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 被引量:8
1
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1 位作者 杨亚军 王华夫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1期27-31,共5页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热则一直保持恒定。成熟花不同花器部分的萜烯指数值不同,其中雄蕊群的测定值与全花一致。11个无性品系成熟花的萜烯指数值表现出明显的品系间差异。无性系间杂交 F_1代的萜烯指数,变幅范围出现在双亲值之间;正、反交 F_1代表现出不同的萜烯指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花精油 单萜烯醇 萜烯指数 化学分类
下载PDF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 被引量:7
2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1-75,共5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叶醇、橙花醇、2-苯乙醇等。各品种茶树在开花过程中,其芳樟醇类、香叶醇以及橙花醇的含量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其萜烯指数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挥发性成分 萜烯指数
下载PDF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0-70,共1页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游小清,王华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叶,萜烯醇配糖体,香气释放Keywords:Tea;MonoterpeneGlycosides;Flavorreleas...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游小清,王华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叶,萜烯醇配糖体,香气释放Keywords:Tea;MonoterpeneGlycosides;Flavorrelease鲜叶中的萜烯醇配糖体不具挥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萜烯醇配糖体 香气释放
下载PDF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3期14-15,共2页
名优绿茶以其香郁、味醇、色绿、形美四大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也引起厂商的日益重视。名优绿茶在加工上与普通绿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均采用摊放工序,如西湖龙井茶,加工中一般都要将鲜叶摊放6~10小时,其目的是适度降低水分含量,... 名优绿茶以其香郁、味醇、色绿、形美四大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也引起厂商的日益重视。名优绿茶在加工上与普通绿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均采用摊放工序,如西湖龙井茶,加工中一般都要将鲜叶摊放6~10小时,其目的是适度降低水分含量,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本文以龙井茶为例,分析了不同摊放程度的茶样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并比较了龙井茶、普通炒青绿茶及乌龙茶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香气成分含量,在此基础上探讨摊放对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 摊放 绿茶 香气
下载PDF
福鼎大白茶在各引种地的香型及香气品质表现 被引量:14
5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杨亚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5期6-7,共2页
福鼎大白茶是1965年国家首批推荐的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它具有早生、发芽轮次多、抗逆性和适应性强及绿、红、白茶兼制等优点,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被广泛引种,各地普遍反应良好。为考察福... 福鼎大白茶是1965年国家首批推荐的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它具有早生、发芽轮次多、抗逆性和适应性强及绿、红、白茶兼制等优点,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被广泛引种,各地普遍反应良好。为考察福鼎大白茶在各引种地的香型及香气品质表现,本试验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福安、余杭、金坛、湄潭、长沙、武昌、桂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引种 香型 香气 品质
下载PDF
春茶紫绿色鲜叶及其烘青茶的香气差异 被引量:9
6
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1 位作者 吴小崇 叶阳 《中国茶叶》 1992年第3期32-33,共2页
紫色常出现在幼嫩的芽叶上,一般紫色芽叶在夏季多见,但有些品种常年均有紫色芽叶。一般认为,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多所致,由紫色芽叶制得的绿茶,特别是春茶季节的高档绿茶,其滋味苦涩,汤色灰暗。然而,紫色芽叶对香气的影响还未... 紫色常出现在幼嫩的芽叶上,一般紫色芽叶在夏季多见,但有些品种常年均有紫色芽叶。一般认为,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多所致,由紫色芽叶制得的绿茶,特别是春茶季节的高档绿茶,其滋味苦涩,汤色灰暗。然而,紫色芽叶对香气的影响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同一品系春季紫、绿色鲜叶及其相应的烘青茶的香气成分,并与感官审评结果作比较,试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紫色芽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春茶 紫绿色 鲜叶 烘青
