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多维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8 位作者 谢梦菲 蒋笃运 辛世俊 王鑫 王东虓 魏晓璐 尹红领 杨峻岭 刘雄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17,共26页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擘画伟大复兴新蓝图,号召踔厉奋进新征程。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突出亮...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擘画伟大复兴新蓝图,号召踔厉奋进新征程。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突出亮点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提出“两个结合”,科学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根据和实践要求,为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水平提供了“金钥匙”。报告还首次专章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如何运用“两个结合”“金钥匙”指导支撑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新实践?本刊特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等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期待该专题能够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对“如何更好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现实之问进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现代化建设人才 全国代表大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拔尖创新人才 多维思考 科教兴国战略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2期5-17,共13页
新时代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经历了从“广泛弘扬”到“广泛传播”再到“广泛践行”的发展演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性认识得到深化,... 新时代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经历了从“广泛弘扬”到“广泛传播”再到“广泛践行”的发展演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性认识得到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不断丰富。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践行理念、践行领域、践行过程与践行成果的广泛性,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大功夫、硬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集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新时代 理论创新 实践突破 广泛性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基础及其制度体现 被引量:1
3
作者 潘一坡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5,156,共8页
政党长期执政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稳固自身的执政基础,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整合。价值基础派生于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能为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必要的正当性论证,又在政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政治体系的健全与稳固中发... 政党长期执政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稳固自身的执政基础,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整合。价值基础派生于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能为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必要的正当性论证,又在政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政治体系的健全与稳固中发挥引领作用。人民至上,首先是一种价值位阶的确认,规定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价值导向,强调人民在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其次是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强调将人民利益置于党长期执政的首要位置,由人民来评价治国理政的绩效;再次是一种价值选择的准绳,强调党员要将人生价值融入党长期执政所追求的人民事业;最后是一种价值信仰的形态,强调党长期执政必须真诚地信仰人民。人民至上贯穿并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中,以价值优势巩固制度优势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价值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长期执政 人民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下载PDF
中国制度发展与人的生活方式演进 被引量:3
4
作者 项久雨 潘一坡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2,共9页
在人类文明史上,制度与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本质关联。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展开的创制与建制实践深度推进了中国制度文明的"古今之变"。现代中国的制度变迁在中华文明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重主题中展开,并沿着... 在人类文明史上,制度与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本质关联。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展开的创制与建制实践深度推进了中国制度文明的"古今之变"。现代中国的制度变迁在中华文明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重主题中展开,并沿着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制度体系、恪守"以正义为追求"的制度价值内核、遵循"以效率为导向"的制度优化进路、强化"以善治为目标"的制度执行能力等方向发展。现代中国制度与人的生活方式的交互演进,形成了人的生存和制度保障、人的发展与制度变革、人的价值与制度价值的三重结构,其底层结构重在捍卫人的生存权利,中层结构旨在拓宽人的美好生活与发展空间,顶层结构在于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度 人的生活方式 人民主体性 国家治理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从“独奏曲”到“交响曲”:主流媒体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端图景——基于对《人民日报》657篇报道的分析
5
作者 邱安琪 潘一坡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7年第S1期139-142,共4页
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与践履,必然是建立在多主体发力、多向度生长的基底之上的。告别自说自话与一家"独奏",奏响覆盖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响曲",既是源于历史的深层次呼唤,又是从容应对纷繁考... 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与践履,必然是建立在多主体发力、多向度生长的基底之上的。告别自说自话与一家"独奏",奏响覆盖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响曲",既是源于历史的深层次呼唤,又是从容应对纷繁考验的动态需求。本文选取主流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经由对其在2016年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657篇文章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端的现实图景。通过分析得出,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常态化与精准方略落地生根,"主导——延展"共同体模式打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王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它教育框架联动生成一体化"内容矩阵"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度生长打造立体式传播空间,"推力——拉力"触发机制引领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端迈向下一个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教育 供给端 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
