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策略的葛根-知母药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晁亮 王辉 +3 位作者 沈淑琦 游飘雪 冀凯宏 洪战英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运用LC-MS血清代谢组学策略评价葛根-知母药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铝(AlCl3)和D-半乳糖(D-gal)联合给药21周建立AD大鼠模型,中药干预组分别予以葛根、知母和葛根-知母药对提取液灌胃8周,... 目的运用LC-MS血清代谢组学策略评价葛根-知母药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铝(AlCl3)和D-半乳糖(D-gal)联合给药21周建立AD大鼠模型,中药干预组分别予以葛根、知母和葛根-知母药对提取液灌胃8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以及丙二醛(MDA)等生化指标评价模型效果和药效;开展基于U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研究,并通过MetaboAnalyst在线网站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AD模型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葛根-知母药对干预能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血清SOD含量,且效果优于单药。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在AD模型组与对照组间共鉴定出70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10条通路;葛根-知母药对干预可以回调其中47种代谢物,20种回调代谢物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6条通路。结论葛根-知母药对能够显著改善AD大鼠模型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加血清SOD含量,调节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代谢组学 葛根-知母 中药药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肠道吸收模型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2
作者 陈兰 何晓莉 +2 位作者 游飘雪 王辉 洪战英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4年第2期43-49,59,共8页
肠道是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肠道的上皮细胞上含有绒毛和微绒毛,它们通过增加表面积等因素促进分泌、细胞黏附和吸收。传统的二维/三维(2D/3D)细胞培养模型、动物模型在研究药物吸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体药动... 肠道是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肠道的上皮细胞上含有绒毛和微绒毛,它们通过增加表面积等因素促进分泌、细胞黏附和吸收。传统的二维/三维(2D/3D)细胞培养模型、动物模型在研究药物吸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体药动学的可预测性或伦理问题等,其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以体外活细胞为基础,模拟人肠道的核心结构和关键功能是构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肠道模型的研究重点。该模型是利用微加工技术制备出的模拟人体肠道的复杂微结构、微环境和生理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仿生系统。与2D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相比,肠芯片模型能有效地模拟人体内环境,在药物筛选方面更具特异性。本综述概括了国内外肠芯片模型以及与肠道相关的多器官耦合芯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建模、药物吸收和转运方面的应用,并总结了当前肠芯片模拟肠道稳态和疾病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建立更可靠的体外肠芯片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肠道吸收模型 微环境 应用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和UPLC技术的不同规格沉香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荣霜 游飘雪 +3 位作者 朱美玲 范世明 许文 黄鸣清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673-679,684,共8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杆质谱法(UPLC-Q-TOF-MS)定性鉴定比较3种沉香药材规格(沉香片、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差异标志物,采用UPLC法定量分析3种规格沉香中2种差异标志物沉... 目的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杆质谱法(UPLC-Q-TOF-MS)定性鉴定比较3种沉香药材规格(沉香片、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差异标志物,采用UPLC法定量分析3种规格沉香中2种差异标志物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沉香质量控制及规格区分提供参考。方法UPLC-Q-TOF-MS定性分析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UPLC C 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30 mL·min-1,柱温45℃,进样量2μL。质谱条件选择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检测模式,并用PCA、OPLS-DA法、热图法分析了沉香片、沉香虫漏、沉香勾丝3种不同规格沉香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UPLC定量分析的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UPLC C 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15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μL。结果UPLC-Q-TOF-MS法鉴定了沉香药材中的27个化学成分,PCA、OPLS-DA法可以区分沉香片、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并筛选得到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等17个差异性成分;UPLC法测定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沉香片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756~11.49 mg·g^(-1),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1.175~3.982 mg·g^(-1);沉香虫漏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628~4.970 mg·g^(-1),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3.850~4.371 mg·g^(-1);沉香勾丝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064~5.920 mg·g^(-1),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1.340~2.073 mg·g^(-1)。结论通过UPLC-Q-TOF-MS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准确鉴别沉香片、沉香虫漏、沉香勾丝3种不同规格沉香中化学成分的方法;建立的UPLC法测定沉香中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方法准确、可靠,可以为沉香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构建和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游飘雪 陈兰 +3 位作者 沈淑琦 晁亮 王辉 洪战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9-1581,共1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大脑的思维、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障碍有关。AD病理特征多、病因复杂,构建合适的病理模型对于AD的研究至关重要。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多种功能单元集成于芯片上,可实...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大脑的思维、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障碍有关。AD病理特征多、病因复杂,构建合适的病理模型对于AD的研究至关重要。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多种功能单元集成于芯片上,可实现接近生理环境的微环境控制,在AD病理模型构建、早期诊断以及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AD的病理学特征,从细胞类型、培养方式和芯片结构等角度重点综述了AD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构建,以及微流控芯片在AD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AD机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阿尔茨海默病 模型构建 病理机制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沈淑琦 方家豪 +3 位作者 王辉 晁亮 游飘雪 洪战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4-564,共11页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是一类可将生物反应转换为光电信号的高特异性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药物研发中,针对AD不同假说、不同靶点,该技术在确证靶标、筛选活性化合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简述AD发病机制与...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是一类可将生物反应转换为光电信号的高特异性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药物研发中,针对AD不同假说、不同靶点,该技术在确证靶标、筛选活性化合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简述AD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现况,重点介绍了AD药物研发中常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膜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与荧光分析技术这三类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阐释其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展,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生物膜干涉技术 荧光分析技术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泽泻煮散的含量测定及其化学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翁艳鸿 李玲慧 +5 位作者 倪林君 游飘雪 许文 黄汉明 李平 林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不同产地泽泻煮散中7种成分的含量,包括环氧泽泻烯、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A、泽泻烯醇、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和11-去氧泽泻醇B。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C;色谱柱(2.1 mm×100 mm,1.6μ...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不同产地泽泻煮散中7种成分的含量,包括环氧泽泻烯、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A、泽泻烯醇、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和11-去氧泽泻醇B。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C;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流动相为水(A)-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柱温35℃。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投影判别分析(OPLS-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所设定的色谱条件下,7种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8),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在99.28%~100.27%和1.27%~2.26%范围内,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考察也符合分析要求。经过Perason分析,《中国药典》中泽泻指标性成分23-乙酰泽泻醇C和23-乙酰泽泻醇B含量均与煮散煎出率呈递增趋势。同时通过HCA、PCA和OPLS-DA分析,福建、江西、四川和广西的4个产地的泽泻煮散存在产地差异,可以显著区分。结论:本实验建立一种测定泽泻煮散的含量的方法,并计算和分析不同产地泽泻煮散中7种成分的含量和煎出率,且利用化学计量学对样品数据进行分析,为泽泻煮散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 煮散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投影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