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修复方式下上颌第一前磨牙穿髓型楔状缺损牙体和修复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田国兵 温鹏霞 +1 位作者 赵彬 武峰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30-35,共6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修复方式的各型楔状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剩余牙体和修复体内部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成年女性志愿者1例,牙齿形态及功能均正常。采用锥形束CT对志愿者上下颌骨区域进行整体扫描,使用MimicsMedical 1...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修复方式的各型楔状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剩余牙体和修复体内部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成年女性志愿者1例,牙齿形态及功能均正常。采用锥形束CT对志愿者上下颌骨区域进行整体扫描,使用MimicsMedical 19.0软件提取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及右侧上颌前磨牙区牙槽骨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使用GeomagicWrap17.0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细化和精修,使用Simensnx12.0软件制作仿生牙周组织,构建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及右侧上颌前磨牙区牙槽骨模型。将重构的牙体各部件的实体模型导入NS软件中,对牙冠和根管进行形态修整以模拟根管治疗。将建立好的模型进行分割,建立不同程度穿髓型楔状缺损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楔状缺损程度分为三组,A组:楔状缺损宽度大于1/3近远中径,未到达邻颊轴角;B组:楔状缺损宽度跨过邻颊轴角但未及1/2近远中邻面壁;C组:楔状缺损宽度越过1/2近远中邻面壁。将各组再按照不同修复方式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无缺损的上颌第一前磨牙;A1组:未行修复组;A2组:纤维桩+复合树脂直接充填修复;A3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保留悬突);A4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去除悬突);B1组:未行修复组;B2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保留悬突);B3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去除悬突);B4组:金属桩核+氧化锆全瓷冠修复;C1组:未行修复组;C2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保留悬突);C3组:纤维桩+桩核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去除悬突);C4组:金属桩核加全冠修复。分别施加垂直和侧两种静态载荷,记录分析各工况牙体和修复体内部的等效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以及应力分布情况,记录牙体和修复体的等效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在牙合力加载下,A1、B1、C1三组剩余牙本质Vonmises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空白对照组<A1组<B1组<C1组。②楔状缺损程度大于1/3冠宽而未达邻颊轴角时,A2、A3、A4组和A1组比较,有效修复后,剩余牙体组织Vonmises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均明显减小,A2、A3、A4组间比较,三组剩余牙本质最大主应力峰值无明显差异,Vonmis⁃es应力峰值A2组<A3组<A4组。③楔状缺损程度超过邻颊轴角而未达1/2近远中邻面壁时,B2、B3、B4组与B1组比较,进行有效修复后,剩余牙体组织及牙合面牙合力加载区的Vonmises应力峰值以及最大主应力峰值均明显减小,B2、B3、B4组间比较,剩余牙本质Vonmises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均明显降低,且B2组<B3组<B4组。④楔状缺损程度达1/2近远中邻面壁时,C2、C3、C4组与C1组比较,有效修复后,剩余牙本质和牙合面牙合力加载区应力峰值均明显减小,C2、C3、C4组间比较,三组间最大主应力峰值无统计学差异,而剩余牙本质Vonmises应力峰值C4组<C2组<C3组,而去除悬突后(C3组)应力主要集中于全冠牙合力加载区及薄弱的牙颈部。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发生楔状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于楔状缺损区尖端,且随着缺损程度的增大,缺损区应力急剧增大;穿髓型楔状缺损范围未超过邻颊轴角时,建议选择纤维桩加树脂充填修复;缺损范围超过邻颊轴角而未达到1/2近远中邻面壁时,建议选择纤维桩加全瓷冠修复;缺损范围达1/2近远中邻面壁时,提示临床选择金属桩核冠修复;对于纤维桩加全瓷冠修复时,提示临床牙体预备中要尽量保留楔状缺损牙合方悬突牙体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 牙体楔状缺损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益生菌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温鹏霞 赵彬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66-369,共4页
20世纪初以来,针对益生菌在调节人体内自然发展的微生物菌群失衡的功效已经进行了评估,其主要集中于皮肤、女性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和呼吸道系统等。近几年来,有益细菌在口腔领域的使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普通人群中,常见的口腔疾... 20世纪初以来,针对益生菌在调节人体内自然发展的微生物菌群失衡的功效已经进行了评估,其主要集中于皮肤、女性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和呼吸道系统等。近几年来,有益细菌在口腔领域的使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普通人群中,常见的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和口臭等的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其都与口腔环境变化和/或黏膜免疫监测效果降低引起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变有关。已经提出了各种预防治疗策略,并已将其纳入促进口腔健康的国家健康计划中。相关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竞争口腔致病菌的结合位点影响口腔疾病的进展,干预菌群结构以期达到口腔健康保健的目的已经成为热点。本文旨从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其在口腔常见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微生物群 口腔疾病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