下载PDF
茶叶中芳樟醇香叶醇及其配糖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杨亚军 《中国茶叶》 1994年第6期5-5,共1页
自1936年在煎茶中鉴定出芳樟醇和香叶醇以来,有关它们在茶叶中的含量、品种和地域特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直为各国茶叶工作者所关注。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 自1936年在煎茶中鉴定出芳樟醇和香叶醇以来,有关它们在茶叶中的含量、品种和地域特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直为各国茶叶工作者所关注。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吡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与芳樟醇不同,香叶醇为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含量极高的香叶醇成为“祁门香”的重要基础物质。然而,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 茶叶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81年,竹尾忠一首次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分钟后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糖甙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醇的生成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芳樟醇香叶醇 配糖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SO_2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游小清 郑楚光 郑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49,共5页
研究了燃料燃烧过程中 N- S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从实验和数值计算的角度总结 SO2对 NOx 及含氮中间产物生成和释放的影响 ,并试图通过反应机理来解释 .SO2 在贫燃料状态下能降低热力型 NO的释放 ,抑制富燃料状态下快速型 NO的生成 ,对贫... 研究了燃料燃烧过程中 N- S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从实验和数值计算的角度总结 SO2对 NOx 及含氮中间产物生成和释放的影响 ,并试图通过反应机理来解释 .SO2 在贫燃料状态下能降低热力型 NO的释放 ,抑制富燃料状态下快速型 NO的生成 ,对贫燃料及富燃料状态下燃料型NO释放的影响不能得到统一定论 ,但 N- S间确实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 .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相差较大 ,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氮氧化物 影响 二氧化硫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绿茶品种中糖甙键合态单萜烯醇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天 杨亚军 《中国茶叶》 1995年第3期28-29,共2页
茶鲜叶中糖甙键合态单萜烯醇类是成茶香气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葡糖甙水解酶的作用可释放出香气主要成分单萜烯醇类化合物。各品种茶树鲜叶制得的成茶香气风格存在差异,不同季节的茶叶香气也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 茶鲜叶中糖甙键合态单萜烯醇类是成茶香气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葡糖甙水解酶的作用可释放出香气主要成分单萜烯醇类化合物。各品种茶树鲜叶制得的成茶香气风格存在差异,不同季节的茶叶香气也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萜烯醇的前体物含量及各品种茶树糖甙水解酶特性的不同而引起的。因此,通过研究各品种及季节的键合态单萜烯醇含量变化,对选育高香茶树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各绿茶品种鲜叶蒸青样均取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种圃,春、夏、秋三季统一采摘一芽二叶样。 (二)方法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种 糖甙键合态 单萜烯醇 分布
下载PDF
CuO/γ-Al_2O_3吸收SO_2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
10
作者 游小清 王雁 +1 位作者 郑楚光 郑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5-47,共3页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吸收 /催化剂CuO/γ Al2 O3 吸收SO2 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和验证两种典型的动力学模型 ,建立了更有说服力的模型 ,并得到SO2 吸收速率表达式 .实验结果表明 ,吸附 /催化剂吸附的SO2 摩尔数...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吸收 /催化剂CuO/γ Al2 O3 吸收SO2 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和验证两种典型的动力学模型 ,建立了更有说服力的模型 ,并得到SO2 吸收速率表达式 .实验结果表明 ,吸附 /催化剂吸附的SO2 摩尔数与活性CuO的摩尔数之比S/Cu 大于 1 ,证实硫酸铝的存在 .对这一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描述为 :SO2 首先化学吸附在吸附 /催化剂活性位点上 ,然后被氧化为化学吸附态在SO3 ,化学吸附态的SO3 接着与CuO/γ Al2 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煤燃烧 CUO/Γ-AL2O3 吸收速率 动力学模型 二氧化硫 吸收剂 催化剂 脱硫
