +2 位作者 陈粤 范敏 马星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1-141,共11页
【目的】研究原位保存与展示环境下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质水槽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其真菌败坏状况,为评估木质水槽微生物病害以及进一步研发本体保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似真菌生长的木质水槽和真菌子实体样本取样,传统组织分离... 【目的】研究原位保存与展示环境下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质水槽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其真菌败坏状况,为评估木质水槽微生物病害以及进一步研发本体保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似真菌生长的木质水槽和真菌子实体样本取样,传统组织分离和培养技术与现代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真菌群落多样性信息。【结果】根据疑似真菌生长典型症状取得4份木质样本,在水槽附近土壤中采集1份子实体样本。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技术从4份木质样本中分离到11种子囊菌,其中青霉菌和木霉菌分离比例较高;子实体培养物经鉴定为纯黄白鬼伞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4份木质样本含有的真菌序列操作分类单元分别为182、168、213和191,真菌群落多样性较丰富;4份木质样本均检测到的真菌种类22种,占比较高的优势菌有外瓶霉菌、曲霉菌、畸腔菌和纯黄白鬼伞菌,丰度分别为16.38%、12.96%、9.27%和8.54%;子实体培养物纯黄白鬼伞菌在4份木质样本中均被检测到,且丰度较高。【结论】在现有精细保存环境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质水槽的真菌多样性依然丰富,检测到的一些真菌对木质文物以及环境具有潜在风险,有必要根据分离到的真菌筛选新的杀菌剂,研发新的防霉防腐技术,为原位保存与展示的出土木质文物以及博物馆内健康环境提供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木质文物 遗址原位保存 真菌多样性 防腐 防霉
下载PDF
出土木质文物中分离真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旋 马星霞 +2 位作者 温敬伟 陈粤 范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目的】为了解馆藏原位保存的出土木质文物上真菌病害特点,以针对性制定综合保护措施,本研究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位保存出土木质水槽上分离的11株真菌进行木材败坏测试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将分离的真菌分别表面接种木材,观察对... 【目的】为了解馆藏原位保存的出土木质文物上真菌病害特点,以针对性制定综合保护措施,本研究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位保存出土木质水槽上分离的11株真菌进行木材败坏测试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将分离的真菌分别表面接种木材,观察对木材表面的影响;通过质量损失率测试各真菌对木材的生物降解程度;并通过对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其生长速率、产孢情况和显微特点等生物学特性;利用对峙生长试验研究其相互影响。【结果】从木材表面接种测试观察到枝孢瓶霉菌、木霉菌、福氏拟青霉、篮状菌、黄暗青霉和镰孢菌在接种木材表面产生菌丝或孢子,使木材表面附着霉斑或者菌丝,聚壳座菌和节菱孢霉菌可使木材表面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木材降解测试12周,担子菌纯黄白鬼伞使杨木的质量损失率接近10%,其他10株子囊菌基本未对杨木造成质量损失。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测试显示:木霉菌生长速度最快,每天生长近35 mm,其次是聚壳座菌、节菱孢霉菌、福氏拟青霉和镰孢菌,每天生长8~13 mm,较为缓慢是纯黄白鬼伞、聚多曲霉菌、黄暗青霉、篮状菌、枝顶孢霉菌和枝孢瓶霉菌,每天生长低于5 mm;除聚壳座菌、节菱孢霉菌和纯黄白鬼伞外,其余真菌均较易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孢子。对峙培养观察,木霉菌YN4-5对遗址中其他真菌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1.0%~64.6%,对担子菌纯黄白鬼伞的抑制率最大。【结论】分离的11种真菌中8种子囊菌可引起木质文物表面发霉或变色,担子菌纯黄白鬼伞有降解木质文物的风险;其中生长最快的木霉菌可通过竞争生长环境的方式抑制其他真菌生长,对有降解木材作用的纯黄白鬼伞的抑制作用最大,使木质文物降低了生物降解风险,从而分析认为目前该馆藏出土木质文物上的微生态相互作用已经达到一个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木质文物 遗址原位保存 木材生物败坏 真菌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水害”治理研究
4
作者 温敬伟 《新丝路》 2020年第12期248-25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水害”成因分析,对博物馆坚持“以堵为主,疏堵结合和地下水位可控”原则,采用建保护楼、筑挡水墙、挖治水沟和集水井和建立监测系统等综合治理手段,使影响遗址安全和展示的“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的成功案例... 本文通过对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水害”成因分析,对博物馆坚持“以堵为主,疏堵结合和地下水位可控”原则,采用建保护楼、筑挡水墙、挖治水沟和集水井和建立监测系统等综合治理手段,使影响遗址安全和展示的“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的成功案例研究。论述水环境的控制是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宫署遗址 潮湿环境 “水害”治理
下载PDF
苍梧秦王封国在南越国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探析
5
作者 温敬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10期206-211,共6页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南越国苍梧秦王的相关事件记载,结合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广西桂东北地区秦汉时期古遗址分布状况,推断"漓水-桂江流域"和"富川江-贺江流域"为南越国时期所封"苍梧秦王"封国的核心区域...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南越国苍梧秦王的相关事件记载,结合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广西桂东北地区秦汉时期古遗址分布状况,推断"漓水-桂江流域"和"富川江-贺江流域"为南越国时期所封"苍梧秦王"封国的核心区域。同时通过对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等资料内容的分析,结合苍梧秦王封国所在地域在南越国中的特殊地理位置,论述其在南越国军事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南越国整个北部军事防线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南越国国境安全的最根本军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 军事防御 北部防线 苍梧秦王封国 古遗址 古地图
下载PDF
土遗址博物馆展区微环境变化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永亨 温敬伟 +2 位作者 傅英毅 范敏 全洪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12期74-76,共3页
控制遗址土体含水率是土遗址文物保护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含水率过高,遗址表面潮湿容易滋生霉菌;土壤含水率过低,遗址表面容易造成开裂。文章通过分析降雨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下水位等微环境因子与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关系,浅析微... 控制遗址土体含水率是土遗址文物保护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含水率过高,遗址表面潮湿容易滋生霉菌;土壤含水率过低,遗址表面容易造成开裂。文章通过分析降雨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下水位等微环境因子与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关系,浅析微环境变化对土遗址含水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微环境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从脊饰的早期形态看鸱尾的起源 被引量:1
7
作者 温敬伟 《广州文博》 2012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通过相关考古出土资料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比较东周、两汉和晋南北朝各个不同时期的正脊脊饰变化,探讨正脊的早期形态,推断西汉早期是鸱尾脊饰的起源或早期形成阶段,并以此引出鸱尾脊饰起源在地域上非单一中原起源的思考。
关键词 研究 正脊 上非 鸱尾 起源 脊饰
原文传递
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1
8
作者 胡建 杨勇 温敬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100-104,共22页
2003年,对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出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遗址,以及其他不同时期广州地方衙署的多处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遗物。通过发掘,对南越国遗迹分布范围以及宫殿区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等有... 2003年,对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出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遗址,以及其他不同时期广州地方衙署的多处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遗物。通过发掘,对南越国遗迹分布范围以及宫殿区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等有了新的认识。还获得研究南汉国宫城和历代地方衙署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宫殿遗址 历代衙署遗址 西汉至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