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易位 被引量:3
1
作者 于勇 施志国 +4 位作者 王亚平 祝小枫 蓝复生 游瑞兰 常国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率也很低。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的动物(BⅠ组)肠壁病变严重,肠道菌群改变明显。其中,肠杆菌在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的菌量均明显升高;回肠内容物中拟杆菌的菌量明显减少;该组动物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明显增高,达60%。此外,BⅠ组、Ⅰ组部分动物发生了由棒状杆菌及由棒状扦菌和肠杆菌混合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根据不同肠段肠壁病变严重程度、菌群变化的部位以及不同部位肠管生理功能的不同,我们推测,回肠以上肠段是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易位 胃肠道 微生态学
下载PDF
青霉素促使烫伤SPF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施志国 于勇 +6 位作者 兰复生 王亚平 祝小枫 游瑞兰 卢善芬 田惠民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描述了在控制微生物实验动物实验室中,口服青霉素的SPF大鼠(n=10),25%Ⅲ°烫伤后出现的肠道细菌易位。该组大鼠盲肠和结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约1,000倍),而肠杆菌数量明显上升(约100倍以上),其MLN中的细菌易位发生率为9... 本文描述了在控制微生物实验动物实验室中,口服青霉素的SPF大鼠(n=10),25%Ⅲ°烫伤后出现的肠道细菌易位。该组大鼠盲肠和结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约1,000倍),而肠杆菌数量明显上升(约100倍以上),其MLN中的细菌易位发生率为9/10,肝、脾、肾、肺和血流的发生率为1/10。口服青霉素组大鼠(n=5)的MLN细菌易位发生率为2/5,其它器官细菌培养阴性。空白组(n=6)和烫伤组(n=6)大鼠均未出现肠道细菌易位。这些结果说明:抗生素促使了烫伤SpF大鼠肠道细菌的易位。据病理形态学的观察,讨论了肠道细菌易位发生的机理和易位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细菌易位 烧伤
下载PDF
烧伤后免疫抑制引起肠道细菌迁移和内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施志国 于勇 +5 位作者 兰复生 王亚平 祝小枫 游瑞兰 指导者 盛志勇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7-169,235-236+241,共3页
我们报告了25%烧伤后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大鼠肠道细菌迁移及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烧伤后注射地塞米松组(n=31)肠道细菌迁移发生率为67.4%,内脏脓肿发生率为65.5%,显著高于仅注射地塞米松组(n=15)。烧伤对照组(n=15)和空白对照组也出现... 我们报告了25%烧伤后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大鼠肠道细菌迁移及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烧伤后注射地塞米松组(n=31)肠道细菌迁移发生率为67.4%,内脏脓肿发生率为65.5%,显著高于仅注射地塞米松组(n=15)。烧伤对照组(n=15)和空白对照组也出现了肠道细菌迁移(前者为3/15,后者为1/23),但未出现内源性感染。感染的细菌为肠遭中的肠杆菌(大肠杆菌占优势)和棒状杆菌。从微生态学上讨论了烧伤后肠道细菌迁移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菌迁移 内源性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