下载PDF
引诱茶尺蠖天敌寄生蜂的茶树挥发物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5
11
作者 许宁 陈宗懋 游小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6-131,共6页
采用TenaxGC动态吸附法对茶树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sp.三重营养关系中茶树的新梢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捕集,经GC、GCMS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挥... 采用TenaxGC动态吸附法对茶树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sp.三重营养关系中茶树的新梢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捕集,经GC、GCMS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挥发物的组成和数量是不同的,完整茶树新梢(IS)的挥发物有11种组份;机械损伤新梢(MDS)的挥发物有13种组份;茶树茶尺蠖取食复合体(PHC)的挥发物有15种组份,而用经典的SDE法获得的新梢精油有13种组份,4种挥发物数量的大小顺序为SDE>MDS>PHC>IS。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无气味经历的雌单白绵绒茧蜂对IS和MDS的气味的选择作用无统计上的显著性,对机械损伤新梢+幼虫口腔分泌物(MDS+R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尺蠖 单白绵绒茧蜂 挥发物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氯元素对烟气中汞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6
12
作者 刘迎晖 郑楚光 +1 位作者 游小清 邱建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3,共5页
采用化学热力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煤燃烧和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里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分布 .在一个大气压下 ,40 0K— 2 0 0 0K温度范围里 ,研究了汞 -煤系统和汞 -煤 -氯系统中汞在还原性气氛和氧化性气氛的烟气中的化学形态和分布 ,... 采用化学热力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煤燃烧和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里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分布 .在一个大气压下 ,40 0K— 2 0 0 0K温度范围里 ,研究了汞 -煤系统和汞 -煤 -氯系统中汞在还原性气氛和氧化性气氛的烟气中的化学形态和分布 ,着重探讨了煤中的氯元素对汞在烟气中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化学热力平衡分析结果表明 ,在煤燃烧和气化的最高温度区域里 ,单质汞是汞的主要形式 ,少量的氯元素可以大大地增强汞元素的蒸发 ;在气化的还原性气氛烟气中 ,汞的主要形式是单质汞 ,在氧化性气氛的燃煤烟气中随着在烟气中温度的降低 ,单质汞将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汞 ;烟气中氯元素的含量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下载PDF
煤中易挥发有毒痕量元素及其在燃烧过程中的行为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迎晖 游小清 +1 位作者 郭欣 郑楚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13,34,共6页
本文综述了煤中易挥发有毒痕量元素汞、砷、硒在煤中的赋存形式 ,在燃烧过程中的蒸发和化学反应等行为 。
关键词 痕量元素 燃烧过程 有毒元素 燃烧行为 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茶园施肥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和涛 游小清 +2 位作者 黄建琴 舒庆龄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在祁红茶区对祁门群体种茶园分别施以有机和无机肥,制成祁红。香气分析测定表明,单施尿素的红茶中,醛酮类、呋喃、吡嗪、吡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香气指数低,“祁红香”不突出。全年施用有机肥的红茶中,香叶醇、香叶酸、苯乙醇、芳... 在祁红茶区对祁门群体种茶园分别施以有机和无机肥,制成祁红。香气分析测定表明,单施尿素的红茶中,醛酮类、呋喃、吡嗪、吡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香气指数低,“祁红香”不突出。全年施用有机肥的红茶中,香叶醇、香叶酸、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高,红茶甜香,具有明显的“祁门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施肥 有机肥 无机肥 香气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易挥发有毒痕量元素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迎晖 郑楚光 +1 位作者 游小清 郭欣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3-247,共5页