下载PDF
道德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潘一坡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8,181,共9页
现代性所构筑的理性世界,以及启蒙时代以降生成的“普世伦理”,并没有为人类全体确立真正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共识。人类是否能从“交往—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双重维度中建构起命运共同体,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之问”。确立道... 现代性所构筑的理性世界,以及启蒙时代以降生成的“普世伦理”,并没有为人类全体确立真正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共识。人类是否能从“交往—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双重维度中建构起命运共同体,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之问”。确立道德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建构的基本方式,旨在协调人类复杂的交往关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人类道德共识的利益根源,超越元伦理学中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论争,从“渐进道德共识”与“未来道德共识”相统一、“底线道德共识”与“终极道德共识”相一致、“自发道德共识”与“自觉道德共识”相协调、“境遇道德共识”与“一般道德共识”相适应的致思进路出发,即从时序、性质、生成状态与实践四个层面着手确立道德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道德层面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德共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下载PDF
论新时代凝聚价值共识的制度保障 被引量:2
7
作者 潘一坡 《思想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凝聚价值共识是从价值观念上的“多”走向价值共识上的“和”的过程,是推动价值观再生产、寻求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实践活动。观念上层建筑与制度上层建筑有着紧密互动关系,制度体系对于凝聚价值共识的活动有着根本的激励或约束作用... 凝聚价值共识是从价值观念上的“多”走向价值共识上的“和”的过程,是推动价值观再生产、寻求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实践活动。观念上层建筑与制度上层建筑有着紧密互动关系,制度体系对于凝聚价值共识的活动有着根本的激励或约束作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凝聚价值共识。新时代新征程上,不论是推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以磋商具体社会议题为导向开展的凝聚价值共识活动,都需要总体性的制度保障。基于此,应深入分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凝聚价值共识过程中发挥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凝聚价值共识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识 新时代 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方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潘一坡 《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47,共8页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呼唤,其基本实现方式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价值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现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现代性”属性。解释性知识与规范性知识、标志性概念与引领性命...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呼唤,其基本实现方式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价值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现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现代性”属性。解释性知识与规范性知识、标志性概念与引领性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知识生产的基本对象,推动面向现代化的知识形态变革,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主体性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方式发生深刻演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现代化,要以实践目的为指向,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育人实践、治理实践、虚拟实践等实践形态。要在现代化的历史架构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位阶与价值实现等问题予以现代性思索与历史性确认,塑造其现代价值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成果上升为制度安排、转化为制度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与国家制度体系进行深层联结,予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全方位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知识形态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9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新华文摘》 2023年第16期3-9,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深化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探索,经过长期的理论酿与实践积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深化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探索,经过长期的理论酿与实践积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广泛弘扬”到“广泛传播”再到“广泛践行”的发展。梳理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准确理解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集磅力量,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就与经验 实践积累
原文传递
道德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建构
10
作者 潘一坡 《新华文摘》 2023年第18期162-162,共1页
潘一坡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现代性带来了世界的“祛魅”,往昔的巫魅、迷信与宗教伦理不再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源,“个人各自内在空前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驱动的世界秩序深陷价值理性与道... 潘一坡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现代性带来了世界的“祛魅”,往昔的巫魅、迷信与宗教伦理不再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源,“个人各自内在空前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驱动的世界秩序深陷价值理性与道德理性式微的危机。现代性所构筑的理性世界,以及启蒙时代以降生成的“普世伦理”,并没有为人类全体确立真正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共识。人类是否能从“交往一实践”与“伦理一观念”的双重维度中建构起命运共同体,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民族大学 命运共同体 启蒙时代 伦理建构 宗教伦理 世界秩序 道德理性 道德共识
