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寄语——读后感二三 被引量:2
1
作者 潘世圣() 《上海鲁迅研究》 1991年第1期196-203,共8页
初次见到汪晖,是在1986年10月纪念鲁迅逝世一百周年暨'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当时,会议的开幕式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其后,代表们回到原来的会场,宣读论文,进行讨论,打头炮的那位便是汪晖。他是位'白晳'的青... 初次见到汪晖,是在1986年10月纪念鲁迅逝世一百周年暨'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当时,会议的开幕式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其后,代表们回到原来的会场,宣读论文,进行讨论,打头炮的那位便是汪晖。他是位'白晳'的青年,那时还是'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我没问过他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幕式 读后感 寄语 研究生院 文化 学术讨论 北京
原文传递
1926—1930年间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托洛茨基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心(下) 被引量:1
2
作者 潘世圣() 《上海鲁迅研究》 2015年第4期262-281,共20页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含托洛茨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1.关于阶级转换可能性之后的'革命人'及'革命文学'1929年左右,鲁迅是承认阶级转换之可能性的。他这样说:从这一阶级走到那一阶级去,自然是能有的事,但...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含托洛茨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1.关于阶级转换可能性之后的'革命人'及'革命文学'1929年左右,鲁迅是承认阶级转换之可能性的。他这样说:从这一阶级走到那一阶级去,自然是能有的事,但最好是意识如何,便一一直说,使大众看去,为仇为友,了了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中心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残滓 可能性
原文传递
鲁迅先生的印象
3
作者 潘世圣() 岳笑囡()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4期232-239,共8页
想起来,仿佛是很久以前做过的梦一样。在平日里会循着顺序逐一忆起的往昔,却因山崩地裂般剧烈变幻的时代风暴而远去,以至于我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亲身经历过那一切。我在上海时期的生活,恰好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形。上海那段经历,虽然... 想起来,仿佛是很久以前做过的梦一样。在平日里会循着顺序逐一忆起的往昔,却因山崩地裂般剧烈变幻的时代风暴而远去,以至于我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亲身经历过那一切。我在上海时期的生活,恰好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形。上海那段经历,虽然才过去十几年,但感觉上却仿佛非常遥远,完全不像是10年、20年前的事情。北四川路遭受战火劫难以后的上海,是我绝对想象不出来的。浮现在我眼帘中的,依旧还是昔日上海的那些光景:走出余庆坊那铺着石板的弄堂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庆 弄堂 亲身经历
原文传递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中的鲁迅言说》
4
作者 藤井省三 潘世圣()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2-102,共1页
本书作者敏锐把握鲁迅一生于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一系列都市空间中辗转前行之轨迹,以跨文化视角发现并阐释鲁迅感知二十世纪初叶之世界新知新潮,自觉追求"现代性"大时代背景与个人思想及文学实践的内在统一,以人... 本书作者敏锐把握鲁迅一生于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一系列都市空间中辗转前行之轨迹,以跨文化视角发现并阐释鲁迅感知二十世纪初叶之世界新知新潮,自觉追求"现代性"大时代背景与个人思想及文学实践的内在统一,以人的觉醒、独立和呐喊作为文学创作的恒久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自觉追求 世界新知
原文传递
1926年至1930年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托洛茨基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心(上)
5
作者 潘世圣() 徐瑶() 《上海鲁迅研究》 2015年第1期211-229,共19页
1926年至1930年前后,鲁迅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文试图探讨这一时期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托洛茨基及其文艺学说的关系问题,1第一,是片上伸、青野季吉、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对鲁迅的影响;第二,对这一时期鲁迅思想变化过程进行全盘... 1926年至1930年前后,鲁迅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文试图探讨这一时期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托洛茨基及其文艺学说的关系问题,1第一,是片上伸、青野季吉、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对鲁迅的影响;第二,对这一时期鲁迅思想变化过程进行全盘考察,分项整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 过程 文艺 马克思主义 理论家 文艺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