采用化学热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煤中最易挥发的有毒痕量元素汞、砷和硒在煤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形态及分布 ,着重考虑了痕量元素和氯元素之间、多种痕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30 0~ 2 0 0 0 K温度范围内 ,考察了痕量元素在还原性气氛和... 采用化学热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煤中最易挥发的有毒痕量元素汞、砷和硒在煤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形态及分布 ,着重考虑了痕量元素和氯元素之间、多种痕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30 0~ 2 0 0 0 K温度范围内 ,考察了痕量元素在还原性气氛和氧化性气氛的烟气中的化学形态和物理相。结果发现 ,在燃煤过程中 ,汞、硒、砷三种痕量元素的挥发性大小依次为汞 >硒 >砷 ;氯元素能大大增强汞的蒸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元素 燃烧 化学热力学 平衡分析
下载PDF
三级营养关系中茶树间接防御茶尺蠖危害的生化机制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宁 陈宗懋 游小清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以茶树—茶尺蠖—单白绵绒茧蜂三级营养关系为模式,从寄主选择行为和茶树—条尺蠖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茶树借助天敌绒茧蜂间接防御条尺蠖危害的机制。结果表明,茶尺蠖取食茶树,其口腔分泌物作用于损伤部位,致使茶树释放出与完整... 以茶树—茶尺蠖—单白绵绒茧蜂三级营养关系为模式,从寄主选择行为和茶树—条尺蠖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茶树借助天敌绒茧蜂间接防御条尺蠖危害的机制。结果表明,茶尺蠖取食茶树,其口腔分泌物作用于损伤部位,致使茶树释放出与完整新梢完全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互利素),强化了天敌昆虫(单白绵绒茧蜂)的寄生效率,减轻了茶树的受害程度。其间,茶尺蠖幼虫口腔分泌物中的β-D-葡萄糖甘酶为一使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的启动子。初步分析表明,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所消耗的光合产物仅占茶树全部光合量的极少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尺蠖 单白绵绒茧蜂 三级营养 间接抗性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硫化物的生成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雁 郑楚光 游小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46,共4页
采用化学热力平衡分析方法 ,分别选取了高硫、中硫、低硫三种煤样 ,在 1 0 1 k Pa,40 0 K~ 2 0 0 0 K温度范围内 ,不同的过量空气系数 α的情况下 ,初步研究了典型的煤燃烧条件下硫化物的生成情况 。
关键词 燃烧过程 硫化物 生成特性 研究
下载PDF
几种烟熏茶的香气组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华夫 刘仲华 +1 位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1-58,共8页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的二次产物,以及茶叶吸附的烟气成分3部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茶 香气组成
下载PDF
藤茶中香气组成的气相色谱测定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华夫 游小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7-50,共4页
本文用GC和GC/MS系统测定了藤茶中的香气组成。鉴定出28种香气成分,占香精油总量的64%。藤茶中的香气主要成分为反-2-已烯醛、乙酸顺-3-己烯酯、三甲基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 本文用GC和GC/MS系统测定了藤茶中的香气组成。鉴定出28种香气成分,占香精油总量的64%。藤茶中的香气主要成分为反-2-已烯醛、乙酸顺-3-己烯酯、三甲基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并考察了藤茶中键合态香气成分向游离态转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香气组成 气相色谱测定
下载PDF
茶叶中β-葡糖甙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44
20
作者 王华夫 游小清 《中国茶叶》 1996年第3期16-17,共2页
β-葡糖甙酶(EC3,2,1,21 β-D-葡糖苷葡糖水解酶)存在于自然界许多植物体,特别是植物的果实中。最初,人们在甜杏仁中发现此酶,便称之为“杏仁酶”,迄今,杏仁仍是获取β-葡糖甙酶的主要原料。β-葡糖甙酶还存在于一些酵母、曲霉菌、木霉... β-葡糖甙酶(EC3,2,1,21 β-D-葡糖苷葡糖水解酶)存在于自然界许多植物体,特别是植物的果实中。最初,人们在甜杏仁中发现此酶,便称之为“杏仁酶”,迄今,杏仁仍是获取β-葡糖甙酶的主要原料。β-葡糖甙酶还存在于一些酵母、曲霉菌、木霉菌属以及细菌体内。β-葡槽甙酶的特性是可水解结合于末端、非还原性的β-D-糖苷键,同时释放β-D-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一类重要香气化合物——单萜烯醇类便是在β-葡糖甙酶的作用下,由其配糖体水解而得以释放出来的。根据酶来源的不同,不同生物体中β-葡糖甙酶水解单萜烯醇配糖体时,对单萜烯醇的结构有所选择,例如,茶叶中的β-葡糖甙酶既可水解伯醇(如香叶醇),又可水解叔醇<如芳樟醇),但有些植物体中的β-葡糖甙酶仅能水解伯醇或叔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β-葡萄甙酶 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