原文传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7-87,共11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学科支撑体系建设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学科支撑体系建设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不断凝聚共识、增进信心,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建设 创新发展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教师队伍 学科支撑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6,202,共11页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价值信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始终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始终为党作决策、定政...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价值信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始终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始终为党作决策、定政策提供价值引领,始终关照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始终推动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凝聚起磅礴力量。坚守和发展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价值密码,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 价值导向 价值观教育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论 被引量:18
13
作者 潘一坡 项久雨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20年第11期44-50,共7页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大基本面向,是探究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演化规律与发展进路的内在尺度。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表现为"积累性发展时间"、"施教时间"、"主观体验时间&...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大基本面向,是探究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演化规律与发展进路的内在尺度。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表现为"积累性发展时间"、"施教时间"、"主观体验时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实践中多向度展开,涵盖"交往空间"、"教学空间"、"符号空间"、"网络空间"、"精神空间"、"行动空间"。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必须深刻理解二者具有的整体性与多维性交织、有限性与无限性共存、主体性与结构性共生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 空间
原文传递
论中国精神对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塑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一坡 项久雨 《邓小平研究》 2020年第3期89-98,共10页
中国精神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其从"风俗—惯习""哲学—思维""实践—行为"三个层面,分别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生活过程中"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来源、"集体理性"的精神根据以及"集... 中国精神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其从"风俗—惯习""哲学—思维""实践—行为"三个层面,分别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生活过程中"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来源、"集体理性"的精神根据以及"集体行动"的精神遵循,进而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中国精神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寓居并植根于民族共同体中(如爱国主义)、切近时代本质与发展潮流(如改革创新)、守望历史积淀与文明传统(如团结统一)、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生价值(如自强不息)的生活,与之相应的是共同地生活、现实地生活、历史地生活、个性地生活等方式。在价值领域"诸神之争"的时代里,中国精神引导个体展开对"是"与"应当"的生活追问,为现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找寻动力、为现代中国人的交往生活找寻依托、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找寻意义、为现代中国人的制度生活找寻根基,实现"共同体"与"个人"、"世界历史"与"中国时代"相统一的生活方式转变,并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 现代中国人 生活方式 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走向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世界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9
15
作者 项久雨 潘一坡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7,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反馈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将正向信息输送给客体并即时接收客体的互动反馈,另一方面是客体接收主体的信息并积极参与互动反馈,从而生成主客体深度交往的微互动世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微互动应然与实然... 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反馈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将正向信息输送给客体并即时接收客体的互动反馈,另一方面是客体接收主体的信息并积极参与互动反馈,从而生成主客体深度交往的微互动世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微互动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偏差主要体现在成见的雾障、自主性的让渡、深度供给的缺位、主导地位的消解、行为无涉的泥沼等五个方面,分别指向主客体在微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生成包括感性认同世界、理性认同世界、话语认同世界、行为转化世界在内的四个维度,构建"思维训练——话语沟通——行为转化"的微互动主体结构,共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世界生成逻辑的应然格局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与客体 微互动 认同世界 问题与出路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的根本解答 被引量:7
16
作者 项久雨 潘一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78,共6页
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深层批判,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共享的结构性限制,确证了打破"共享的神话"的历史必然性。与一般的规范性政治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的诠释并不以某种价值理念或抽象原则为根据,而... 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深层批判,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共享的结构性限制,确证了打破"共享的神话"的历史必然性。与一般的规范性政治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的诠释并不以某种价值理念或抽象原则为根据,而是植入了鲜明的"社会—历史"维度以及"对象性—实践"维度,从而科学论述了共享的社会经济基础、制度性条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观念结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共享建立在扬弃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超越神话的抽象的自由人意识以及原子化个人的经济人意识,将共享主体引导到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历史存在方式下以社会关系为联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享、权利共享、精神共享与义务共担,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享内容的科学揭示。共享超越简单的资本主义运用而转变到社会主义运用,"共建才能共享"解决了"何以共享"的根本问题,人的对象性劳动是通往共享的必由之路,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享的终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 马克思主义 “共享的神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