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音大悲精神与现代心理学共情的对话
1
作者 湛空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40-56,297-298,共19页
本文将观音大悲精神及现代心理学共情作为研究主题,在文献查阅与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依此开展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在东方佛教古老的系统中,观音的大悲精神是一切情感疗愈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切有情众生成佛的根... 本文将观音大悲精神及现代心理学共情作为研究主题,在文献查阅与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依此开展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在东方佛教古老的系统中,观音的大悲精神是一切情感疗愈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切有情众生成佛的根本依托,蕴涵丰富的内涵,鲜明地揭示出佛教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尊重平等的伟大教化。无独有偶,西方心理学共情是一种从他人的参照框架中理解他人经历的能力,帮助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快速适应性。观音大悲精神与现代心理学共情,各自都有自己的深厚内涵、本质特征、机制过程,成为对他者理解的基石。观音大悲精神与现代心理学共情如同人类关怀路上的两盏明灯,现代心理学共情为观音大悲精神的践行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而观音大悲精神又为培养人类共情指明了佛教系统中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 大悲精神 现代心理学 共情
下载PDF
丛林教育之蠡测
2
作者 湛空 《普陀学刊》 2016年第1期19-32,共14页
丛林,僧众聚居之地方。古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之林地,释迦率领弟子树下随缘安住,并没有固定的住所,沙门重在止贪,所以他们也不在一个地方住得很久。后来随着僧团的扩大,释迦营建精舍,教出尘劳、布道教法、淬炼解脱。僧众止住兰若,... 丛林,僧众聚居之地方。古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之林地,释迦率领弟子树下随缘安住,并没有固定的住所,沙门重在止贪,所以他们也不在一个地方住得很久。后来随着僧团的扩大,释迦营建精舍,教出尘劳、布道教法、淬炼解脱。僧众止住兰若,随释迦修行生活,释迦开演佛法之处,即是丛林之地。教法东传,顺应时代、区域、文化的需要,丛林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世纪的今天,极度的讯息、快捷的传播等,是丛林化教育新的血液和气息,传统的丛林教育模式,又有哪些挑战和机遇,本文试着考其过去曾代表性的丛林教育模式,以蠡测今天的丛林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 教育 汉传 学院
下载PDF
借儒弘禅布道法——略述天童如净的禅学思想
3
作者 湛空 《中国佛学》 2014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曹洞智鉴禅师之法嗣天童如净把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推展到了极点,在当时影响巨大。如净一生思想极其丰富,是借用儒家文化弘扬家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继汾阳善昭、雪窦重显之后做得最圆满成功的。其禅机锋利,文字生命力极强,字字... 曹洞智鉴禅师之法嗣天童如净把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推展到了极点,在当时影响巨大。如净一生思想极其丰富,是借用儒家文化弘扬家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继汾阳善昭、雪窦重显之后做得最圆满成功的。其禅机锋利,文字生命力极强,字字见佛之面目,悠远空灵。其弟子永平道元传承家风,成为日本曹洞宗初祖。如净成为在宏智正觉之后的另一主轴人物,在禅宗思想史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性的人物,其禅法在当时亦称'如净禅'。本文主要从《如净禅师语录》与《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对其师资传承、禅学思想、弘法特色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略述,以望诸大德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默照禅 借儒弘禅 天童如净
下载PDF
心理学视角下的《坛经》心性思想
4
作者 湛空 《宗教心理学》 2018年第1期94-114,共21页
《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 《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