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平则鸣:关于劳资冲突分析的文献综述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6
|
|
2
|
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1
|
|
3
|
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兴起 以陕甘宁边区“赵占魁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
游正林
|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4
|
想象中的工会作用——评几篇定量研究中国工会作用的文献 |
游正林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4
|
|
5
|
制造认同的又一种模式 G公司协调劳资关系的基本经验 |
游正林
|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6
|
政绩驱动下的工会行动——对F厂工会主动介入生产管理过程的调查与思考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7
|
私营企业“类单位化”:党和政府软性调控劳资关系的一种综合性后果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8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会的中心任务的形成——重温上个世纪50年代全总党组三次扩大会议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9
|
如何理解中国工会的“维权”职责 |
游正林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0
|
主人翁话语的兴起(1930-1949)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11
|
心理契约与国有企业工人的不公正感——以西厂为例 |
游正林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2
|
应该如何评估样本的代表性? |
游正林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3
|
工会如何搞生产?--李立三、赖若愚的探讨及其启示 |
游正林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4
|
社会主义劳动范式的形成(1949—1956)——基于对劳动竞赛推进过程的解读 |
游正林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5
|
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与推广过程及其意义 |
游正林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6
|
论我国的东西分异 |
游正林
|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
|
|
17
|
苏区阶级工会的兴起 |
游正林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8
|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游正林
|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9
|
建构中的定量因果分析 |
游正林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社会调查中的样本规模是算出来的吗? |
游正林
|
《调研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