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弯制正畸弓丝成形控制点规划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姜金刚 韩英帅 +3 位作者 张永德 刘怡 温馥嘉 蒋济雄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97-2303,共7页
错颌畸形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口腔疾病,固定矫治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正畸治疗手段,其中矫治弓丝的弯制是重要部分。机器人以其精确的位姿控制和刚性保持能力可以克服弓丝的超弹性实现弓丝弯制。基于幂函数模型建立了分段式的正畸... 错颌畸形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口腔疾病,固定矫治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正畸治疗手段,其中矫治弓丝的弯制是重要部分。机器人以其精确的位姿控制和刚性保持能力可以克服弓丝的超弹性实现弓丝弯制。基于幂函数模型建立了分段式的正畸弓丝数学模型,提出采用增量法实现正畸弓丝成形控制点的规划,进行了增量法实现正畸弓丝成形控制点规划策略的研究。通过正畸弓丝成形控制点规划实验,分析不同等分数下初始精度值对控制点数目和面积误差的影响规律,以及控制点数目和面积误差之间的关系。基于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实验系统,针对一例患者的口腔参数,进行了正畸弓丝弯制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正畸弓丝成形控制点规划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弯制 正畸弓丝 成形控制点规划 增量法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温馥嘉 陈贵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2-708,共7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牙根 牙槽骨 形态学
下载PDF
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牙根近远中倾斜角度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思琦 温馥嘉 +1 位作者 陈桦 刘怡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牙根近远中倾斜角度的差异,探寻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在正畸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因正畸治疗需要同时接受曲面体层X线片和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20例,在InvivoDental5.0软件中按照2种... 目的比较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牙根近远中倾斜角度的差异,探寻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在正畸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因正畸治疗需要同时接受曲面体层X线片和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20例,在InvivoDental5.0软件中按照2种头位(P1: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P2:解剖验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和3种断层域中心平面(以中切牙为参考分别设置根尖断层面、牙体中心断层面和牙冠切缘断层面)组合成的6种重建方法,分别生成上、下颌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观察并比较各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中的牙体影像形态.在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每例患者上、下颌各6张)和曲面体层X线片上测量上颌前牙牙根夹角((321|123)相邻牙根间夹角分别命名为UA1~UA5)和下颌前牙牙根夹角((321|123)相邻牙根间夹角分别命名为LA1~LA5),计算各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的牙根夹角差值(△UA和△LA),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相同断层面两种头位牙根夹角差值的差异.结果影像学观察显示,无论头位如何设置,以牙体中心断层面重建的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的牙体形态与曲面体层X线片较接近.相同断层面设置条件下,共进行15次P1与P2的△UA比较,其中7次P1的△UA显著小于P2(P<0.05),1次P1的△UA显著大于P2(P<0.05);15次P1与P2的△LA比较中10次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P2的△LA显著小于P1(P<0.05),1次P2的△LA显著大于P1(P<0.05).结论上颌采用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头位,下颌采用解剖(牙合)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头位,并均采用牙体中心断层面可重建获得与曲面体层X线片相近的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用于正畸临床判断牙根近远中倾斜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全景 倾斜角
原文传递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差异的研究
4
作者 刘福良 温馥嘉 +2 位作者 魏松 刘伟涛 周彦恒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27-131,共5页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Spee曲深度及前牙不齐指数,并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下切牙唇倾度.采用配对及成组f检验分别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矫治后两组病例的尖牙间宽度稍增大,第一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Spee曲深度、IRR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下前牙唇倾度显著减小(P<0.05),B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治疗前后第一磨牙间宽度、Spee曲深度减小量均比A组大,下前牙倾斜度减少量较A组小(P<0.05).两组尖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及IRR等变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有利于维持原有牙弓宽度的大小.下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有利于维持磨牙间宽度及回收下前牙;减数下颌第二前磨牙则更有利于磨牙前移调整磨牙关系并维持下切牙唇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 拔牙矫治 数字化三维模型 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