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锥体束损伤 被引量:1
1
作者 关静 陈金波 滕创远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起病后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图像,探讨DTI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急性期3d前循环脑梗死、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组,测量患者梗死灶和健侧相应部位的分...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起病后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图像,探讨DTI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急性期3d前循环脑梗死、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组,测量患者梗死灶和健侧相应部位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观察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程度并分级。同时选择10名年龄性别与研究组匹配的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对照组在相应位置选择与研究组梗死部位同样大小的感应区进行测量FA值。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对研究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的FA值低于健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ADL相关,有统计学意义。DTI所示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ADL评分相关。结论梗死病灶区FA值下降越明显,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它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DTT分级评价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