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温绍锦 《中外医疗》 2018年第5期124-125,128,共3页
目的探讨研究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使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4月—2017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目标对象,方便选择符合该次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0例进行分组治疗,采用数... 目的探讨研究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使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4月—2017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目标对象,方便选择符合该次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0例进行分组治疗,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共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示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2.0%,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更高(χ2=5.005;P=0.025)。对比治疗前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周心绞痛发作次数=0.370;P=0.712。t持续时间=0.312;P=0.756)。对比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则提示2组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理想(t周心绞痛发作次数=5.883;P=0.000。t持续时间=5.744;P=0.000)。结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曲美他嗪以及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所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 曲美他嗪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采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温绍锦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0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中等剂量的螺内酯(25 mg/d)进行冠心病慢性心力...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中等剂量的螺内酯(25 mg/d)进行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实验组采用小剂量的螺内酯(10 mg/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0%,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小,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内酯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温绍锦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9期57-58,共2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250例,统计和分析250例患者治疗心血管疾病使用药物数据。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抗心绞痛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占47.21%,其次是抗高血压药物,占2...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250例,统计和分析250例患者治疗心血管疾病使用药物数据。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抗心绞痛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占47.21%,其次是抗高血压药物,占26.12%,第三是抗动脉硬化药物占14.78%。这三种药的DUI值均>1。结论心血管是一种常见疾病,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临床用药合理性 分析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不同病程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温绍锦 《柳州医学》 2009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共50例,分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冠心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共50例,分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冠心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9.9±4.63mg/L)高于UA组(8.75±1.34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粟显才 贝玫瑰 +6 位作者 黄玲 王金文 吴州宁 翟志文 蒙春越 温绍锦 钟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108例ACCI患者分为重度脑损伤(H)组(n=41)、中度脑损伤(M)组...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108例ACCI患者分为重度脑损伤(H)组(n=41)、中度脑损伤(M)组(n=37)及轻度脑损伤(L)组(n=30);另取同期行健康检查的30名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ACCI患者入院即刻,治疗后3、7、15 d及出院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行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ACCI患者脑损伤相关性,并用ROC曲线分析预后评价能力。结果:治疗前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在H、M、L组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CI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mR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增加逐渐降低(P<0.05);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参数:入院即刻为(r=0.49,P<0.001),(r=0.53,P<0.001);出院时为(r=0.54,P<0.001),(r=0.43,P<0.001);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参数分别为(r=0.37,P=0.01),(r=0.41,P<0.001);血浆NT-proBNP评估ACCI患者预后AUC=0.73,特异度0.66,敏感度0.75;D-二聚体AUC=0.71,特异度0.75,敏感度0.62。结论: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ACCI患者脑损伤程度存在正相关性,且二者对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循环脑梗死 B型脑钠肽前体 D-二聚体 相关性 预后价值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翟穗燕 蔡筱璐 温绍锦 《医学文选》 2006年第3期403-404,共2页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抗感染、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抗感染、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和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75,P〈0.05);治疗组每搏量(SV)、每分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早晚期最大血流速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是治疗CHF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坚 李成 温绍锦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1861-1863,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55例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结果 155例患者中治愈46例,显效43例,死亡47例,自动出院1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55例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结果 155例患者中治愈46例,显效43例,死亡47例,自动出院19例,总有效率为57.42%;其中急性白血病35例,消化系统肿瘤73例,肺癌27例,肾癌20例;实验室检查中所有病例均有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1.5 g/L 117例,D-二聚体阳性103例。同时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死亡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并发DIC的病因主要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消化道肿瘤较多见,及时使用抗凝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