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满滕滕 姜丽 +2 位作者 张楠 孙振静 李兴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予以双眼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52例)给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矫正效果、远近斜视度、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62±1.43)、(6.24±1.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4±2.33)与(15.22±3.2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9.13±2.15)、(9.96±2.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1±3.76)、(18.3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安全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5.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能良好改善患儿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下载PDF
不同方式直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满滕滕 杨先 +2 位作者 田巧霞 张杰 李慧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儿童的视功能发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光华 满滕滕 +4 位作者 张楠 王自冠 刘军洋 孙振静 博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消退儿童的视功能发育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ROP自然消退儿童238例(476眼)为观察组,并根据检查时年龄分为3~≤4岁组72例(144眼),4~≤5岁组65例(130眼),5~≤6岁组101例(202眼)。以同期未发生ROP的儿童26...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消退儿童的视功能发育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ROP自然消退儿童238例(476眼)为观察组,并根据检查时年龄分为3~≤4岁组72例(144眼),4~≤5岁组65例(130眼),5~≤6岁组101例(202眼)。以同期未发生ROP的儿童262例(524眼)作为对照组,其中3~≤4岁组89例(178眼),4~≤5岁组82例(164眼),5~≤6岁组91例(182眼)。测量并比较两组的三个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屈光状态、眼部生物学参数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两组屈光状态分布、眼部生物学参数(眼轴、前房深度除外)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内比较,球镜度数、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P自然消退儿童3~6岁的屈光状态、眼部生物学参数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无ROP儿童无显著差异,均以正视和远视为主,眼球发育未受明显影响。应重视ROP自然消退儿童是否存在视功能异常,并应加强成长过程中的视功能监测与治疗,以最大程度保护视功能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功能
下载PDF
不同类型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田巧霞 杨先 +3 位作者 满滕滕 孔庆兰 张杰 李慧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间歇性外斜视(A组)64例,有间歇期恒定性外斜视(B组)36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间歇性外斜视(A组)64例,有间歇期恒定性外斜视(B组)36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C组)24例,比较C组病人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 C组间眼位矫正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组获得双眼视和正常远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6.523、15.039,P〈0.05),其中A组高于B组和C组(χ2=6.080~35.162,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获得粗糙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C组(χ2=27.792,P〈0.05)。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双眼视、远立体视的恢复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深度知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英文)
5
作者 田巧霞 杨先 +8 位作者 满滕滕 赵桂秋 孔庆兰 孟岩 高岩 宁美真 张杰 李慧 赵杨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组2,P=0.249;组1 vs组3,P=0.153;组2 vs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组2,P<0.001;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组2,P=0.015;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组2,P=0.013;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366)。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远期 术后 立体视 恒定性 间歇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