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器表面残留物反映的红山文化时期西拉木伦河中游地区古人食物性植物资源利用情况
1
作者 马志坤 游梓明 +3 位作者 宋阿倩 黄文博 郇秀佳 贾鑫 《西部考古》 2022年第2期213-227,共15页
红山文化(6500—5000 cal.a B.P.)是西辽河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植物利用情况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哈河流域,阻碍了对... 红山文化(6500—5000 cal.a B.P.)是西辽河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植物利用情况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哈河流域,阻碍了对西辽河地区先民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全面认识。已有研究表明,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残留物是反映先民食物资源利用的最直接证据,据此,本研究选择红山文化广泛分布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对中游地区五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典型食物加工工具——磨盘和磨棒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淀粉粒分析和植硅体分析,发现了来自粟类植物、橡子、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和食用豆类植物的淀粉粒,以及黍亚科(Panicoideae)、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芦竹亚科(Arundiaceae)和黍(Panicum milliaceum)稃壳的植硅体。对比五处遗址周边区域开展的植物研究工作,我们认为西拉木伦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主要加工驯化粟为主的多种植物,粟类植物在古人植物资源利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坚果类、食用豆类、块根块茎、画眉草亚科和芦竹亚科等植物资源也被利用。该研究为探讨红山文化时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解析西辽河地区宏观的生业经济模式提供了植物微体化石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 红山文化 粟作农业 植物利用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